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德:文化和歷史的同根同源,是兩岸得以交流的基礎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周秉德:愛國 革命 忘我

  周秉德委員。(劉春雲攝)

  周秉德老人獨自一人顫巍巍走來,披著一件藍色外套,看得出來,外套已有年月了。作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侄女、黃埔4期生周恩壽的女兒,周秉德委員身上的黃埔精神是與生俱來、厚重凝練的。

  兩岸一家親

  周秉德委員先後去過臺灣三次,切身感受到兩岸風俗的相似性。看到臺灣的街道以大陸的省市命名,感到很親切,「畢竟是一家人啊」。在一條普通的街道上,一幢毫不起眼的房子的二樓窗戶下懸掛著「蔣孝嚴辦公室」橫幅,附近也沒有守衛,「這種開放親民的姿態著實讓人感動」。對於臺北故宮更是兩次到訪,藏寶的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宣傳冊、紀念品等外圍產品製作的新穎和精美,都使周秉德委員讚嘆。

  文化和歷史的同根同源,是兩岸得以交流的基礎。在交流中,又看到了兩岸發展的不同點,明白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這又進一步促進了交流。以進為進,互融互利。在周秉德委員看來,現在海峽兩岸只要一說到「黃埔」是有共同語言的,是不分國共、不分你我的。第一屆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在臺北舉辦,大陸這邊的黃埔將領和後代入住臺北的酒店後,當時已經九十幾歲的臺灣上將許歷農親自到每一位來臺的黃埔將領和後代的房間去看望慰問。周秉德委員得知後,趕緊把大家召集到走廊裡,和「許老爹」交流、合影。「大家都是黃埔人,有親情在」。

  愛國 革命 忘我

  周秉德委員用三個詞來詮釋黃埔精神——愛國、革命、忘我,這是黃埔軍校建立時就開始倡導的,黃埔軍校的門聯「貪生怕死請往他處、升官發財勿入斯門」直接生動地表達了這一精神。周秉德委員說,「忘我」是「愛國」和「革命」的前提,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和崇高的信仰,才不會在原則性問題上犯錯誤。

  周秉德說,「我伯伯就是黃埔精神的典型代表,伯伯那時候和我們講,『我是國家的總理,不是為周家服務的,是為全國老百姓服務的』」。周恩壽當年正式參加革命工作時,周恩來對弟弟的領導說,「我弟弟的職務要儘量低、待遇要儘量少」。後來12歲的周秉德去伯伯家借住就是因為單位給父親分配的房子太小,住不開。「文革」期間,周秉德的五弟和六妹在延安農村和內蒙古牧區插隊。兩年後被基層民兵組織推薦,通過正常手續入了伍,卻被伯父要求「脫下軍裝,離開部隊,回到延安農村,回到內蒙古牧區,作個普通農民和普通牧民」。

  周秉德現在還擔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因為周恩來總理在海峽兩岸都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崇敬,作為侄女的周秉德委員更加以促進兩岸交流為己任。她說,在兩岸商貿、文化交流頻繁緊密的今天,以「黃埔」為紐帶的交流是促進祖國統一的重要一環。

  雖然臺灣的黃埔軍校信仰「三民主義」,大陸的黃埔後代信仰共產主義,但是對於祖國統一的殷切期盼是相同的、相通的。「臺灣方面的黃埔將領會為我們做臺灣民眾的工作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使我們更加了解臺灣民眾的心理和訴求。」 儘管這部分黃埔將領在島內不佔大多數,有時會受到臺灣「綠營」的攻擊,但對黃埔精神發自內心的認同、對祖國統一的期盼,始終支撐著他們堅定不移。

  黃埔精神接力的「發酵」效應

  「兩岸黃埔一家親」,黃埔人都是有黃埔情節的,黃埔精神的傳承,也是黃埔人之間親情的延續。對於黃埔精神的傳承,周秉德委員有著自己的體驗。

  在出席兩岸交流活動的時候,周秉德委員有時會帶著兒子一起。從「跟著母親」出席到下一輩之間的相互交流、主動來往,黃埔精神得到了接力,兩岸交流得到了增進,這就是在黃埔精神傳承中,小事情的「發酵」效應。

  在已經舉辦的四屆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中,都有大陸的黃埔老兵參加,他們的年齡都已經90歲上下,起初他們的境遇不是很好,但是現在有所改善。也許這些黃埔老兵的影響力不是很大,但是作為黃埔人,他們還是不計回報地將促進祖國統一作為自己的責任,黃埔後代也不會忘記對他們的關心和尊敬。

  採訪結束後,我為老人拍了一張照片,仔細辨別還可以看出老人與周總理的相似處,一代代革命者、一代代中國人,祖國統一的夙願、黃埔精神的傳承,相信第五屆中山黃埔兩岸情論壇會在兩岸交流的道路上踏出更深遠的一步。

相關焦點

  • 中華文化快車: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互動之旅
    此次中華文化快車臺灣之旅,通過北京殘疾人藝術團通過在臺灣院校、社區的演出、交流,弘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優秀品質,展示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在兩岸青少年間的了解和友誼的同時,增強了臺灣青少年和臺灣民眾同根同文、同宗同源的中華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 廈門衛視、臺灣東森攜手製作系列報導《根脈》共尋兩岸文化紐帶獲...
    吳家瑩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在島內的很多年輕人真的是不了解這些歷史的淵源我們藉由這個故事題材來讓大家知道說兩岸之間文化歷史的淵源是從哪裡來的你的根在哪裡你現在要從哪裡尋根我覺得很重要20集系列報導《根脈》從9月23日起播出至今,陸續講述了兩岸宗祠
  • 阻割不斷的情緣 生生不息的盼望--兩岸社會文化交流融合的年度觀察
    「閩臺宗親不忘根、不忘祖,共修族譜的故事,承載的是情系兩岸的不了親緣。」謝清源說。 劉德文、謝清源的故事是兩岸民間交流的縮影。2016年,兩岸民間團體以血緣親情為紐帶,以基層百姓為主體,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活動。海峽百姓論壇、兩岸同名(同宗)村聯誼等「串門走親戚」的「會親之旅」,通過尋根謁祖、同修族譜、禮樂傳承等互動交流,將兩岸地對地、民對民、姓對姓的百姓交流引向深入。
  • 福州海絲信俗文化交流中心揭牌 逾500件展品述說海絲同源信俗
    10月19日,位於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的福州海絲信俗文化交流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記者劉可耕 攝中新網福州10月19日電 (記者 劉可耕)位於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的福州海絲信俗文化交流中心19日舉行揭牌儀式。
  • 特種郵票《富春山居圖》 面世見證兩岸同根文化
    吳對此畫愛不釋手,竟意欲獨享此畫,臨死前命家人焚燒此畫為其殉葬,所幸其侄子吳靜庵從火中將此畫搶出,但歷史的遺憾已經鑄成:《富春山居圖》已被燒成兩段,中間缺失了幾十釐米。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寬31.8釐米,長51.4釐米,後半卷被稱為《無用師卷》,寬33釐米,長636.9釐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灣拳師:太極拳是兩岸民眾共有的文化符號
    「太極拳是最顯著的中華文化符號,無論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看到太極拳,就會想到那是中華文化。」臺灣太極拳師詹益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詹益長是臺灣實踐大學教授。8月4日至9日,2017年桂臺大學生太極拳夏令營在廣西大學舉行。詹益長作為教學總指導,為桂臺兩地學生提供楊家老架太極拳108式的教學課程。
  • 兩岸青年學生學術交流研討會舉行
    10月12日,「同根同脈,和合交流」系列活動之兩岸青年學生學術交流研討會在我校科學館207舉行。來自臺灣地區的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海洋大學等8所高校10餘名教授和近20名學生,與我校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醫學院、電氣學院等學院的近30名師生歡聚一堂,就兩岸文化交流融合等主題暢抒己見。
  • 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在高雄舉行
    「七彩雲南·相約臺灣」等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在高雄舉行  中新社高雄2月5日電 (記者 陳小願 孔任遠)具雲南少數民族特色的《牛角舞》、民樂組合《竹林深處》、雜技《阿細跳月》……以「孔雀開屏·諸事吉祥」為主題的雲南民族文化藝術表演活動5日在臺灣高雄佛光山舉行。
  • 保亭檳榔谷「兩岸交流基地示範項目」隆重揭牌
    揭牌儀式圓滿結束人民網海南視窗5月31日訊 (通訊員 馬戎、雷強)5月30日上午,「兩岸交流基地示範項目」揭牌儀式在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遊區隆重舉行。海南省臺辦主任劉耿、臺灣兩岸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協會執行長郭美珍、保亭縣縣長彭家典、檳榔谷景區董事長程天富攜手為檳榔谷景區揭牌。揭牌儀式上,來自省臺辦、國家社科院、保亭縣的相關領導、臺灣少數民族代表以及檳榔谷景區董事長分別發表講話,對此次兩岸交流基地示範項目落戶檳榔谷的意義給予高度肯定。
  • 第十屆海峽兩岸合唱節在臺灣新竹閉幕
    新華社臺北9月30日電(記者張鍾凱 劉剛)以「為了藝術為了愛」為主題的第十屆海峽兩岸合唱節30日在臺灣新竹縣圓滿落幕,交流規模再創新高,4支大陸隊伍和2支臺灣隊伍獲得金獎。此次合唱節參與人數逾1200人,參與團隊共計23支,其中大陸合唱團隊15支,臺灣合唱團隊8支。
  • 大型傳奇歷史電視連續劇《根在中原》項目招商
    項目名稱:大型傳奇歷史電視連續劇《根在中原》項目單位:湖北省廣播電視總臺投資總額:(待定) 合作方式: 項目概述: 《根在中原》是首部反映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具有史詩般傳奇色彩的電視連續劇。本劇突破了以往古裝戲戲說的苑囿,以「歷史劇,主旋律」和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民族融合,和諧社會為主題。從題材、故事情節、人物設置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做到了既尊重歷史事實,又推崇歷史人物的雙重結合。
  • 我市與臺灣苗慄縣舉行迎新年網上交流活動
    ■記者 姜琨本報訊12月23日,我市與臺灣苗慄縣共同舉行以「武韻太極·兩岸同根」為主題的迎新年網上交流活動。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新武,省臺辦主任李建紅在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會場出席活動並致辭。 陳新武通過網際網路視頻向長期關心支持十堰發展的臺灣同胞表示誠摯問候和衷心感謝。
  • 福建功夫動漫走進臺灣市場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功夫動漫通過與臺灣企業合作,向臺推送大陸動漫品牌資源同時,也希望藉助臺灣這個平臺,更好地了解市場趨勢,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深入發展。功夫動漫董事長李竹兵表示,當前臺灣動畫片產量不足。臺灣和大陸同根同源,大陸動漫產業發展迅速,此時推動大陸優秀動漫品牌資源進入臺灣,可謂正逢其時。
  • 煙臺與基隆社區和企業界成功舉辦線上交流活動
    突如其來的疫情阻隔了兩岸的民間往來交流,但阻隔不了同根同源的骨肉親情和攜手同行的心靈契合。來自基隆、煙臺及萊陽多個協會、基層社區和基隆山東、煙臺籍知名人士包括小學生近50人通過網際網路,以視頻短片+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了別開生面、精彩紛呈的互動交流。大家相約相聚雲端,跨越海峽兩岸,共同表達了思念、關愛之情,願共同抗擊疫情、攜手合作發展的心願。
  • 第十四屆海圖會臺北登場 打造兩岸出版交流盛會
    他指著一本米芾字帖告訴記者,書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大書法家米芾的衣冠冢就在其祖籍地江蘇鎮江,因此倍感親切。「兩岸同文同種,都要從優秀傳統文化裡增長見識,學習人生智慧。」  1988年,兩岸出版交流啟航。本屆海圖會還將舉辦海峽兩岸出版交流30周年成果圖片展、優秀版權圖書評選頒獎儀式。
  • 關於印發《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臺辦、發展改革委: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思想,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經商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
  • 臺灣畫家李沃源:一生願做兩岸文化交流的「擺渡人」
    中新社石家莊5月22日電 題:臺灣畫家李沃源:一生願做兩岸文化交流的「擺渡人」作者 黃歆堯 李曉偉「中國畫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承載者,臺灣畫不能孤立出來,要融入整個中國藝術氛圍。」近日,62歲的臺灣畫家李沃源攜其作品來到第十二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參展現場。
  • 兩岸青年聯誼座談會在京舉辦,兩岸青年圍桌交流感想
    海峽之聲網6月31日北京訊(記者楊娜、曹婷)6月30日下午,兩岸青年聯誼座談會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舉辦。參加往期兩岸青年交流活動團員與志願者約30人參加座談。與會者結合在北京的企業參訪和新中心體驗,暢談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看法,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推進兩岸青年交流、助力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提出建議,並且就當前兩岸形勢下聯誼會如何更好地增進兩岸青年交流交往進行探討。  座談會旨在推進兩岸青年交流合作,增進兩岸青年相互認識了解,共同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激發兩岸年輕人的創新發展熱情和社會公益理想。
  • 「心手相連樂在淮」——淮安·新北小學生文化體驗夏令營活動回眸
    2017年,淮安市臺辦在總結以往兩岸青少年交流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多元化的交流模式,將「參訪」變成「體驗」,將「短暫交流」變成「常態聯繫」,推動兩岸青少年交流走向更加深入和持久,為兩岸青少年開展交流、增進了解、共同成長搭建良好平臺。
  • 陸生來信:一邊是「曖昧」的臺日關係,一邊是日增的兩岸文化交流...
    而之後出生的臺灣人,雖然未曾受過日本教育,但在臺日之間長期保持的密切聯繫,以及臺灣社會對日本流行文化的追逐之下,了解日本文化,學習日文,到日本旅行、留學者眾。於是,臺日之間的歷史遺緒,常常被現實潮流「激活」,也時而挑動臺灣內部不同政治立場民眾之間,乃至兩岸民眾之間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