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5月19日訊(通訊員 王宇藍)「伯伯,您每天的工作辛苦嗎?」「您想要對那些亂扔垃圾的小朋友們說什麼呢?」5月13日和14日,湖南師範大學附屬濱江學校附近的幾位環衛阿姨伯伯們,收到了幾個學生送來的礦泉水。這些學生都是湖南日報小記者,在小記者社團的環保主題課程後,他們走出校園,體驗採訪環衛工人,去了解身邊的環境衛生問題。
湖南師範大學附屬濱江學校位於湘江西岸濱江新城,在這裡學習的孩子有一個可愛的暱稱——「小江豚」。透過學校湖南日報小記者的表現,我們發現:「小江豚」們在校內校外開朗、活躍,充滿童真,敢於表達,讓人不禁好奇這些孩子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學習、成長的?
引進「自分教學」,加速課改
師大濱江由長沙市嶽麓區教育局和湖南師範大學合作共建,學校依託師大教師教育特色和優質基礎教育資源,著力打造成為全省九年一貫制的教育標杆。
校長張勝利介紹,學校的學風是「好學學好,會學學會」,不僅如此,還要「更加生動、活潑、快樂地學」。為此,學校正在加速推進課改,還課堂於學生。
湖南日報小記者盧思璇分享道:「班上每學期會有固定的學習小組,成員的加分減分會計入全組的學期表現成績中,這樣一來,一個小組即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大家互相幫助、互相監督。」
課堂上,老師不「滿堂灌」。通過「鄰座互說」,將還未消化的知識點,學會為止,做到每節課內容「堂堂清」;作業錯題當日追蹤,小組成員合作「日日清」,不把疑問帶回家。「互說」「互糾」的過程,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孩子們通過和小夥伴的努力解決了不懂的問題,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進一步提升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和能動性,團隊協作的意識也在其中萌芽、強化。
學習不再是老師和學生之間「你填我學」的單向交流。老師只是課堂的主持者,只承擔制定學習任務、組織學習活動、評價學習結果、指導學習方法、維持學習興趣的教學任務。
老師如何完成這樣的角色的過渡?學校2018年秋季引入華東師範大學理解教育研究所的「自分教學」理念和專家,邀請理念創始人熊川武教授與校務會全體成員觀摩課堂、進行培訓,理解教育研究所的江玲教授和孔彥教授也參與了學校今年4月上旬的課研。
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師大濱江致力於打通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的所有教學內容、理念和方式。教師方面,小學老師「上浮」,初中老師「下浮」。比如,在小學設置中學選修課程,邀請師大附中等校開展名師送教、講座等活動,幫助學生在「小升初」的轉型過程中自然過渡,幫助孩子們在義務教育階段低壓力、低競爭地自然生長。
愛潤其心,嚴導其行
2018年11月,首屆「湖湘少年說」青少年演講賽的決賽現場,來自師大濱江的湖南日報小記者徐詹懿代表學校進入小學組決賽,自他上臺起,坐在臺下的歐陽白玉校長便開始用左臂撐著右臂的胳膊肘,右手舉著手機,面帶慈愛地全程錄下了徐詹懿比賽的視頻,愛生若子的真情溢於言表。
張勝利說,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是一種「充滿愛的互動」。老師珍愛學生,用心地引導和啟發,挖掘他們的潛力,學生能夠感受到老師真心的愛,打開心扉接受老師的點撥和滋潤,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從內心敬愛老師,教學過程便少了許多誤解和阻礙。
這一「互動」的第一環便是老師如何愛學生,如何「愛人以德」。張勝利接觸的高年級學生較多,面對已經形成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他也能滿臉笑容、充滿期待地與孩子交談一兩個小時,到旁邊的老師都「煩」了,也孜孜不倦。
「其實這些學生也知道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他們也在渴望老師和家長的關注,幫助他們改變自己」。張勝利會深入地了解這個孩子從小的學習經歷和家庭經歷,分析他是在什麼階段、因為什麼事情而發生不好的轉變,然後針對性地思考教學方式。
這種「愛」也在每一位師大濱江的老師心中。去年暑假,為了真正實現且行且學的教學目的,20多位老師放棄假期,全程陪同「小江豚」們參加了北京航天研學營。
學校1611班年輕的班主任李佳峰老師,既是24小時陪伴孩子的溫和「大哥哥」,也時時不忘良師益友的角色,在平時課堂難以觸及的公共道德、生活獨立、團隊溝通等方面督促著孩子,更在行程結束前一天,將七天旅程中孩子們的收穫和表露出的不足寫成千字長文,反饋給每一位家長。
「該溫和的時候溫和,該嚴厲的時候也要嚴厲。」嚴師出高徒,要讓學生有規則意識、有敬畏感,這是師大濱江老師的「溫柔和堅定」。
整合資源,素質拓展
逢教師節、感恩節,師大濱江的湖南日報小記者家長群總會傳來家長們用心編輯的感恩老師的話語,家校之間的愛的互動從校園內延伸至了校園外。
家庭是教育的三大支點之一。家長從孩子的成長中體悟到老師的用心和辛勞,雙方的相互理解建立在親密交流的基礎之上。師大濱江有家長學校,家長在此了解學校的理念、文化、規章制度,老師則在此獲取家長對教學的建議、期望。學校還搭建起了家長課堂,邀請家長中的各界精英來校開講座,真正將家校形成了一股教育合力。
除此之外,學校還與各界平臺合作,為「小江豚」們搭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開花的社團課程,既包括合唱頌班、創意繪畫、舞蹈宮、桌球、足球、輪滑、柔道等傳統音體美課程,還有傳統剪紙、串珠工藝、3D列印等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手工課程,更見數學思維、科學妙妙屋、小江豚說寫屋、湖南日報小記者等對接未來發展最需要的創新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的第二課堂。
從教二十餘年,張勝利仍保持著記日記的習慣,湖南日報小記者劉雅茜好奇地問:「校長伯伯,你又不用完成作業,為什麼要堅持寫日記呢?」張校長笑著回答:「因為每天與老師、孩子等人接觸交流,總會給我一些建議和啟發,這些思維的火花轉瞬即逝,所以我想及時地記下來。」厚厚的日記本鑑以往而知未來,記錄了他教育之路上如何盈科而進、與時俱進。
「攜手做最好的自己」是張勝利常說的話,談起教育理想,他目光炯炯道:「無論是學校還是老師學生個人,人人有夢想,個個有幹勁,大家一起在正確的道路上奮進!」
湖南日報小記者採訪校長張勝利:
徐詹懿小記者:校長您好,現在長沙在宣傳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你對建設兒童友好型校園有什麼看法呢?
張勝利校長:我們的學校是為我們的少年兒童建的,同學們在學校學習、生活、運動,我們首先在硬體上要滿足、適合少年兒童的實際情況。比如學生在學校食堂吃飯,我們要聽取學生意見,展開滿意度調查。如運動方面,對運動項目和場地有什麼需求?學習方面,時間長短、學習內容的輕重、學習方式的優劣、對老師有什麼期待等等。將來或許有高年級學生寄宿,在住宿方面有什麼要求,怎麼才能讓學生在學校和在家裡一樣的方便,睡得好,吃得好,運動得好,學習得好,學得開心,還需要配置哪些課程等等,都需要因人而異。
理論上我們想要滿足每一個孩子的需求,但是每一個孩子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基於孩子的需要、建設靈動的課程,將來在課件建設方面,我們可以開展調查,收取意見再分類,然後再針對不同類別的課程在哪些年級開展比較合適,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
定期開展學生代表座談會,聽取學生的意見。其實,這也是愛的互動。你們要把你們的需求告訴我們,我們才能知道怎麼愛你們,怎麼讓你們開心,讓你們更願意接受我們的愛。
徐詹懿小記者:您曾經在教職工大會上提出建設家長學校,為什麼要建設家長學校?
張勝利校長:我們的家長已經接受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乃至研究生博士的教育,他們已經完成了學習的過程,但是活到老學習到老,有一門課程在常規課程並沒有學,就是「怎麼做家長?」。
這門課程是很深的學問,而學校就要搭建平臺,讓我們在教育孩子中出現困惑的家長,有學習的地方、有學習的內容、有互動的平臺,當然這個家長學校也包括對我們孩子在學校生活的了解,了解學校的理念、學校的文化、學校的規章制度。
這也便於家長更好地配合學校、支持學校,同時通過家長學校,更好地了解家長對學校的期望,形成合力,讓家長、學校、孩子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劉雅茜小記者:校長伯伯聽說您有寫日記的習慣,您為什麼要寫日記呢?
張勝利校長:我每天要接觸很多的老師、同學,尤其是同學接觸得很多, 我看到他們身上的點點滴滴,包括和他們的交流,有時候讓我很受啟發,我想及時地記下來,因為我擔心時間長了我會忘掉。你幾年級了?
劉雅茜小記者:二年級了。
張勝利校長:我好羨慕你啊,二年級就做了小記者,我二年級的時候還不知道記者長什麼樣?原來是長這樣的(笑)。
劉雅茜小記者:那你平常寫日記,一般都會寫什麼?
張勝利校長:這個範圍就廣了,有時候是自己看了書之後的思考,有時候是跟同學們交流之後他們反映的問題、我自己的解決辦法,有時候是在他們的啟發下、我自己產生的一些新的思維的火花,還有老師孩子們給的對學校的工作建議。
陳昱銘小記者:校長,請問您平時工作忙嗎?
張勝利校長:說不忙肯定是假的,因為要負責兩所學校。
陳昱銘小記者:您平時有時間陪孩子嗎?
張勝利校長: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研究生畢業了已經參加工作了,但是我還是很想陪他,當我有空的時候。
陳昱銘小記者:當孩子不聽話,您會打他嗎?
張勝利校長:你這個問題問得我的心痛死了,因為我孩子小的時候,我打過他一次,到現在我還是很心痛,從那之後我再也沒有打過他。
陳昱銘小記者:你是一個嚴厲的父親,還是溫和的父親?
張勝利校長:需要嚴厲的時候嚴厲,需要溫和的時候溫和。
姜睿涵小記者:您希望我們在哪個方面成長?
張勝利校長:我希望能你們哪個方面都成長。
[責編:李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