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一句我們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正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題辭》中所寫,而且自此之後,這句「廣告詞」可謂被發揚光大,廣為流傳了。
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更是我們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其實詩歌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在唐朝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歷史文明之中,流傳下來的詩歌就超過了五萬首之多,宛如文學史上的一條浩瀚星河。
在那個雲蒸霞蔚、名家輩出的朝代,留下了浩繁的卷帙,然而這樣浩如煙海的詩歌作品對於專門的研究者來說,也是難以通讀的。其實早在唐代,就已經流傳著各式各樣的唐詩選本,到了後來的宋元明清各代,有關選本更是層出不窮。
譬如,在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其中收錄唐詩多達48900首,數量浩大,想要通讀下來實屬不易。
還有一版名為《千家詩》的選本,在明清兩朝流傳廣泛,且影響深遠,甚至被用來做童蒙教育讀物,《千家詩》所選的詩歌中,不僅僅包括唐朝時期的詩作,還有部分宋朝的名家名篇,包含了山水田園、弔古傷今、詠物題畫等多種多樣的詩歌題材。
然而影響最深、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莫過於清人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了。
在當時的時代,《唐詩三百首》所面向的大多是塾學子弟,其讀者階層可以說並不是很高,但是從面世以後卻非常流行,甚至遠遠超過了很多名家手編的唐詩選本。
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四藤吟社主人在重刊《唐詩三百首補註》時所作《序》中盛讚《唐詩三百首》「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
《唐詩三百首》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哪怕是到了現在,從學前到大學,我們所接觸的教材中都會涉及到《唐詩三百首》中的詩作,甚至中國郵政發行過全套郵票《唐詩三百首》。
可是我們很多人雖然對於《唐詩三百首》再熟悉不過,卻鮮少了解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
蘅塘退士其人
《唐詩三百首》自問世以來,出現過很多的版本,據粗略統計,僅道光間建德章燮的註疏本就有三十餘種,民國時期上海掃葉山房的石印本,現在能見到的也至少有十二個版次,除此之外,還有上元女史陳婉俊補註本、夢花館主白話注釋本、喻守真詳析本等等,光是版本之多就已經不勝枚舉。
然而在這眾多版本之中,編選者的署名大多只署了「蘅塘退士」,隨著《唐詩三百首》的「走紅」,蘅塘退士的名號自然也是不脛而走了,然而,這大名鼎鼎的「蘅塘退士」究竟是何方神聖,又姓甚名誰,卻是很少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正所謂能道其號者,未必皆知其名,更未必皆知其人,甚至一直到很長時間以後還有人認為,確定「蘅塘退士」就是孫洙是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在一種刊本題字下押有「孫洙」印章,才推測出孫洙就是《唐詩三百首》的編者的。
其實,關於「蘅塘退士」就是孫洙是有跡可循的,最早的記載可以在清代顧光旭的《梁溪詩鈔》中見到,在《梁溪詩鈔》的卷四十二《國朝乾隆九》中,顧光旭在「孫郡博洙」名下用小字加注曰:「晚號退士,編《唐詩三百首》。」
還有後來的《錫金歷朝書目考》、《錫金科第考》、《排悶錄》中均有相關記載可以明確其身份。
孫洙,字臨西,一字芩西,號蘅塘,晚號退士,祖籍安徽休寧,清康熙五十年(1711)生於江蘇無錫。
孫洙自幼家境貧寒,但艱難的條件並沒有改變其好學的本性,每每到了寒冬臘月,孫洙沒有錢取買炭火來取暖,他便在讀書的時候,在手中握著一塊木頭,謂之「木能生火」,可以幫他抵禦嚴寒。
天道酬勤,敏而好學的孫洙在十五歲時就中了秀才,三十三歲中了舉人,四十歲得中進士。
愛民如子,兩袖清風
孫洙中得進士之後任順天府大城縣,為官清廉如水,勤政愛民,所到之處,總是問遍民間疾苦,與百姓談敘如同家人 。清朝學者竇鎮《名儒言行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所至必諮訪民間疾苦,平時與民諄淳講敘如家人父子,或遇事須笞責者,輒先自流涕,故民多感泣悔過。」
孫洙愛民如子,遇到犯錯受刑的百姓,往往板子還沒打下來,孫洙自己就先落下淚來。
數次為官,輾轉多地,孫洙一直兩袖清風,淡若寒素,雖囊橐蕭然,卻始終不改其志,以至於每每在一個地方卸任之時,當地的百姓都會攀轅哭泣,為他送行。
勤勉好學,能詩善文
孫洙為官時仍好學不倦,即便所居之所陳舊窄小,他仍然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將之前當作廚房的老屋改造成了書房,還給它取了一個雅稱,名為「補莊」。
孫洙閒暇之時便會在「補莊」讀書寫字,誦讀不輟,不改書生本色。在這間簡陋的書房之中,曾留下過他的許多詩作,其中就有那首《七絕》:
自悔不作田舍翁,薄田一頃勤春農。誤戴儒冠學幹祿,廿年狂走迷西東。
孫洙不僅能詩而且善文,他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排悶錄》《異聞錄》等作品,遺憾的是,孫洙的《梁溪漫稿》現在已經無從找到,只是顧光旭的《梁溪詩鈔》還收錄孫洙的兩首詩:《補莊並序》、《奉檄送定北軍出居庸關馬上作》,當時的朝廷也頗為賞識孫洙的博學多才,並且授予他「文林郎」的官銜。
乾隆四十三年孫洙卒於無錫,終年67歲,葬城南陳灣裡。
孫洙雖為官多年,但是我們從上面那首《七絕》之中依然不難看出他對於官宦生活的厭倦,在出世與入世的艱難抉擇之間,孫洙不忘關心民生疾苦,卻時常流露出回鄉歸隱的心情,他不曾做過什麼高官,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長期以來一直晦而不顯,其實無非因他官卑職微,好在,終有《唐詩三百首》讓他青史留名。
與《唐詩三百首》之緣
孫洙在任期間,認為當時通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辨」,有著諸多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一些觀點,孫洙在《唐詩三百首》的原序是這樣寫的:
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萬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 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勝遠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簡單來說,就是說《千家詩》作為一本「世俗兒童就學」的讀物來說,雖然通俗易懂,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選詩的標準並不嚴格,而且體裁不備,體例不一。
並且古體詩多言志抒情,頗重風骨,但是《千家詩》「止五、七律、絕二體」,並不曾編選古體詩。《千家詩》中杜甫的選詩多為「宋調法門」,然唐調詩才是正統。
綜合諸多原因,於是乎孫洙做了一個決定,他要重新編選一部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唐詩選集,將《千家詩》取而代之!
《唐詩三百首》得以完成,跟孫洙的繼室徐蘭英的協助有著莫大的關係,徐蘭英是能詩善畫的江南才女,《唐詩三百首》可以說是伉儷二人合作而成的。
乾隆二十九年,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詩三百首》終告完成。《唐詩三百首》收詩家七十七人,而選詩數量在現傳的眾多版本中略有不同。其原編共三百一十首,其後章燮註疏,又增七首,清李盤根注本增至四百首。由於所選作品體裁完備,風格多樣,既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所以在刊行後廣為流傳,甚至「幾至家置一編」,不斷翻刻印行。
然而,既不是著名詩人又非詩論家的孫洙,是如何編選出《唐詩三百首》這樣一部成功的唐詩選集呢?這當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孫洙在選詩上獨具慧眼,且目的明確,他本著「世俗兒童就學」的想法去甄選詩作,既著重選擇唐詩大家的名作,也會兼顧著不同風格流派詩人的作品,讓詩選中的作品豐富多彩中又不乏重點,更是因此讓很多險被遺落的詩歌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這部書選在清代中葉,入選的差不多都是經過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歷代公認的好詩,吟詠欣賞,收到陶冶性情的益處。」
孫洙選編《唐詩三百首》,博採眾長,題材廣泛,且更加注重詩歌本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影響深遠。孫琴安在《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的成功,也正應了蘅塘退士孫洙當初在題辭的那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