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銷量最大的啤酒品牌是誰?
當然是雪花。
雖然其清淡的口味也常被人詬病,但卻不影響它連續12年穩坐全國銷售冠軍。根據「中信建投」整理的數據,華潤雪花啤酒的銷量份額已達到28%,超過第二名8個百分點,華潤雪花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啤酒大王。若以單品牌銷量來論,世界巨頭百威也是服氣的,2015年歐睿國際曾發布過一個全球十大啤酒榜單,雪花以5.4%的份額獲得單品牌銷量全球第一,而當年百威的品牌份額只有2.3%。
實際上,如果以企業整體來比較,百威的母公司百威英博才是真正的全球啤酒巨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佔比達到27%,而華潤啤酒集團的全球份額僅有6%,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原因在於百威英博的併購策略是保留被收購的品牌,據不完全統計,百威英博目前旗下共有超過700個啤酒品牌,單個品牌分攤下來,銷量當然就不大了。
而從一開始就靠併購打天下的華潤啤酒集團,則與百威截然相反,雖然收購了無數的地方啤酒廠,資料顯示旗下也擁有30個區域啤酒品牌,但大部分品牌的市場都被「雪花」所取代,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華潤啤酒集團旗下幾乎只有雪花,然後再在「雪花」下派生不同的系列來區分定位,比如「勇闖天涯」、「天然100」、「雪花純生」等,華潤的統一品牌策略,讓雪花成了全球啤酒單品牌銷量大王。
雖然銷量最大,不過價格也是最親民的,從1994年收購瀋陽啤酒廠獲得了雪花這個品牌開始,價格和渠道就一直是華潤啤酒市場擴張的利器。憑藉華潤集團雄厚的資金支持,從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全國啤酒廠收購大戰中,華潤雪花戰勝了青島和燕京,2006年就登上了全國銷量第一的寶座,12年來也沒有再讓出過這個位置。
當然,雪花啤酒的壯大,也得益於中國啤酒市場持續了20多年的增長,不過市場紅利總有一天會褪去,2013年,隨著中國啤酒產量規模達到5000萬千升的最高點,也宣布了增量的結束,中國啤酒市場規模進入了平穩期,公開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啤酒產量都維持在4500萬千升左右,幾乎不再增長。
與此相對應的是,雪花、青島、百威、燕京、嘉士伯等五大啤酒巨頭也形成了各自的壟斷區域,再依靠粗暴的價格和渠道策略已經無法搶佔市場,於是國產啤酒企業開始把戰略轉向消費升級,即從低端走向高端。實際上,像百威、嘉士伯等國際品牌一直佔據著國內的高端市場,平均淨利率都在8%以上,而雪花淨利率只有3%,燕京則只有1.5%。
對於啤酒來說,提高淨利率的辦法無外乎兩種方式,要麼降低成本,要麼提高售價,啤酒工業製造在中國發展了也有幾十年了,目前至少是與國際水平相當,要再降低成本不是某個啤酒集團自己努努力就能做到的,依賴於整體工業製造技術的升級,於是提高售價就成了最可行的方式。實際上,國產啤酒的銷售價格是大大低於國際巨頭水平的,以每噸的單價來做比較,美國是4328美元/噸,日本是4803美元/噸,而中國只有1861美元/噸,差距很大,也從另一角度說明國產啤酒利潤提升空間還很大。
但如果產品不變,價格是沒法提高的,於是華潤雪花也推出了雪花「臉譜」、勇闖天涯SuperX高端系列,以求在高端市場中搶得一杯羹,以平衡整體產品的利潤結構。同時,隨著市場需求增長的停滯,雪花啤酒也逐漸開始縮減低端啤酒的產量,華潤雪花的年報數據顯示,從2017年起,雪花就開始關閉啤酒工廠,截至2018年底,兩年關掉了18間工廠,不過雪花仍然是中國啤酒的領頭羊。
更可喜的是,華潤啤酒這兩年的產品結構調整,已經在2018年的年報中體現出了一些效果,年報數據顯示,雪花啤酒的整體銷量雖然同比下降了4.5%,但中高檔啤酒的銷量增長了4.8%,整體產品的平均售價提升了12.3%,這意味著,毛利率至少也提升了12.3%。當然關閉工廠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所以2018年華潤啤酒集團的淨利潤同比下降了16.9%,但這只是暫時的,斷臂之後會迎來蛻變。
為了加速產品結構的優化,2018年華潤啤酒集團還與喜力(中國)籤訂了收購協議,擬買下喜力啤酒在中國的生產和經營銷售。喜力啤酒是一家荷蘭釀酒公司旗下的品牌,也是世界頂級啤酒品牌之一,如果拿下這個品牌,對於帶動雪花啤酒往高端轉移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通過對喜力的品牌運作,也有利於積累世界品牌的運營經驗,為華潤雪花走向世界打下基礎。
中國啤酒市場的高端轉型,意味著大家迎來了一個全新的開始,誰能在這場高端品牌的競爭中勝出,仍是未知數,但不管怎樣,希望雪花啤酒的升級之路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