吃了蠶豆就發生溶血性貧血?可能是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蠶豆病是G6PD缺乏症的臨床表現之一,進食蠶豆後引發急性血管內溶血,目前暫不清楚蠶豆中的具體哪種成分引起,可能與蠶豆中某種氧化性物質有關,也有人認為是蠶豆中的大巢豆素產生自由基有關,但並非所有的G6PD缺乏者進食蠶豆都會發生溶血。我國南方發病率高於北方,兩廣地區、雲貴地區、海南、四川地區高發,集中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島黎族、雲南傣族;國外以東半球熱帶、亞熱帶地區為主,發生率最高的種族為猶太人,其次是美國及非洲黑人。此外,在瘧疾流行區該病的發生率高,有人認為G6PD缺陷可能是逃避惡性瘧疾感染的一種優勢選擇。
一、G6PD缺乏症是一種遺傳性酶缺乏病
X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父母任何一方攜帶致病基因考慮傳遞給子女,但不一定都表現出來),男性為半合子,男性患者與正常女性婚配,生的兒子正常,女兒為雜合子,女性雜合子與正常男性婚配,50%概率遺傳後代,獲得基因的兒子有臨床表現,女兒50%可能為雜合子。男性患病,一定是遺傳自母親,女性患病,可能遺傳自父親、母親或雙方。
分型
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
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來源於血漿葡萄糖,葡萄糖通過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產生紅細胞需要的ATP及輔酶,保護紅細胞免於過早破壞。
紅細胞的酶分為三類:無糖酵解途徑有關酶;磷酸戊糖旁路及穀胱甘肽代謝的酶;參與核苷酸代謝的酶。
任何酶的缺陷都能影響無糖酵解過程,使ATP合成減少,紅細胞能量缺乏,變形能力降低,容易發生溶血。
G6PD是最常見的紅細胞酶缺乏性疾病,低磷酸戊糖旁路屬於紅細胞無糖酵解途徑環節之一,無糖酵解產生的6-磷酸葡萄糖在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作用下生成5-磷酸核酮糖和CO2,過程中產生氫離子,間接促進氧化型穀胱甘肽還原成還原型穀胱甘肽,還原型穀胱甘肽能保護紅細胞免受氧化物質損傷,維持紅細胞正常功能和壽命。G6PD基因缺陷導致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活性減低,紅細胞對氧化劑攻擊的敏感性增高,誘因影響下紅細胞容易破壞從而引起溶血性貧血。
三、誘因
食用蠶豆;服藥;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四、飲食及用藥注意事項
禁食蠶豆及蠶豆製品,避免在蠶豆開花、結果、收穫季節去種植蠶豆地區。
禁用藥物:
此外,還有黃連,珍珠末、金銀花、牛黃、臘梅花、熊膽、薄荷、樟腦,以及含有這些成分的中成藥。
以上這些藥物具有氧化劑或催化血紅蛋白氧化變性的作用,從而誘發溶血,但真正機制不明。
五、臨床表現
G6-PD缺乏的臨床表現有四種類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蠶豆病、先天性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藥物或感染誘發的急性溶血性貧血。大部分無臨床表現,多在感染、藥物和等誘因下發生溶血性貧血。
典型臨床表現:服藥或進食蠶豆後數小時至數天出現血管內溶血,頭暈乏力、發熱、噁心嘔吐、腹痛、食慾減退、黃疸、濃茶色或醬油色尿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抽搐、譫妄、脫水、少尿、酸中毒等,可有肝脾腫大,1周左右貧血最嚴重,甚至發生周圍循環衰竭或腎衰竭,停藥後7-10天溶血現象逐漸減退,溶血常為自限性,糖尿病、酸中毒、感染均可誘發,重複用藥可再次發作。
六、急性發作怎麼處理
在沒有外源性氧化劑等誘因時多不發病,無需特殊處理,治療的關鍵在於預防氧化劑攝入以及積極控制感染。使用有關藥物之前詢問有無溶血或蠶豆病病史,例如抗HP治療需要使用呋喃唑酮之前常規詢問有無蠶豆病,也可查G6PD酶活性。
輕中度溶血者需要立即停藥、控制相應感染、多飲水、補液支持。
嚴重溶血者需要反覆少量輸血,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糾正酸中毒、鹼化尿液,並預防腎衰竭;血紅蛋白≤60/L者可予輸濃縮紅細胞;也可用抗氧化劑維生素E、還原型穀胱甘肽可延長紅細胞壽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