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燒麥,大家都知道它是很受人們喜歡的一種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每當把燒麥從蒸籠中取出來的時候,那濃鬱的鮮香味道立馬洋溢出來,它的形狀晶瑩透亮。吃下的時候,滿嘴留香卻又不不是那麼的油膩。燒麥皮如蟬翼,柔軟卻又不會破皮,跟據資料記載,說的是燒麥的祖宗其實是包子,但它和包子有個很大的不同,是燒麥使用的是未經發酵的面製作皮,並且其頂部是一種如同石榴的造型。
燒麥,在某些區域也會稱做是燒賣,因為它具有包子和燒餅的各種優點。所以會經常作為民間宴會的主食。它的歷史十分悠久,具體可以從明末清初說起。從內蒙古西部開始發源,之後先是以燒麥名號流傳到了京津地區,然後到江南雨兩廣地區,被稱作燒賣。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南北的餡料也有了區別,南方的話主要是以糯米為主要成分,並添加其他的輔料。然而在北方,餡料的選擇就很隨意了,不過一般還是以肉類與蔬菜為主。
其實燒麥在各地不斷的流傳中,都帶有了符合自己當地口味的特色。其中有四個地方,可以說是中國的四大代表燒麥,分別是北京的都一處燒麥,廣州的碧玉燒麥,四川玻璃燒麥,和蘇式的糯米燒麥。當然,還有那些少數民族區域的特色,比如說羊肉燒麥與那些有特色的鮮肉燒麥 ,四季燒麥,灌湯燒麥,三鮮燒賣,鴨肉燒麥,海鮮燒賣等等種類。
特別是在這寒冷的冬季,來上一屜剛出鍋的燒麥,把那冒著濃香熱氣的燒麥,在醋裡一沾,一口咬下,唇齒留香,讓你在這寒冷的冬季早上,從內到外充滿暖意。餡料中混合著肉和蔬菜的鮮香,麵皮的筋道,再加上醋的酸爽,各種味道的混合,層次分明的口感極大地滿足了味蕾的要求。講了這麼些,說得都餓了,下面我們來說說燒麥的做法。
首先是製作燒麥皮:燒麥皮是要用熱水和面,慢慢的攪拌,和成絮狀後,再加入少量的冷水,然後把面揉成麵團。使用這種辦法做成的燒麥皮很容易的成型,而且這樣做成麵皮會很筋道,不會很輕易的鬆散或者皮子破開。吧面和好後就應該是擀麵皮了,可以的話最好用兩頭小中間大的擀麵杖來製作麵皮,用這種擀麵杖做出來麵皮,皮不但很薄且又不是很均勻,會像荷葉一樣。當然,如果你很懶的話,那麼就用餃子皮來代替吧。
下面來說說餡料的製作,如果是用糯米的話,則需要提前的浸泡,這樣在製作的時候可以很容易包裹,而且味道會更加的香濃。最好是提前一天浸泡,當然如果時間不夠的話,也必須保證浸泡3小時左右。如果是做肉餡,需要先將肉醃製好味道,然後在鍋中炒一下。這樣會增加餡料的香味。包好燒麥就要上鍋蒸了,在上鍋之前,要記得在籠屜的底部刷上一層油,這樣做可以使蒸熟的燒賣與籠屜底部不會粘在一起,從而容易取出,保證外觀的完美。在鍋中用中火蒸15分鐘左右就好了。要是蒸的時間太長或者是火勢太猛,會影響燒麥最終的外觀。
要是你一次性製做了過於多的燒麥,而你又吃不完,可以把剩下的生燒麥,用密封袋封好放在冰箱裡冷凍。只要在要吃時,直接取出來,也不需要將它解凍,只是在蒸的時候多加些時間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