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侏羅紀,不止巨龍

2021-01-07 博物LEGO扈興為fu

通知:

從現在開始,小編會把地球的大部分紀元進行連載。儘量挑那些,受歡迎度更高的。如有需要可私信。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億年之前的龍之國。

經歷了之前三疊紀的滅絕事件,恐龍終於已絕對優勢佔據了侏羅紀陸地全面生態系統的最頂層。侏羅紀是一個溫暖溼潤,生態環境相對穩定的時期,歷經艱險的地球生命此時迎來了一個黃金階段。

侏羅紀的明星物種代表:

異特龍。

異特龍。

獸腳類肉食恐龍,體長7~8.5米,大個體可大9.7米,平均體重2噸,大者3.6噸。頭部有明顯的突起。其名稱「異特龍」含義是與眾不同的蜥蜴。(. 關於異特龍,如想了解更多,可以去看「我叫爪子」的文章,別人講過的,我也不需要再講了。)

合川馬門溪龍:

屬於巨型恐龍家族——. 蜥腳類。體長22米,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發現地本來叫「馬鳴溪」,因為當時記錄員沒有聽清發掘者的口音,才有了這個名字。

長頭狹鼻翼龍:

屬於翼龍中的常會龍類,一展約1.5米,在一龍中算是大個子,頭部上的雙頜長滿牙齒,主要以魚類為食。

長頭狹鼻翼龍。

鴻鶴鹽都龍:

植食性的小型鳥腳類恐龍體長三米,兩足行走形態修長靈活,以發達的視覺和奔跑能力。避開捕食者。

巨龍的形成

侏羅紀是地球歷史上著名的恐龍時代,恐龍中體型最大的一類,蜥腳類恐龍繁榮昌盛,如梁龍,迷惑龍,腕龍。隨隨便便都能漲到20多米長几十噸重,在此之前,沒有任何陸地動物能達到10噸。

因為侏羅紀時,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極高。是現在的4倍以上,造成了嚴重的溫室效應,侏羅紀的平均氣溫比今天高5~10℃,並且再加上泛大陸的分裂,減少了不沿海的內陸,造就了全球性溫暖溼潤氣候,熱帶與亞熱帶的範圍擴大到了南北緯50度至60度,相當於到達了現在。黑龍江西伯利亞,南美洲的最南端。就算到了南北極點,也都是暖溫帶氣候,冬天也幾乎不會降到0℃以下。

侏羅紀是繼石炭紀後,地球史上森林第二繁茂的時期,為恐龍的壯大提供了主要條件,侏羅紀的煤層總量也僅次於。石炭紀的煤層。

侏羅紀的森林。

世界的破裂

在之前的三疊紀地球所有的大塊陸地都連接在一起,拼成了泛大陸。但不過範大陸在早侏羅世開始分裂,分裂首先出現在大陸東部,特提斯洋的海水湧入北美洲,非洲和南美洲之間的裂縫當中,形成了今天的墨西哥灣和北大西洋的雛形。而在北方勞亞大陸中部出現了一條海峽,分開了北美洲和歐洲。

在中侏羅世歐洲西部大片地區都被特提斯洋的海水淹沒陸地,只留下了星星點點的碎片,而今天中國所在的東亞地區倒是非常穩定,陸地面積,甚至還有擴大。與此同時,南半球原屬於瓦崗納大陸的部分一分為二。非洲和南美洲的一塊兒,南極洲印度次大陸,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組成,另一大塊兒,他們之間形成了新的海洋,就是後來的南大西洋。

到了晚侏羅是長期的溫暖氣候,使海平面上升產生了顯著的海洋入侵事件,使大陸的分裂看上去更加明顯。

晚侏羅世的地球。

影響:大陸的破裂阻隔了生物流動。如二疊紀的舌羊齒,三疊紀的水龍獸那樣遍布全球的壯舉幾乎無法再現。南北半球各個大陸的生物群也開始出現差異。——. 比如同樣是課子植物,北半球以銀杏類植物為主,而南半球則以羅漢松類為主。兩棲動物中的熔圓等有尾類也集中在北半球,幾乎不在南半球出現,這種生物地理性上的差異,一直影響到今天。

侏羅紀的其他生物:

侏羅紀是古生代以來海洋面積最大的世紀之一,水下同樣是生命的樂園,在侏羅紀的海洋生物當中,以類似鸚鵡螺的帶殼軟體動物菊石在地層中最為常見,侏羅紀是局勢的鼎盛時期,他們的化石極多,甚至被地質學家作為劃分地層的一句整個侏羅紀海,相沉積層被分為74個菊石帶,每個菊石帶都有特定的菊石種類。

而侏羅紀的海洋統治者則是屬於從陸地重返海洋的爬行類,其中兩類最為突出,一個是演化成魚形的魚龍類,這個總群勢力發達,主要以菊石等頭足類為食,另一類則是蛇頸龍類,包括長頸小頭的蛇頸龍,以及短頸大頭的上龍類兩個分支,其中上龍類是侏羅紀最強的海洋掠食者。,二零零四年發現的馮氏上龍能漲到十三米45噸重,後來白堊紀的大型肉食恐龍,也很難達到這個體型。

上龍。

鳥類:侏羅紀的天空出現了一種新勢力。他們是恐龍中的一小群,以新的核心技術,羽毛,向天空發起挑戰。在侏羅紀很多恐龍身上長著羽毛作用是保溫或者炫耀,其中間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前肢羽毛髮生了變異,中央的羽毛軸拉長斜生出許多錯之的羽枝和羽小枝,形成了真正飛行用的正羽。這些恐龍扑打前肢時,正羽產生生理形成了飛行的翅膀。著名的始祖鳥就是一種朝著飛行方向演化的恐龍。侏羅紀時這樣的小型恐龍很多,但只有一直演化成了真正的鳥類,如孔子鳥朝陽鳥等,而始祖鳥並不在其中。

孔子鳥。

侏羅紀的命名

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2個機緣時間是距今2.1億至1.45億年前。1795年著名德國學者亞歷山大·馮·洪堡,在今天位於法國和瑞士之間的侏羅山考察,劃分出了一個獨立的海相石灰巖層,23年後,法國學者布隆尼亞爾以侏羅山的名字將這個地層命名為侏羅紀侏羅山的名字來自古代凱爾特語,意思是長滿樹木的大山也恰好符合侏羅紀溫暖多森林的自然條件,中國的侏羅紀,則是沿用了日本學者的音譯。

最後一個中生代紀元白堊紀,明天見。

(. 本文參考了中國國家地理博物2017年總計165期09月刊。). 支持博物。

相關焦點

  • 奇臺傅山龍——又一國產巨龍型恐龍問世
    現今全世界中生代地層廣泛分布著巨龍型類蜥腳類恐龍,從侏羅紀時期一直延續到晚白堊紀,個體差異較大,從數米到30多米,種類各種各樣,有大約90屬,是一支演化非常成功的蜥腳類恐龍。
  • 侏羅紀和白堊紀都屬於恐龍時代,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作為中生代的兩個紀元,儘管在某種意義上都屬於恐龍時代,但是侏羅紀和白堊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侏羅紀是距今2.01億年前至1.45億年前,是介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中間的一個時期。而白堊紀則是從侏羅紀結束之後一直持續到了6600萬年前,也就是距今1.45億年前至0.66億年前。
  • 侏羅紀與白堊紀,同為恐龍時代,具體有何不同?
    而恐龍時代又分為兩個部分:侏羅紀與白堊紀。 侏羅紀與白堊紀,只要提及二者之一,我們馬上就會想到恐龍,可見這二者就是恐龍的代名詞,侏羅紀與白堊紀,二者同為恐龍時代,具體有何不同呢?提到恐龍,我們總感覺那是很遙遠的事情,感覺它們就好像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一樣,但實際上它們所處的年代已經屬於中生代了,而在中生代之前,還有更為古老的古生代。
  • 《侏羅紀世界2》滄龍跑了,腕龍沒了,網友:想看恐龍大戰
    《侏羅紀世界2》滄龍跑了,吞了一位黃杉小哥後這位中生代的巨獸就一溜煙消失在了觀眾們的視線中。腕龍沒了,大家都上了「世外桃源號」後晚來的長脖子巨龍唱響了納布拉爾島的「哀歌」。網友:想看恐龍大戰,導演劍走偏鋒一般的孤堡恐怖情結確實令人刮目相看。
  • 中生代恐龍稱霸 | 進化的歷史013
    中生代 恐龍摘要:本文主要講述了中生代的物種進化過程。恐龍就誕生於這個時代。中生代中生代從三疊紀開始。那時全球只有一塊大陸被稱為泛古陸,即大岡瓦納古陸。泛古陸之外的地表上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超大海洋,面積大小和今天的所有海洋的總面積差不多。由於只有一塊大陸所以內陸遠離海洋炎熱乾旱。
  • 中生代的海洋,被三種「海怪」統治著,除了滄龍以外你還知道誰?
    總的來說古生代的生物還比較原始,生物形式發生改變還是在中生代。中生代一共分為三個紀元,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代表性動物是恐龍。恐龍是個大家族,我們熟知的有霸王龍、劍龍、翼龍,陸地上是恐龍的活動範圍,海洋不是。在古生物學家的眼裡,海洋裡的猛獸不必恐龍差。
  • 走,到海棠灣看恐龍去,帶你玩遍「侏羅紀恐龍時代」!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 《侏羅紀世界:進化》全新DLC公布 全新地圖帶你進入吳博士的研究基地
    今日,《侏羅紀世界:進化》官方公布了遊戲新DLC「吳博士的秘密」,這款DLC將於11月20日登陸三大平臺,售價14.99美元。一起來了解一下吧。DLC預告:《侏羅紀世界:進化》新DLC將包含全新的地點,恐龍,挑戰,以及亨利·吳博士的故事。
  • 白堊紀恐龍比侏羅紀更加繁盛,電影為何不叫《白堊紀公園》?
    白堊紀恐龍比侏羅紀更加繁盛,電影為何不叫《白堊紀公園》?我們熟悉的恐龍電影系列《侏羅紀公園》給我們帶來了一幅生動的恐龍時代景象。不過在這部電影下,我們都被潛移默化地騙了。因為實際上,無論是侏羅紀公園,還是侏羅紀世界系列,裡面出現的大部分恐龍都是生活在白堊紀的,比如暴龍、三角龍等。非鳥恐龍類在地球上生活超過了1.6億年,跨越了三個地質歷史上的「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最繁盛的時段應該在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而大眾最為熟悉的恐龍大多來自晚白堊世。有趣的是,除去一些晚侏羅世的龐然大物,大部分侏羅紀的恐龍都不為大眾所知。
  • 中生代哺乳動物吃什麼?那時出現任何進化偏差,動物世界將大變樣
    中生代哺乳動物是距今5.5百萬年前的各個不同門類的哺乳動物總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自然分類。眾所周知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八大明星,包括:歐亞皺紋齒獸,似叉骨祖翼獸,奧氏摩爾根獸,雙缽翔齒獸,宋氏仙獸,攀援靈巧柱齒獸,以及中華侏羅獸。中生代哺乳動物以什麼為食?
  • ...舌骨保存完好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化石——化石揭示了哺乳動物...
    瀋陽師範大學領導的國際合作課題組最近在我國內蒙古寧城五化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首次發現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 (Microdocodon) 。7月 19日這一新發現以《新的侏羅紀哺乳型動物揭示了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為題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這一新成果是由周長付教授與國際著名古哺乳動物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德國波恩大學T.馬丁教授和美國耶魯大學A.布拉爾博士等合作完成。
  • 我們只知道侏羅紀白堊紀,其實地球有五代十二紀,其他也很美麗
    侏羅紀可能是我們最多聽到的,還曾經有段時間很多少男少女叫寒武紀,是因為日本動畫,後來又流傳了一陣三疊紀,但很多人還不知道其他,其實地球一共分五代十二紀。其實地質年代我形容為地球的年輪,這樣比較好理解。我們把這個年輪分為五代十二紀,先說五代包括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這五代是五個大的地質層,根據放射性元素,可以知道這些時代具體年份。每個地質代,又分好多紀,太古代是離我們最遠的時期,大概在地球形成初期到34億年前,這個階段地球上沒有明顯的生物特徵,不容易測定。
  • 中生代湖泊革命 讓「小不點」昆蟲找到快樂家園
    直到一場「中生代湖泊革命」的到來,湖泊才開始逐漸擁有了「生機」。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團隊採集的、來自中國西北地區兩個三疊紀地層中的昆蟲化石群,證實了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並將「中生代湖泊革命」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為了解這一生命演化過程打開一扇新的窗口。該研究近日已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
  • 「中生代蝴蝶」化石揭秘古老傳粉昆蟲「分工模式」
    「中生代蝴蝶」化石揭秘古老傳粉昆蟲「分工模式」 2018-09-17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稱,科研人員通過對「中生代蝴蝶」--麗蛉的傳粉行為、化學通訊行為及偽裝行為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中生代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為重建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麗蛉的生態重建圖。
  • 白堊紀的另類小鱷魚竟是巨龍搖籃終極者!
    恐龍是中生代陸地上的絕對主宰,泰坦巨龍類更是恐龍中的超級大塊頭,就連兇猛的食肉恐龍都很難殺死這些大傢伙,可偏偏有個小惡魔不按套路出牌,專門挑巨龍類剛出生最脆弱的時候下手,這個小惡魔就是食人魔鱷。白堊紀的另類小鱷魚竟是巨龍搖籃終極者!
  • 中生代時期海怪頻出:魚龍有鱷魚牙 蜥蜴頭 海豚吻
    中生代時期海怪頻出:魚龍有鱷魚牙 蜥蜴頭 海豚吻 2014-07-07 13:44:54來源:現代快報作者:責任編輯:唐云云
  • 盤點一下中生代中國中的恐龍
    他最早出現在2.3億年前,生活在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存在了1.5億年。恐龍的體形變化很大。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只有一隻雞的大小-一隻老鼠龍,但大多數都是巨大的。最大的是蜥腳類恐龍-戈壁Calamari龍,他身長30多米,高10米,他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生物,僅次於鯨魚。幾乎所有的恐龍物種都在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滅絕,但有觀點認為現代鳥類與某些恐龍有關。
  • 恐龍不止活在侏羅紀
    恐龍誕生於三疊紀(公元前2.5億—公元前2億年),興起於侏羅紀(約公元前1億9960萬年—1億4550萬年),消亡於白堊紀(公元前1.45億年—6600萬年前),恐龍的身影貫穿了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時期。
  • 地球遠古巨獸來襲——侏羅紀篇
    侏羅紀(Jurassic)是一個地質年代,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公元前1億9960萬年(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
  • 什麼是侏羅紀、白堊紀? 來看地質年代如何劃分
    地質學家將宙劃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其中隱生宙劃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太古代一般指地球形成時期,為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左右。太古代之後是元古代,其結束的時間大概在5.7億年左右。地質學家將前寒武紀以後到現在的時間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個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