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唐朝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開啟了開元盛世的局面,把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向了高潮,促進了我國文明向世界的傳播,後世對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即使是很多外國人,他們也喜歡唐朝的文化習俗,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喜歡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高祖李淵為李家打江山,建立了唐朝,直到李世民繼位,便壯大了唐朝,李世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為國為民,終於使國家呈現了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長,國家發展太好,就有人眼紅。在古代,謀反是兵家常事,很多將領位高權重的時候,就開始策劃謀反,不過歷史上很少有成功的,雖然李世民也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上位,但是畢竟是他自己的事情。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使唐朝的人口急劇下降,甚至差點給唐朝帶來滅頂之災,不過幸好大將郭子儀帶兵將其鎮壓,平息了這場戰亂,再造大唐盛世,所以在唐朝大將中的排名中,郭子儀排名前十,如果沒有他,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很可能就要改寫歷史,而那個曾經繁榮昌盛的大唐也就不復存在了。
一時間郭子儀的光芒萬丈,讓人很是忌憚,畢竟功高蓋主,自古名將基本上都不能善終。有些聰明的人,在戰爭過後,便交出了自己的兵權,來保全自己的性命。畢竟古代的皇位是世襲制,皇帝忌憚也是很正常,況且古代名將謀反的也不少,有前車之鑑,君王不得不防。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就遭小人進讒言,幸好他明智,縱情於聲色才得以善終。
郭子儀雖然是唐朝的名將,但是因為他的實力實在是太過於強大,讓幾代君王都是十分忌憚,「有事郭子儀,無事程元振」。唐肅宗去世之後,唐代宗繼位,對宦官程元振極為看重,反而對郭子儀一直抱有懷疑之心。程元振心機很重,認為自己有擁立之功,又是皇帝身邊的紅人,看見郭子儀位高權重,便開始眼紅,三番五次在皇帝面前說郭子儀的壞話。
唐代宗被程元振說服,收回了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內心明了,恐有性命之憂,於是就搬出了唐肅宗的詔書,這才打消唐代宗的疑心。但是程元振仍然沒有罷休,從中作梗,導致郭子儀失去了很多帶兵打仗的機會。唐朝剛經歷安史之亂,元氣大傷,吐蕃抓住機會,開始大舉進攻,一路高歌,直破長安,唐代宗慌了,只好再次啟用郭子儀。
吐蕃之所以能直入長安,都是因為程元振隱瞞軍情,導致唐朝再次遭受創傷。雖然唐代宗啟用了郭子儀,但是他並未給他軍隊,於是郭子儀只能帶著幾十個人去與吐蕃鬥智鬥勇,吐蕃聽聞過郭子儀的事跡,以為有詐,便慌忙退兵,於是郭子儀收回了長安,再次立下了汗馬功勞。經歷過這次事情後,唐代宗開始對他尊重有加,甚至將他的畫掛在凌煙閣上。
結語:郭子儀一生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他七十多歲時還在馳騁沙場,即使是想要退休,也沒有被允許,直到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繼位,他才過上安穩的生活,直到兩年後因病去世,享年85歲。郭子儀侍奉四代君王,恪盡職守,雖屢遭猜疑,仍然忠心耿耿。表面上是縱情聲色,實際上是為了保衛國家,畢竟在安史之亂後,朝中可用的武將是真的不多了。而縱情聲色也是在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