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劉亦婷》曾經風靡全中國,那個成都外國語大學的叫劉亦婷的小姑娘,以全額獎學金被哈佛大學錄取。那時候,劉亦婷上了中國的《對話》節目,成為了人們口中「好學生」的代表,人們暢想著劉亦婷能夠成為國之棟梁,而那時留著長發輟學的「壞學生」韓寒是偏離正軌的中二青年。而18年以後,所有的事情鬥變了。當年痛斥美國的劉亦婷泯然眾人,選擇了拿綠卡,嫁給了美國人,韓寒則成為了知名作家和導演,是年輕一代最有良心的公知代表。
說實在的,劉亦婷母親的那本書把她女兒推上了風口浪尖,在那個美國名校還不是那麼容易上的年代,哈佛女孩變成了父母口中的龍鳳,成為了老師鼓吹的偶像。那本書,在現在的視角看來,就是一本簡單地鼓吹教育成功學的偶像。一名失去底線,為了得到教育機會不擇手段最後成功的勵志故事。
當這本書火了以後,很多書中的情節被不少父母無腦模仿,給很多青少年造成了心理陰影。孩子的文具是不能有顏色的,因為分散學習注意力。讓孩子捏住冰塊30分鐘,美名曰鍛鍊意志力,當然這個行為在美國屬於虐童。而這些行為,似乎只是為了迎合賣書的成功學。而如今,劉亦婷只剩下了吃當年愛國的老本。哈佛畢業後,輾轉了幾家公司後最後還是選擇拿著美國的綠卡,賺著中國人的錢。
在那本書裡面,非常清楚地寫著,劉亦婷對於祖國貧困落後痛心不已,表示願意將自己一生奉獻給祖國的建設。包括在劉亦婷寫給哈佛的陳述中,明確寫著自己關心祖國的窮人,希望學成後回國可以盡力改變自己的生活。而這,最後證明這是一場表演,為了自己的哈佛申請,狠狠地消費了自己的愛國情懷。然後嫁給了美國的心理醫生,留在了美國。而當年那個叛逆的少年韓寒,則成為了真正維護祖國利益的人。
當再次捧起這本書的時候才明白,這樣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是一場智商稅,父母的模仿,最終傷害的是自家的孩子。在劉亦婷的成功模式中,為了自己的利益,連愛國都可以變成消費品,這樣所謂的成功,真的是她想要的嗎?這樣的成功,是值得眾多父母效仿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