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吉大利,今晚吃雞
恐龍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可「雞」卻離我們很近。
你看,現代人不僅每天在餐桌上吃雞肉,在手機上,都要高舉吃雞的大旗。
美味的雞肉,豐富了我們的飲食文化。尤其是如今這個豬肉價格高漲的年代,吃雞,讓人們有了一絲絲的慰藉。
眾所周知,人是雜食性動物。不僅吃肉,也吃植物。這種飲食習慣,已經延續了上億年。可史前生物他們吃什麼,對我們來說,卻是極其神秘的存在。
我家的小寶寶,對於恐龍的世界,充滿著無盡的好奇。他雖然年紀很小,但已經對這種已經滅亡的生物,知之甚多了。當我的知識庫,已經滿足不了他的好奇心,我便轉戰到了繪本的領域。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對恐龍感興趣的不僅僅有小孩,事實上,很多成年人也對恐龍的生活細節,津津樂道。
看來,越是未知的,越是神秘的。
2.那時候,恐龍吃什麼?
《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中生代動物的日常飲食指南》這樣一個繪本,就是我在眾多介紹恐龍的繪本中,找到的極為特別的一本。
《那時候恐龍吃什麼?》的作者,是美國作家漢娜·邦納。她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那時候」系列的重要成員之一,她曾經出版並獲獎的作品《那時候魚兒還有腳,鯊魚剛長牙,蟲子到處爬》和《那時候恐龍開始茁壯,哺乳類東躲西藏,翼龍展翅飛翔》,備受大家的喜愛。
她的書籍,文字和圖畫,皆出自她一人之手,不僅如此,她的作品,還始終貫徹著幽默詼諧的風格,在整個科普漫畫類的書籍中,也是別具一格。
正是這些趣味性,吸引著孩子們如饑似渴地閱讀。不僅如此,《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中生代動物的日常飲食指南》也得益於它的創作視角,飲食文化由來已久,哪怕是古老的已經滅絕了的恐龍,它們也都遵循著自然界的法則,在這個物競天擇的自然界中,盡力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3.《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中生代動物的日常飲食指南》的特別之處
3-1: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真得好好說說這本書。作為一本關於恐龍的科普讀物,首先,它是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而從龐大的學科體系中,分離出適合孩子理解的知識,這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一開篇,作者漢娜·邦納就把「食客」們,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分別是:肉食性動物、食昆蟲動物、植食性動物、魚食性動物、食太陽生物、食廢物生物這六種。
而我們人類,並不專屬於其中的某一個種類,事實上,具體地說,我們人類,屬於雜食性動物。而不是像有的小朋友說的,是「食義大利麵生物」、「食爆米花生物」等等。
這樣的描述,簡單明了。沒有特別複雜的學術指引,但在科學性上,又有著自己的考量。漢娜·邦納,在這本書中,穿插了一個「問問科學家」的版塊。而這些科學家,不是某一類人的概括,而是實實在在具體到人頭的科學家。
科學家在解釋專業知識的同時,也特別善於運用類比的手法,通過類比,他所要講述的專業知識,也就更容易理解了。再結合漢娜·邦納幽默的配圖,很艱深難懂的概念,也能變得直觀。
3-2:畫風幽默,吃雞等同於吃恐龍?
吃雞怎麼會和吃恐龍聯繫到一起去呢?別著急。看了漢娜·邦納的這本《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你便會發現,確實很多生物,都曾經吃過恐龍。恐龍雖然強大,但也還是有個別弱小的存在,不能免於被吃的境地。正是因此,說當今存活下來的生物,它們的祖先都吃過恐龍,也不為過。
霸王龍如此強大,恐爪龍如此勇武,脖頸長長的梁龍,它們曾經各霸一方,但終於不再屬於這個時代,而成為了人們對於中生代永恆的懷念。
各種恐龍吃什麼,取決於它們的體態特徵。
大型肉食性動物,它們通常都有強而有力的頜骨,用以咀嚼其他動物肉裡的骨頭。
食蟲性動物,它們通常需要有敏捷的身體、非常優秀的視力、再加上尖尖的牙齒,來把入口的蟲子咬死。
而不管植食性動物,它有多大,共同的特徵,一定是有一個能兜住食物的臉頰。它們把食物在口腔裡充分地咀嚼,再咽到肚子裡去,胃裡的微生物,才能把食物的碎屑進行進一步的分解。
介紹這些恐龍特性的漫畫,都很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哪怕是沒接觸過恐龍這類生物的小寶寶,也能天然地對此有種親切感。
吃飯這件事情,誰能抗拒。更何況是恐龍吃飯,那更是該好好探究一番。
3-3:縱觀食物鏈
《那時候恐龍吃什麼?》這本書的作者,漢娜·邦納,在書中不僅介紹了各種恐龍的飲食習性,更重要的是,她不僅關注恐龍,還為我們介紹了整個食物鏈中,除了恐龍之外的其他生物,它們雖然不及恐龍勇武,但同樣在整個生物界,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從宏觀還是微觀,漢娜·邦納都有所詮釋。這裡,尤其引起我注意的生物有兩種。
一種是所謂的「食太陽生物」,它們的名字,就很浪漫。但其實,它描述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整個過程。作者漢娜·邦納,用一株草莓的訪談,來生動地展示了「光合作用」的偉大意義。那可是小寶寶們都特別喜歡的草莓呀!
除了這個,還有一種,就是「食廢物生物」,它們把糞便當大餐,看著噁心,但正是因為有了它們,土壤才能一直保持著活力。微生物的偉大意義就在於此,細小到我們看不見,但確實一直在工作,永不停歇。
縱觀整個食物鏈,不管是站在高處的肉食性動物,還是處在底層的食廢物生物,它們都缺一不可。
從小就能認識整個食物鏈, 這對於小寶寶來說,非常有必要。我們人類雖然強大,但依然不能肆意地傷害其他的生物。感恩每一口入口的食物,它們絕不是只為了供養人類而存在。
當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再走在陽光下,感覺都會不一樣。
萬事萬物,都值得我們感恩。它們供養了我們,而我們也應該在被供養的同時,少些破壞、少些浪費、多些感恩、多些貢獻。
4.由恐龍的飲食,引發的一切
恐龍畢竟已經離我們遠去了,而人類還將長久存在著。
了解它們,就仿佛重新認識了自己。
漢娜·邦納,她理解孩子的心理,用《那時候恐龍吃什麼?》來滿足孩子的好奇,同時,又把重要的科學知識,埋藏在這趣味的探索裡。
人的一生很短暫,能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不容易。作為雜食性動物的我們,更是面臨眾多的誘惑。
如何在多種選擇中,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生長的那一種。我相信,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
這需要遵循我們的內心,同時,也要不忘初心,多些感恩。感謝我的孩子,正是他對恐龍的痴迷,才讓我接觸到了這樣一本優秀的科普讀物,漢娜·邦納,真是活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