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哺乳動物是距今5.5百萬年前的各個不同門類的哺乳動物總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是一個單獨的自然分類。眾所周知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八大明星,包括:歐亞皺紋齒獸,似叉骨祖翼獸,奧氏摩爾根獸,雙缽翔齒獸,宋氏仙獸,攀援靈巧柱齒獸,以及中華侏羅獸。
中生代哺乳動物以什麼為食?
通過對中生代哺乳動物牙齒形態的比較研究,確定中時代的哺乳動物大多數以昆蟲或者蠕蟲為食;還有一些以植物為食,像多瘤齒獸類。
最近研究得出有一類中生代哺乳動物,他們不僅吃肉,而且捕食小的恐龍,這個動物我們叫它爬獸。爬獸的頭骨和下顎都非常強壯,牙齒異常尖利,很適合捕捉小型動物。
更為重要的是,在其中一件爬獸標本靠近胃部的位置,發現了一團經過消化的破碎骨骼,包括肢骨和牙齒。經過鑑定,這些牙齒是屬於幼年的鸚鵡嘴龍。
中生代最大哺乳動物與消化習性
中生代的哺乳動物舊有的概念是小型動物,但是最大的爬獸體長可達到1米左右,體重預估有20千克。我們知道只有具有磨楔式牙齒的哺乳動物才具有切割和研磨的雙重功能,也是咀嚼的前提條件。
但是爬獸是不具有這樣的牙齒結構,從它的胃部結構可以看出,其中還有互相關聯的四肢骨骼,表明這些食物沒有被咀嚼嚼碎,被直接生吞。
中生代哺乳動物生態類型
經過不斷的研究中生代哺乳動物發現,很多變化是為適應環境而發生的演化。通過對哺乳動物的骨骼構造研究,並且與現生哺乳動物進行對比,得出讓人欣喜的結論。
已有研究表明,中生代哺乳動物大多生活在地面上,當然也有生活在樹上的種類,比如中國的袋獸和始祖獸。中生代的哺乳動物大多是掘穴生活,也有一些是半水生,當然還有空中翱翔。
遠古翔獸就是目前為止我們唯一知道的中生代滑翔的哺乳動物,他的四肢可以支撐起皮膜,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飛鼠。
中生代是哺乳動物演化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大約在2億2千萬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哺乳動物開始在地球上出現,而且出現的時間大致與恐龍出現的時間相當。到了2億年至1億4千5百萬年前(地質歷史上的侏羅紀),原始的哺乳動物呈輻射狀增加,地球上大多數的哺乳動物也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並且朝著不同的方向演化發展。
大約1億3千萬年前的早白堊紀,有袋類和胎盤類的分化後獸類和真獸類開始分化,也是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奠定演化成了新生代佔主導類型的基礎。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那時的哺乳動物出現任何進化偏差,現在的動物世界將大變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