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唐詩三百首》,卻謂蘅塘退士是何人?

2021-01-09 緩緩有點慢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一句我們實在太熟悉不過了,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正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題辭》中所寫,而且自此之後,這句「廣告詞」可謂被發揚光大,廣為流傳了。

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更是我們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其實詩歌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在唐朝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在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歷史文明之中,流傳下來的詩歌就超過了五萬首之多,宛如文學史上的一條浩瀚星河。

在那個雲蒸霞蔚、名家輩出的朝代,留下了浩繁的卷帙,然而這樣浩如煙海的詩歌作品對於專門的研究者來說,也是難以通讀的。其實早在唐代,就已經流傳著各式各樣的唐詩選本,到了後來的宋元明清各代,有關選本更是層出不窮。

譬如,在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其中收錄唐詩多達48900首,數量浩大,想要通讀下來實屬不易。

還有一版名為《千家詩》的選本,在明清兩朝流傳廣泛,且影響深遠,甚至被用來做童蒙教育讀物,《千家詩》所選的詩歌中,不僅僅包括唐朝時期的詩作,還有部分宋朝的名家名篇,包含了山水田園、弔古傷今、詠物題畫等多種多樣的詩歌題材。

然而影響最深、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莫過於清人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了。

在當時的時代,《唐詩三百首》所面向的大多是塾學子弟,其讀者階層可以說並不是很高,但是從面世以後卻非常流行,甚至遠遠超過了很多名家手編的唐詩選本。

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四藤吟社主人在重刊《唐詩三百首補註》時所作《序》中盛讚《唐詩三百首》「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

《唐詩三百首》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哪怕是到了現在,從學前到大學,我們所接觸的教材中都會涉及到《唐詩三百首》中的詩作,甚至中國郵政發行過全套郵票《唐詩三百首》。

可是我們很多人雖然對於《唐詩三百首》再熟悉不過,卻鮮少了解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

蘅塘退士其人

《唐詩三百首》自問世以來,出現過很多的版本,據粗略統計,僅道光間建德章燮的註疏本就有三十餘種,民國時期上海掃葉山房的石印本,現在能見到的也至少有十二個版次,除此之外,還有上元女史陳婉俊補註本、夢花館主白話注釋本、喻守真詳析本等等,光是版本之多就已經不勝枚舉。

然而在這眾多版本之中,編選者的署名大多只署了「蘅塘退士」,隨著《唐詩三百首》的「走紅」,蘅塘退士的名號自然也是不脛而走了,然而,這大名鼎鼎的「蘅塘退士」究竟是何方神聖,又姓甚名誰,卻是很少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正所謂能道其號者,未必皆知其名,更未必皆知其人,甚至一直到很長時間以後還有人認為,確定「蘅塘退士」就是孫洙是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在一種刊本題字下押有「孫洙」印章,才推測出孫洙就是《唐詩三百首》的編者的。

其實,關於「蘅塘退士」就是孫洙是有跡可循的,最早的記載可以在清代顧光旭的《梁溪詩鈔》中見到,在《梁溪詩鈔》的卷四十二《國朝乾隆九》中,顧光旭在「孫郡博洙」名下用小字加注曰:「晚號退士,編《唐詩三百首》。」

還有後來的《錫金歷朝書目考》、《錫金科第考》、《排悶錄》中均有相關記載可以明確其身份。

孫洙,字臨西,一字芩西,號蘅塘,晚號退士,祖籍安徽休寧,清康熙五十年(1711)生於江蘇無錫。

孫洙自幼家境貧寒,但艱難的條件並沒有改變其好學的本性,每每到了寒冬臘月,孫洙沒有錢取買炭火來取暖,他便在讀書的時候,在手中握著一塊木頭,謂之「木能生火」,可以幫他抵禦嚴寒。

天道酬勤,敏而好學的孫洙在十五歲時就中了秀才,三十三歲中了舉人,四十歲得中進士。

愛民如子,兩袖清風

孫洙中得進士之後任順天府大城縣,為官清廉如水,勤政愛民,所到之處,總是問遍民間疾苦,與百姓談敘如同家人 。清朝學者竇鎮《名儒言行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所至必諮訪民間疾苦,平時與民諄淳講敘如家人父子,或遇事須笞責者,輒先自流涕,故民多感泣悔過。」

孫洙愛民如子,遇到犯錯受刑的百姓,往往板子還沒打下來,孫洙自己就先落下淚來。

數次為官,輾轉多地,孫洙一直兩袖清風,淡若寒素,雖囊橐蕭然,卻始終不改其志,以至於每每在一個地方卸任之時,當地的百姓都會攀轅哭泣,為他送行。

勤勉好學,能詩善文

孫洙為官時仍好學不倦,即便所居之所陳舊窄小,他仍然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將之前當作廚房的老屋改造成了書房,還給它取了一個雅稱,名為「補莊」。

孫洙閒暇之時便會在「補莊」讀書寫字,誦讀不輟,不改書生本色。在這間簡陋的書房之中,曾留下過他的許多詩作,其中就有那首《七絕》:

自悔不作田舍翁,薄田一頃勤春農。誤戴儒冠學幹祿,廿年狂走迷西東。

孫洙不僅能詩而且善文,他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排悶錄》《異聞錄》等作品,遺憾的是,孫洙的《梁溪漫稿》現在已經無從找到,只是顧光旭的《梁溪詩鈔》還收錄孫洙的兩首詩:《補莊並序》、《奉檄送定北軍出居庸關馬上作》,當時的朝廷也頗為賞識孫洙的博學多才,並且授予他「文林郎」的官銜。

乾隆四十三年孫洙卒於無錫,終年67歲,葬城南陳灣裡。

孫洙雖為官多年,但是我們從上面那首《七絕》之中依然不難看出他對於官宦生活的厭倦,在出世與入世的艱難抉擇之間,孫洙不忘關心民生疾苦,卻時常流露出回鄉歸隱的心情,他不曾做過什麼高官,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長期以來一直晦而不顯,其實無非因他官卑職微,好在,終有《唐詩三百首》讓他青史留名。

與《唐詩三百首》之緣

孫洙在任期間,認為當時通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辨」,有著諸多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一些觀點,孫洙在《唐詩三百首》的原序是這樣寫的:

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萬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 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勝遠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簡單來說,就是說《千家詩》作為一本「世俗兒童就學」的讀物來說,雖然通俗易懂,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選詩的標準並不嚴格,而且體裁不備,體例不一。

並且古體詩多言志抒情,頗重風骨,但是《千家詩》「止五、七律、絕二體」,並不曾編選古體詩。《千家詩》中杜甫的選詩多為「宋調法門」,然唐調詩才是正統。

綜合諸多原因,於是乎孫洙做了一個決定,他要重新編選一部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唐詩選集,將《千家詩》取而代之!

《唐詩三百首》得以完成,跟孫洙的繼室徐蘭英的協助有著莫大的關係,徐蘭英是能詩善畫的江南才女,《唐詩三百首》可以說是伉儷二人合作而成的。

乾隆二十九年,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詩三百首》終告完成。《唐詩三百首》收詩家七十七人,而選詩數量在現傳的眾多版本中略有不同。其原編共三百一十首,其後章燮註疏,又增七首,清李盤根注本增至四百首。由於所選作品體裁完備,風格多樣,既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所以在刊行後廣為流傳,甚至「幾至家置一編」,不斷翻刻印行。

然而,既不是著名詩人又非詩論家的孫洙,是如何編選出《唐詩三百首》這樣一部成功的唐詩選集呢?這當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孫洙在選詩上獨具慧眼,且目的明確,他本著「世俗兒童就學」的想法去甄選詩作,既著重選擇唐詩大家的名作,也會兼顧著不同風格流派詩人的作品,讓詩選中的作品豐富多彩中又不乏重點,更是因此讓很多險被遺落的詩歌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這部書選在清代中葉,入選的差不多都是經過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歷代公認的好詩,吟詠欣賞,收到陶冶性情的益處。」

孫洙選編《唐詩三百首》,博採眾長,題材廣泛,且更加注重詩歌本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影響深遠。孫琴安在《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的成功,也正應了蘅塘退士孫洙當初在題辭的那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相關焦點

  • 對現代人來說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是善意的謊言
    問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真的嗎?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說得不太準確,真正的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蘅塘退士說這是一句諺語,其中的」吟詩「可不是背詩,是指的」作詩「,所以我們常常說「不會作詩也會吟」並沒有曲解原意。
  • 想讀《唐詩三百首》,要讀哪個版本好?
    蘅塘退士,原名孫洙,乾隆年間江蘇金匱(今無錫)人,蘅塘退士除了《唐詩三百首》,尚有《蘅塘漫稿》、《排悶錄》、《異聞錄》等著作,不過,小樓沒找到這幾本書,不知道是不是已經亡佚了。《唐詩三百首》並不是蘅塘退士一個人編的,其中還有他的妻子徐蘭英的功勞,據說,徐蘭英,工書善畫,雅好吟詠,還有一個「江南女士」的雅號。
  •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大全集》卷二.170-320篇全集
    本書收錄了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人創作的詩歌、詩詞作品,包括:長恨歌、後宮詞、暮江吟、問劉十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寄左省杜拾遺等304首唐代詩歌。清人孫洙(蘅塘退士)輯選的《唐詩三百首》是歷朝詩詞詩集裡對近代國人影響最大的選本。
  • 新版《唐詩三百首》首發 高清還原55幅國寶級名畫
    中新網上海5月12日電 (王笈)果麥文化、鍾書閣、星期天讀書會12日在上海鍾書閣徐匯店聯合舉辦《唐詩三百首》新書首發暨分享會。近百名讀者現場聆聽了新版《唐詩三百首》主編、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引馳與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方笑一的精彩對談。  《唐詩三百首》真的都有300首唐詩嗎?
  • 《唐詩三百首》收錄哪位詩人的詩最多?
    詩歌作為唐代的主要文學形式,至今流傳下來的詩作有五萬多首。在唐詩的普及和流傳過程中,歷代唐詩選本不計其數,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成書於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唐詩三百首》。其作者為蘅塘退士,其選詩標準為「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優要者」及「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即所選擇的唐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同時是雅俗共賞的篇章。那麼,標準這麼高,哪位詩人入選的詩作最多呢?第一名,杜甫(詩聖):共收錄了 39 首。
  • 《唐詩三百首》的最後一首詩,你知道是哪一首嗎?幾乎人人會背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所說的一句諺語。姑且不談這句諺語的可操作性,因為當中的「吟詩」可不是背詩,而是作詩。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唐詩三百首》是會陪伴著他從年幼走到年長,甚至走完一生。
  • 《唐詩三百首》,是最美的唐詩啟蒙,它的作者卻默默無聞
    自唐朝以來,歷代的唐詩選集就不下百餘種,其中不乏王安石這樣的大文豪編纂的版本,但要論流傳度和影響力,自《唐詩三百首》問世之後,一個能打的都沒有。其編選者蘅塘居士,許多人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就這樣一個毫無知名度的人,他編選的《唐詩三百首》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
  • 他被認為是古今律詩第一,卻有絕句入選了唐詩三百首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的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從公元七世紀末也就是初唐時期開始,賀知章的弟子孫季良就開始編纂唐詩選本,此後陸續有人整理唐詩,一直到清朝,至少超過六百本唐詩選集問世,其中以《全唐詩》收集最全,而《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
  • 用唐詩三百首解讀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錦官城的 重 到底什麼意思
    老街前邊寫了幾篇關於《唐詩三百首》的文章,主要是從詩體上談了一下自己的淺薄認識,學習詩詞格律的朋友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唐詩三百首格律淺析下篇律詩與絕句》、《唐詩三百首格律淺析上篇樂府與古體詩》、《學習詩詞不可不知的秘密 藏在《唐詩三百首》裡的12種奇怪的律詩》等。
  • 能背百首唐詩,愛讀大河報
    耳聰目明的呂印蕊老人    94歲的新鄉老太太呂印蕊,眼明耳聰,思維敏捷,不但能背誦百首唐詩,每天打三個小時的麻將,還經常能贏街坊鄰居。「我不接受採訪,就會背幾首詩,有啥好採訪的?」    經不住記者的軟磨硬泡,李慶彬進屋把鶴髮童顏的老母親請了出來。坐在椅子上,老太太還有些不悅地嘮叨:「會背幾首詩,有啥好採訪的!」李慶彬介紹,母親從一兩年前開始背詩,看的書是重孫子買的《唐詩一百首》。「她有時候晚上睡不著覺,就背詩,我也不知道她能背多少首。」    說起重孫子,老太太很驕傲。「他今年考上四川大學啦!」
  • 溫寧告訴江澄金丹真相,世人皆知刨丹為澄,何人又知失丹為羨
    世人皆知刨丹為澄,何人又知失丹為羨?魏無羨身邊有溫寧替他說出來刨丹的真相,而江澄自始至終都只有他一人知道當初失去了金丹只為引開溫氏的追兵救魏無羨。到大結局,他也永遠守住了這個秘密。在蓮花塢滅門之後,失去金丹,看著最親的姐姐死在自己的懷裡,只留下了那三個月大的外甥,他一個人撐起了江氏,而他,也不過只是一個少年
  • 2021年男孩起名字:取自唐詩三百首中的女孩名字(名字解釋)
    微友聯繫天賜佳名,想給孩子取個唐詩三百首中的女孩名字 中國古代文化的精神食糧之一就有著唐詩的蹤影,而大多數家長也愛從唐詩中起名,唐詩有著時代的美韻,用作女孩名字更是展現了美意和詩意。因此,為各位匯集了唐詩中最美的女孩名字,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 唐詩三百首中最喜極而泣的詩,都會背卻不一定都了解詩背後的故事
    比如大詩人李白的這首七絕,堪稱唐詩三百首中最喜極而泣的詩,我們都會背卻不一定都了解詩背後的故事。且看: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的題目是《早發白帝城》,曾經是現在也是小學語文課本當中的必背古詩。
  • 唐詩三百首·自夏口至鸚鵡洲夕望嶽陽寄源中丞
    前言 繼每天讀經典系列《道德經》開讀之後,深受大家好評,感謝朋友們的鼎力支持和堅持閱讀,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小編將繼續和您分享其他國學經典,平臺將會陸續推出每天讀經典之《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黃帝內經》、《莊子》、《詩經》、《唐詩
  • 唐詩三百首,張九齡為何歌詠橘子?細讀《感遇》,感悟人生大境界
    △王和尚讀詩:賢相張九齡的雙面性格 「唐詩三百首」還選取了張九齡另外一首《感遇》詩,讀懂這首詩就能明白張九齡的品格和氣質了這首詩語言清新,詩意醇厚,堪稱佳作,也因此入選「唐詩三百首」的第二篇。 想要讀懂這首詩,必須首先了解丹橘的文化含義。戰國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曾經寫過一篇抒情詩,名為《橘頌》。這也是一首詠物詩,屈原在詩中熱情歌頌「橘子」的品性,在其中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
  • 試試這三個小妙招,5歲的孩子也能輕鬆熟記《唐詩三百首》
    靠著這三個小妙招,我家5歲的娃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已經能熟背「唐詩三百首」。其實,要想成為」別人家的娃「學習他人的優秀做法是很必要,但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堅持下來,日積月累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