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即愛護子女的本能,無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在動物世界,當誕下孩子成為母親的那一刻,女性或是雌性動物都會本能的多一份憐憫之心,而且在動物世界,幼崽與雌性動物之間突破天敵關係的案列並不少見,此外一些失去自己幼崽的動物,甚至還會做出搶奪其他動物的孩子的行為。
不過狼將人類嬰兒撫養長大,不僅僅是母性的緣故,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起狼叼走小孩的事件。
首先我們來了解狼的歷史,狼的祖先是麥芽西獸,於大約5000萬年前開始出現,其實麥芽西獸是現代食肉動物貓科、犬科、熊科、鼬科等動物的共同祖先。中生代白堊紀晚期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食肉類動物的進化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進化史上,犬科動物曾出現了今犬亞科、古犬啞科和恐犬亞科三個分支,不過在中新世時期,古犬啞科逐步走向了滅絕,而在中新世晚期,恐犬亞科動物也逐漸衰退,今犬亞科卻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進化過程。
大約800萬年前,狼、豺、狐狸等犬屬動物首先在亞洲出現,但當時的狼與現代的狼還有著很大的不同,後來在上新世到更新世時期,犬科動物遍布了世界各地,更新世晚期出現了恐狼,並且人類曾也面對過來自恐狼的威脅,灰狼也曾與恐狼共同生存了10萬年,不過在8000年前,恐狼滅絕了。
眾所周知,狼是群居動物,較多情況是7隻狼組成一群,在狼群中有一隻領頭的雄狼,其他雄狼、雌狼皆有等級劃分,並且狼群是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組成,包括一對配偶與及其子女,在狼「家庭」裡,有時候還會收養未成年的幼狼。
再來說說被狼「收養」的人類嬰兒,被狼撫養長大的人類孩子被稱為「狼孩」,狼孩由於在狼群中長大,生活習性也和狼一樣,四肢行走,夜間活動,每到午夜就會像狼一樣長嚎,這也是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目前人類已知的「狼孩」有10多個,其中最著名的是1920年印度所發現的兩個「狼孩」,「狼孩」被人發現送到孤兒院後,年齡大約是2歲的阿瑪拉(「狼孩」到孤兒院後起了名字)在第二年就去世了。
另外一個大約有7、8歲,取名為卡瑪拉,後來在1929年因為傷寒熱病離開了人世,生前曾經過7年的教育,但卻只掌握了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智力相當於是3、4歲的孩子。
狼碰見人類嬰兒時,不直接吃掉反而將其養大,最大的原因是「撿」到人類嬰兒的狼處於飽腹狀態,還沒有存在覓食的想法,因此這隻狼就不會立即做出吃掉嬰兒的行動,並且幼小的嬰兒並不會讓狼感覺到威脅。另外將嬰兒帶回去的狼基本是正處於哺乳期的狼,狼能夠分辨出羊水的味道,嬰兒也會本能做出吮乳的行為,於是這隻狼便順理成章地擔起了人類嬰兒「母親」的角色,將嬰兒撫養長大,教會「狼孩」生存的技巧。
筆者在最後說說自己的看法,人與動物其實都是具備有感情的生物,哲學思想上是說「萬物有靈」,人與動物相處久了,也自然而然存在著感情,即使是和人類針鋒相對的動物,因為熟悉感,從而會對人類做出善意的舉止,不過這種情況往往是少數,所以不要輕易去嘗試。
狼碰見人類嬰兒時,為何不選擇吃掉而是將其慢慢養大?原因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