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恐龍,大家都知道它們曾經是地球霸主,但它們並非一誕生就是世界的主角,就好像人類一樣,雖然誕生與數百萬年前,但是直到智人的出現,人類才算徹底成為主角。
恐龍誕生於三疊紀(公元前2.5億—公元前2億年),興起於侏羅紀(約公元前1億9960萬年—1億4550萬年),消亡於白堊紀(公元前1.45億年—6600萬年前),恐龍的身影貫穿了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時期。
現存的資料發現,最早的恐龍始盜龍誕生於三疊紀末期,而最後滅絕的角龍消亡於白堊紀末期也就是6500萬年前,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超過1.5億年的時間,這樣長的發展期,會進化出怎樣的恐龍都不足為怪。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任何物種的興起都是環境的產物,極端的環境造就就極端的物種,或許從今天看來,我們對那些龐然大物如何能生存在地球難以理解,但如果你經歷過那樣的極端氣候,你大概就能明白所有的「壯舉」都只是為了生存。
要了解恐龍整個進化史,也要從了解恐龍生存的環境開始。
誕生(三疊紀)
三疊紀時期,地球的大陸還沒有分裂,這塊完整的大陸被稱為盤古大陸。
此時的氣候比較溫暖乾燥,兩極的冰川還未形成,地球被乾旱和炎熱所籠罩,植物分布依然以矮小的蕨類植物為主,松柏、銀杏類的裸子植物開始出現,爬行動物在這段時期崛起,主要由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不過三疊紀的主角也不是恐龍,是和它們同屬主龍類的植龍和勞氏鱷,此時的恐龍佔陸地動物的總量不過1-2%。
因為盤古大陸的分裂,火山爆發在這段時期開始頻繁,火山爆發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等各種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溫度顯著升高,溫度身高加劇了暖溼氣流的形成,這些氣流從海洋飄到大陸上空,最後形成暴雨,這場暴雨斷斷續續持續了數百萬年,直接改變了整個地球的生態。
雨水攜帶著大量的二氧化碳流進大海,讓海洋的HP,氧氣濃度迅速降低,昌盛一時的古代海洋生物遭遇了滅頂之災,超過90%的海洋生物滅絕。
而陸地生物也未能倖免,充沛的雨水使陸地的植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蕨類植物因為火山頻發的影響,大量的被火山灰和巖漿吞沒,而以松柏為主的裸子植物因為有了充足雨水的滋潤而長的異常高大,高大的喬木針葉林與蕨類植物成為了三疊紀時代的主角,大片的熱帶雨林誕生,所以天塌下來的時候有時不是高個子遭殃。
很多以蕨類植物為主的槽齒目動物都滅絕,早期的恐龍也未能倖免於難,當然,也有很多進化的很先進的恐龍活了下來。
滅絕和新生往往是相生相伴的,持續萬年的大雨衝刷掉了一個時代,卻用新的顏色譜寫下一章。
大量植食性動物的滅絕,給早期的恐龍繁衍提供了空間,有趣的是,今天我們認識的蜥腳類恐龍,如三角龍、腕龍都是吃素的,但實際上在三疊紀時期存在著肉食性的蜥腳龍,但由於失去了競爭對手,這些肉食性蜥腳龍紛紛轉行去吃素了,植食性的恐龍在這一次清洗中成了最終贏家。
三疊紀時期被稱為「恐龍時代的黎明」這句話一點也不錯,暴雨將無數生物清場,只留下一最堅韌的生物,也由此開啟了侏羅紀的輝煌。
三疊紀時期的恐龍:惡魔龍、原美頜龍、板龍、幻龍等。
興起(侏羅紀)
侏羅紀時代是所有恐龍愛好者都耳熟能詳的名詞,這是恐龍最輝煌的時代,然而這輝煌不是一天長成的。
侏羅紀早期,地球逐漸分裂成了多塊獨立的大陸,這樣帶來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大陸擁有更多的海岸線,來自海洋的溼潤氣流會更容易接近內陸地區,溼潤的空氣會讓很多乾旱的土地生長出大塊的雨林,這為恐龍的大量繁衍提供的條件。
雖然,地球剛從三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走出來,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很稀少,地球就好像一塊白板,當氣候逐漸穩定下來以後,地球迎來了比之前更為優越的動植物生長環境,開始了新一輪的繁衍生息。
動物數量的稀少,給了各種植物很長一段時間的喘息,加之此時地球二氧化碳濃度高,空氣溫暖且溼潤,給了植物幾乎完美的土壤,這個時期的森林長的異常的茂密。
由此不難猜想為什麼那個時代能孕育出雷龍那樣如此龐大的陸地生物——地球夥食太好,恐龍們吃的太飽。
總的來說就是植物的進化引發了動物的進化,就就好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植食性恐龍的發展壯大,反過來又促使肉食性恐龍群體的壯大,最終在不斷的進化中,演化出迅猛龍、暴龍等各種各樣的終極掠食者。
白堊紀(終焉)
白堊紀時代大陸繼續分裂,板塊運動孕育出很多海底山脈,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在海平面上升的最高峰,陸地有1/3的面積被淹沒。
因為氣候溫潤,動物和植物都迎來了一次大爆發,被子植物的出現,讓以之為食鳥類、蜜蜂以及各種昆蟲群體迅速壯大,昆蟲幫助被子植物傳播花粉,而鳥兒會將尚未消化的植物種子傳播到各個角落。
被子植物與昆蟲互惠互利,最終在白堊紀時期完成壯大,取代裸子植物成為地球的主流。
在動物方面,恐龍的發展達到了巔峰,我們所熟知的霸王龍實際上是在白堊紀晚期才出現的,它們是最晚誕生的恐龍,也是最後滅絕的恐龍。
它們的滅絕被認為是因為隕石撞擊地球,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對這個時期的生靈造成了致命一擊,當然即便是如此絕大的隕石也不可能直接把地球上的恐龍都砸死。
大多數生物並非直接死於隕石的衝擊,而是隕石衝擊帶來的環境變化,了解火山爆發的朋友都清楚,火山噴發會將火山灰衝入大氣層,遮天蔽日的黑色顆粒會阻擋太陽光,讓白天變成黑夜,隨之而來的就是酸雨,它們會腐蝕植被,對食草動物造成巨大的打擊。
而隕石撞擊地球也會形成類似的效益,只不過效果更為強烈,隕石撞擊地球的瞬間,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它將地殼的巖石擊碎、加熱,然後拋入大氣層,這些被融化的巖石在大氣層飛翔一段時間後,最後會想大雨一般落下,只是這是一場火雨,它將地球變成煉獄,無數的植被動物被燒死。
當然即便如此也依然有幸運兒得以生存,更可怕的是隨之而來的酸雨以及全球變暖,讓地球的生態系統逐漸崩潰,綠洲變成荒漠,當恐龍失去最後一塊棲息的土壤,它們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終結,實際上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恐龍大概還生存了200多萬年才最終走向滅亡。
恐龍的滅絕讓人惋惜,它們的存在實在是生態史上的一次奇蹟,霸王龍擁有如此龐大的身軀,卻能保持著高機動,它們擁有類似今天鳥類的氣囊呼吸結構,可以快速吸收空氣中的氧氣,絕高的智商讓它們擁有更高的狩獵效率,這種恐怖的殺戮機器沒有輸給任何其他生物,而是輸給的自然。
在這個時代這樣的生命奇蹟還有很多,它們的退場讓一些古生物愛好者扼腕嘆息,但回頭想想,它們又是如此幸運,恐龍存在這地球1.4億年,而人類的存在不過200萬年,與之相比是在是不值一提。
即便人類孕育出了燦爛的文明,但你敢肯定我們的文明能比恐龍時代更悠長嗎?恐龍滅絕於生態系統的崩潰,而人類何嘗不是面臨著相同的威脅。我們有能力阻擋小行星撞擊地球,但卻沒有辦法阻擋全球化的溫室效應,阻擋兩極冰川的融化,阻擋海平面的上升,如果不早點行動起來,人類的結局並不會比恐龍好。
了解恐龍生存時期的主要生態環境,將方便我們更加清楚的了解各類恐龍的進化過程,本期的內容算是給大家做一個鋪墊,接下來recur會更加生動的復原史前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