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寇國瑩
奇峰怪石,流泉飛瀑。初夏的白石山,風光綺麗,遊人如潮。現如今,在淶源,像白石山這樣的自然景觀,還有拒馬河源頭、空中草原、仙人峪等6大景區218個景點,淶源已成為京西南有名的旅遊勝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淶源縣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做大做強白石山景區,形成眾星拱月的一核多元大景區發展格局。他們以景區帶村、聯動發展,將全域旅遊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實現了對100多個貧困村、1.04萬貧困人口的全覆蓋,闖出一條旅遊扶貧新路子。
龍頭景區帶動,扶貧能力增強
5月20日,正值周日,白石山景區東門外,車流如織。通往景區的道路兩側商鋪林立,超市、農家院、精品民宿的招牌格外醒目。
「你看到的這些,都是風涼溝的產業,要麼自己經營,要麼對外出租。」白石口村黨支部書記張勝利介紹,2011年以前,該村貧困人口佔80%,可今天,風涼溝卻因白石山而美、因白石山而富。
隨著陸續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白石山景區知名度越來越高,旅遊人數呈井噴式增長,遊客接待量由過去一年幾萬人次增長到現在每年近百萬人次,年收入近1.5億元。
靠山吃山。白石山景區東門就設在風涼溝村,景區的興旺,給風涼溝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機遇。目前,該村共有農家院30家、高端規模酒店3家,床位1170張。「除無勞動能力的,基本都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張勝利自豪地說,風涼溝村人致富不用出村,背靠白石山,端上「金飯碗」,過上好日子。
建一個景區,富一方經濟。隨著白石山景區做大做強,它的輻射帶動能力也持續增強。現在,僅一個白石山景區,就能直接拉動當地3萬人就業。據介紹,白石山景區與當地聯動發展,目前,景區80%員工來自周邊村鎮。
5月26日,天色漸晚,遊客們陸續下山,紅葉農家院的老闆娘王書澤也抓緊時間把晚飯做出來。
「白石山就是我們的靠山!」受益於白石山風景區的興旺,王書澤的農家院也越來越紅火,一年下來有20多萬元收入。先富帶後富,紅葉農家院每年都要優先招聘七八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村民,帶動他們每人增收萬餘元。
淶源縣旅發委副主任靳二楞介紹,目前,全縣共有農家院289家,通過能人帶動,帶動貧困人口就近就業,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旅遊扶貧的新路子。
拉長產業鏈條,做好扶貧文章
2016年9月,借首屆省旅發大會東風,作為3個主會場之一,淶源縣翻開了發展全域旅遊、全季旅遊的新篇章,由白石山觀光旅遊一枝獨秀,逐步形成以白石山、仙人峪、空中草原3個景區為核心的旅遊產業帶,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及景區道路沿線各村靠吃旅遊飯脫貧。
目前,淶源在原有13個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又啟動了30個村整村拆建、155個村改造提升的鄉村振興計劃,將打造一批彰顯淶源地域特色的美麗鄉村,並加快推進中太行漫谷等一批集生態觀光、休閒度假、文化創意於一體的旅遊特色小鎮發展。
「我們聘請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全面啟動《淶源縣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修編,進一步完善全域旅遊規劃,對全縣旅遊資源進行全面評估。」淶源縣縣長周峰表示,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傾力將淶源縣打造成全域旅遊、全季旅遊的重點旅遊目的地。
彌補短板,打造冬遊品牌。在做大做強夏季遊的同時,淶源縣瞄準溫泉康養、冰雪運動等冬季旅遊項目,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由夏季遊向全年遊的轉變。
距白石山景區僅8公裡的白石山溫泉康養小鎮,已成功舉辦了省第一屆、省第二屆國際冰雪節。與之毗鄰的七山滑雪場,首期已完成投資3億元,建成京西南規模最大的優質滑雪場。「多個冰雪旅遊項目的啟動,開啟了淶源縣全季旅遊的新篇章。」靳二楞表示。
「不斷拉長旅遊產業鏈條,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促使旅遊扶貧這篇大文章做活做好。」周峰介紹,2017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92萬人次,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上升到48.7%,創造了10多億元的社會效益,旅遊業正成為富民強縣的戰略性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