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的老胡同,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新名字。
市規劃國土委官網信息顯示,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的7條胡同正式發布了地名公告。這7條胡同的名字富有古意,又很接地氣兒。
餑餑胡同:在命名的7條道路中,1號道路位於西黃城根南街東側,東西走向,東起府右街,西至西黃城根南街,道路全長約370米,現狀寬約8米。沿用周邊歷史地名,命名為「餑餑胡同」。
據了解,清代的時候,這裡是內務府專門用來做甜品的廚房,又稱「餑餑房」。周邊居民介紹,博學胡同以前就叫「餑餑房胡同」。如今命名為「餑餑胡同」,可謂沿襲古意。
闢才南巷:2號道路位於闢才胡同南側。東西走向,東起西單北大街,西至大木倉北一巷,道路全長約210米,現狀寬約15米。參照周邊地名並按其空間指位,命名為「闢才南巷」。
闢才胡同,曾經叫「劈柴胡同」。相傳過去有個張姓人住在這兒,一家老小都靠劈柴為生。張氏的大兒子經營的劈柴廠生意興隆,還帶動了周邊劈柴市場的火爆,使得越來越多人靠劈柴發家致富。久而久之,這裡便成了人們口中的「劈柴胡同」。
這之後,隨著清政府提倡私人辦學,天津人臧佑宸在這一帶開辦了一所學校,發現「劈柴」的諧音很像「闢才 」,也就是開闢人才的意思。於是校歌裡便有了「闢才,闢才,闢才胡同中。蒼蒼,菁菁,槐柳兼柏松,是何處?私立第一兩等。開闢人才,開闢人才,胡同著其名。」劈柴胡同由此改為闢才胡同,聲名大振。國畫大師齊白石、著名學者張岱年也曾經住在這裡。
口袋胡同:3號道路位於華遠北街東側。東西走向,東起西單北大街,西至華遠北街,道路全長約140米,現狀寬約15米。沿用周邊歷史地名,命名為「口袋胡同」。
口袋胡同也是原來的老地名,後來改稱西槐裡胡同,隨著城市發展,西槐裡胡同也已消失。
果匣胡同:4號道路位於西單橫二條西側。南北走向,北起堂子胡同,南至小石虎胡同,道路全長約130米,現狀寬約10米。沿用周邊歷史地名,命名為「果匣胡同」。
據了解,以前北京城就有一條果匣胡同,原來名為火匣子胡同,後來諧音改成果匣胡同,是石虎胡同北側一條南北曲折走向的死胡同。1965年北京市整頓地名,將果匣胡同併入石虎胡同,為避重名,更名為小石虎胡同。如今,老百姓熟悉的「果匣胡同」的舊名又回到人們的生活中。
東牛角胡同:5號道路位於太僕寺街南側。東西走向,東起言志胡同,西至東牛角胡同,道路全長約35米,現狀寬約3米。沿用周邊歷史地名,按其空間指位,命名為「東牛角胡同」。
牛錄胡同:6號道路位於西長安街南側。南北走向,北起西長安街,南至北新平胡同,道路全長約75米,現狀寬約18米。沿用周邊歷史地名,命名為「牛錄胡同」。
牛錄是滿語,是是清朝八旗制度的一個基本單位。每旗原則上包含二十五個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牛錄也是舊胡同名。清朝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中寫到,在西長安街路南,金朝遺剎雙塔慶壽寺南面,有南小胡同曰回子營,夾道曰頭牛錄、二牛錄。
西中胡同:7號道路位於新壁街南側。南北走向,北起新壁街,南至西中胡同,道路全長約35米,現狀寬約5米。
老西中胡同曾位於新壁街和松街胡同之間,因而在明代已有「中街」之稱。它東起北新華街,西至南翠花街,後來以北新華街為界,分為東西兩段,因此段在西側,稱作西中胡同。
在新的命名方案裡,西中胡同加上了現在的一段。據了解,這是由於道路位於西中胡同附近,按其空間指位,便命名為「西中胡同」。
記者:陳雪檸
編輯: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