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哺乳動物吃什麼?那時出現任何進化偏差,動物世界將大變樣

2020-12-10 奇妙的萬千世界

中生代哺乳動物是距今5.5百萬年前的各個不同門類的哺乳動物總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自然分類。眾所周知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八大明星,包括:歐亞皺紋齒獸,似叉骨祖翼獸,奧氏摩爾根獸,雙缽翔齒獸,宋氏仙獸,攀援靈巧柱齒獸,以及中華侏羅獸。

中生代哺乳動物以什麼為食?

通過對中生代哺乳動物牙齒形態的比較研究,確定中時代的哺乳動物大多數以昆蟲或者蠕蟲為食;還有一些以植物為食,像多瘤齒獸類。

最近研究得出有一類中生代哺乳動物,他們不僅吃肉,而且捕食小的恐龍,這個動物我們叫它爬獸。爬獸的頭骨和下顎都非常強壯,牙齒異常尖利,很適合捕捉小型動物。

更為重要的是,在其中一件爬獸標本靠近胃部的位置,發現了一團經過消化的破碎骨骼,包括肢骨和牙齒。經過鑑定,這些牙齒是屬於幼年的鸚鵡嘴龍

中生代最大哺乳動物與消化習性

中生代的哺乳動物舊有的概念是小型動物,但是最大的爬獸體長可達到1米左右,體重預估有20千克。我們知道只有具有磨楔式牙齒的哺乳動物才具有切割和研磨的雙重功能,也是咀嚼的前提條件。

但是爬獸是不具有這樣的牙齒結構,從它的胃部結構可以看出,其中還有互相關聯的四肢骨骼,表明這些食物沒有被咀嚼嚼碎,被直接生吞。

中生代哺乳動物生態類型

經過不斷的研究中生代哺乳動物發現,很多變化是為適應環境而發生的演化。通過對哺乳動物的骨骼構造研究,並且與現生哺乳動物進行對比,得出讓人欣喜的結論。

已有研究表明,中生代哺乳動物大多生活在地面上,當然也有生活在樹上的種類,比如中國的袋獸和始祖獸。中生代的哺乳動物大多是掘穴生活,也有一些是半水生,當然還有空中翱翔。

遠古翔獸就是目前為止我們唯一知道的中生代滑翔的哺乳動物,他的四肢可以支撐起皮膜,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飛鼠。

中生代是哺乳動物演化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大約在2億2千萬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哺乳動物開始在地球上出現,而且出現的時間大致與恐龍出現的時間相當。到了2億年至1億4千5百萬年前(地質歷史上的侏羅紀),原始的哺乳動物呈輻射狀增加,地球上大多數的哺乳動物也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並且朝著不同的方向演化發展。

大約1億3千萬年前的早白堊紀,有袋類和胎盤類的分化後獸類和真獸類開始分化,也是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奠定演化成了新生代佔主導類型的基礎。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那時的哺乳動物出現任何進化偏差,現在的動物世界將大變樣。

相關焦點

  • 中生代恐龍稱霸 | 進化的歷史013
    中生代 恐龍摘要:本文主要講述了中生代的物種進化過程。恐龍就誕生於這個時代。哺乳動物也在此時出現,並成功地躲過一劫。中生代中生代從三疊紀開始。那時全球只有一塊大陸被稱為泛古陸,即大岡瓦納古陸。泛古陸之外的地表上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超大海洋,面積大小和今天的所有海洋的總面積差不多。由於只有一塊大陸所以內陸遠離海洋炎熱乾旱。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標誌著古生代的結束和中生代的開始。多達75%的物種,包括許多早期哺乳動物,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絕。滅絕事件的可能原因包括小行星撞擊和大規模火山爆發。一些二齒獸類動物倖存了下來,包括一頭豬大小的水龍獸,它有喙和兩顆獠牙。水龍獸是三疊紀早期最常見的陸地動物。同時布拉塞龍也經歷了大滅絕。
  • 中生代早期哺乳動物強壯爬獸竟以恐㔫龍為食
    這些新發現大大改變了人們以往的認識,恐龍並非「王中王」,某些大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可能是肉食性的,甚至可以和恐龍爭食爭地。 眾所周知,哺乳動物早在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就已經出現,但傳統的觀點認為,一直到6500多萬年前的白亞紀晚期,在這長達1.3億年的時間裡,它們始終未能產生任何比貓大一點的食肉類和比耗子大一點的吃植物的種類。
  • 新生代哺乳動物崛起 | 進化的歷史014
    新生代隨著第五次大滅絕事件中生代結束了,一個新的世代開始了。新生代最顯著的地理變化是古大陸的分裂。無脊椎動物和植物的進化已經基本上完成,形態與今天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被子植物不斷擴張成為新生代植物界的主導物種。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的進化與繁衍是地球進化的主旋律。當時,地球上的氣候溫暖宜人,熱帶棕櫚植物甚至向北擴張到了現在的英國地域。那時候這些地區的溫度並沒有當今熱帶地區的溫度高,但降水卻極為充沛。溫暖的氣候為哺乳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的環境。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爬行動物和鳥類都是卵生的,胎生是哺乳動物的重要特徵。胎生的哺乳動物早在恐龍時代就出現了。後來的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這些原始哺乳類進化而來的,而和恐龍沒有什麼關係。哺乳動物分哪幾類?哪些是胎生的?
  • 動物體積大小與恆溫進化之間的關係
    恆溫動物的進化是脊椎動物進化歷史上的重大轉折之一。它為群體間的趨同進化提供了範例。然而,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恆溫性進化時間及其過程仍然存在爭議。 研究人員將傳熱模型和獸腳亞目食肉動物的體型數據結合起來,建立了代謝率與鳥類支系進化的聯繫。結果表明,在降低能量需求的同時縮小體積是最有利恆溫的進化方向。
  • 歷史上出現過最強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大對決,王牌決定勝負
    2018-08-20 06:45:01 來源: 若何 舉報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數不清的爬行動物與哺乳動物種類
  • 中生代,最大的陸生獸類,巨犀
    中生代(約22, 500萬年以前)是爬行動物統治的時代,當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恐龍。而在新生代,除了海洋中的巨鯨外,巨犀就是最大的陸生獸類了。巨犀最初發現於巴基斯坦北部的稗路支地區,所以叫傅路支獸。可是後來在我國和亞洲的其它地區以及歐洲都發現了這種動物。現代的犀牛,例如印度犀,身長可以達到3米多,肩高將近2米。巨犀的體型比現代的犀牛大得多,它的頭就有1米長。
  • 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研究獲進展
    8月25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毛方園、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等,關於中生代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 熱河生物群發現已知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化石疑為蝙蝠的祖先
    不可否認,地球上所有動物都有飛天的夢想,早在1.3億年前,哺乳動物就有了飛往藍天的夢想,並曾努力進化以求實現。2006年初在我國熱河生物群內蒙古寧城出土的一枚帶翼膜的哺乳動物化石,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這一發現使哺乳動物飛行歷史至少提前了7000萬年。2006年12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發布了我國古生物學家的這一重大發現。
  • 「先進」的哺乳動物取代「低等」的恐龍,是進化史的必然嗎?
    白堊紀末大滅絕有人想當然地認為,高等的哺乳動物取代低等的爬行動物是進化史的必然,沒有這場大滅絕也能實現鑑於整個中生代都沒有發現有胎盤類的化石,過去有古生物學家認為有胎盤類是在大滅絕之後迅速出現並多樣化的,即爆發型模式。然而前些年的分子遺傳學分析顯示,最早的有胎盤類出現在距今約1.05億年前,而目一級分化的完成是在8000萬年前。
  • 動物:揭開硬骨魚進化成功的神秘面紗
    其中一半是陸生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鳥類、蛇、蜥蜴、兩棲動物——另一半是魚類。在這些魚中,超過95%的魚屬於一種被稱為硬骨魚的魚群。這個魚群的形狀和大小令人驚嘆,從尖牙琵琶魚到大而扁平的太陽魚。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質疑了長期以來的假設,即硬骨魚具有先天優勢,使它們在進化上超過了非硬骨魚。多年來,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推測硬骨魚異常多樣性的原因。
  • 只知道侏羅紀的你,應該了解一下三疊紀,四足動物進化的特殊時期
    地球歷史的三疊紀(2.51億年到2.02億年前),是四足動物進化的一個特殊時期。在此期間,化石記錄中首次出現了若干脊椎動物類群,如滑體兩棲類、龜、有鱗目、鱷類、恐龍、鳥類和哺乳動物。三疊紀出現在二疊紀末地質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後不久,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幾乎摧毀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 只知道侏羅紀的你,應該了解一下三疊紀,四足動物進化的特殊時期
    地球歷史的三疊紀(2.51億年到2.02億年前),是四足動物進化的一個特殊時期。在此期間,化石記錄中首次出現了若干脊椎動物類群,如滑體兩棲類、龜、有鱗目、鱷類、恐龍、鳥類和哺乳動物。三疊紀出現在二疊紀末地質歷史上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後不久,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幾乎摧毀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 熱河生物群化石揭開哺乳動物祖先中耳聽覺進化之迷
    砧骨和錘骨為哺乳動物所特有,分別由爬行動物的方骨和關節骨演化而來,它們在爬行動物中構成連接腦顱和下頜的關節。古生物學家一直在研究方骨和關節骨如何演變成聽小骨並與下頜分離,再逐漸演化成現生哺乳動物中耳的演化過程。與爬行動物相比,在基幹哺乳型動物中,下頜上的齒骨增大,齒骨後骨(關節骨、前關節骨、隅骨、冠狀骨、夾板骨等)已經退化,但仍貼附在齒骨上。
  • 在恐龍時代,鮮有體型巨大的哺乳動物可與之抗衡,這是為什麼?
    哺乳動物的祖先是似哺乳爬行動物,具體地說是爬行綱—合弓亞綱—獸孔目—犬齒獸亞目。 迄今發現的最早哺乳動物化石,為晚三疊紀的隱王獸,出土於美國德克薩斯。隱王獸僅有部分顱骨化石,只能看出其體型非常小,而且大腦進化得比爬行動物更加先進。
  • 新生代生物圖鑑:哺乳動物頑強對抗恐龍後代,人類先祖出現
    上次講到一顆隕石砸下來恐龍滅絕了中生代結束了 時間轉入新生代距今大概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的時代來臨了——個屁 倖存下來的可不止哺乳動物各種老前輩爭先恐後想給年輕的哺乳動物好好上一課絞爛輛小轎車說不定也不是什麼問題
  • 中生代,三疊紀,爬行動物的王朝
    在19世紀初德意志地質學家阿爾伯特發現南德地區的一段沉積巖可分三層不同結構,分別是海相石灰巖層,陸相泥巖層和砂巖層,於是阿爾伯特於1834年正式將該地層命名為三疊紀(Triassic)「Tri-」是希臘語中代表「3」的詞根。恐龍時代的開端。經歷了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地球進入了下一個時代。持續了1.9億年的中生代,也就是著名的「恐龍時代」。
  • 吃「雞」等同於吃「恐龍」?中生代動物的日常飲食指南
    眾所周知,人是雜食性動物。不僅吃肉,也吃植物。這種飲食習慣,已經延續了上億年。可史前生物他們吃什麼,對我們來說,卻是極其神秘的存在。我家的小寶寶,對於恐龍的世界,充滿著無盡的好奇。他雖然年紀很小,但已經對這種已經滅亡的生物,知之甚多了。
  •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
    在恐龍生存的整個中生代,哺乳動物的體型都很小,大部分和今天的老鼠、黃鼠狼個頭差不多。最早的真獸亞綱出現於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其發現於中國的遼寧省,它就是著名的中華侏羅獸(Juramaia sinensis)。這種動物只有長10釐米,平時生活在樹上,以昆蟲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