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老死的寵物犬的屍體下面,還鋪著它生前穿的衣服。(南方周末記者翁洹/圖)
原標題:寵物入殮師:把人從悲傷中解救出來 動物火葬或處灰色地帶
(本文首發於2018年4月5日《南方周末》)
寵物火葬這一市場已存在十餘年,有人歡喜,有人憂愁。歡喜的是他們能為寵物的主人排解悲傷,憂愁的是這一服務仍處政策灰色地帶,沒有部門管理,沒有法律支持。
劉瑋將兔子「飯糰」的遺體從冰凍的箱子中取出,生怕驚醒它,「飯糰」這次再也叫不醒了,它在手術臺上意外去世。劉瑋要給「飯糰」超度和火化,3年前,他辭職成為一名寵物入殮師,將自己的微信名改為「擺渡人」,希望可以把人從悲傷中解救出來。
53.9%的人願意在寵物去世後購買火化、墓地等專業化的殯葬項目,《2017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中如此分析,2000年至2010年是中國寵物行業發展的孕育期,其中就有寵物殯葬業。
劉瑋所在的彩虹橋寵物善終服務機構(以下簡稱「彩虹橋」)在2009年應運而生,成為廣州市第一批「敢吃螃蟹」的寵物殯葬機構。將近10年的時間裡,寵物殯葬仍處於一個「灰色地帶」,沒有部門管理,沒有法律支持。
現實版人狗情未了
「肥獅」被劉嘉銘調侃為「送貓去複診時的贈品」。2008年,她帶貓去寵物醫院看病,院長聊到狗狗「肥獅」多次送養被「退貨」,如果劉嘉銘接手「肥獅」,可以免費牽走。劉嘉銘當時想,這一口飯還是養得起的,她沒想到,9年後,為了「肥獅」,她差點要貸款。
「如同我對人生的看法,狗的一生應該有更多體驗才有意義。」領養「肥獅」之後,劉嘉銘帶它參加考試,成為狗醫生(「狗醫生」是亞洲動物基金的動物治療項目,經過嚴格考試的狗狗可以探訪病人、老人、殘疾兒童以及有需要的人,為他們帶去溫暖與慰藉)。2014年3月,「肥獅」成為國內第一隻也是唯一一隻松獅犬種的「狗醫生」,兩年後又晉升為「狗教授」,3年來,「肥獅」的身影出現在孤兒院、老人院、幼兒園、特殊學校……
2016年6月,「肥獅」被查出腎衰竭,它老了,開始走不動了,腎衰竭、髖關節等身體問題一直折磨著它。「我們準備貸款了。」就在劉嘉銘決定貸款救治「肥獅」的當天,它去世了。
「肥獅」生前給老人和小孩提供了14次探訪服務,離世後有人通過微博找到劉嘉銘,告知「肥獅」對他們的影響,「『肥獅』這一生是有意義的。」劉嘉銘感慨。
「那就訂做『肥獅』抱枕,讓它以另一種方式給人帶去愛和快樂。」「肥獅」離去後,劉嘉銘在網絡上定製「肥獅」模樣的抱枕,「抱著它,我突然覺得一切都美好起來。」劉嘉銘翻閱了2萬多張照片後,決定用「肥獅」最後的樣子,她找工廠製作了115個抱枕,並決定將一部分銷售出去。
「養了寵物真是一份責任,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從出生到死亡都給它最好的。」就像劉嘉銘對待「肥獅」那樣,詠兒讓自己的兔子「逗B」的一生也不同尋常。
3年前,詠兒給「逗B」買兔糧,老闆推薦她加入「兔友群」,平時會交流養兔子的心得。詠兒很快就跟兔友們熟絡起來,兔友聚會都會帶上自己的兔子,「逗B」也可以認識新朋友。
詠兒答應過要給「逗B」辦婚禮,她看上了一隻兔子,剛好「逗B」也喜歡,「在兔友群裡,『逗B』的婚禮還是第一例。」詠兒邀請所有的兔友和兔子參加「逗B」的婚禮,還請了兔糧店的老闆。
婚禮當天來了二十多個人,二十多隻兔子,詠兒還給「逗B」換上小禮服,她拍下新郎「逗B」結婚的那一刻。詠兒的手機內存「逗B」佔了大部分,她記錄和「逗B」生活的點點滴滴:第一次遇見它、第一次給它辦「身份證」、第一次和它逛街、第一次它親了她、第一次給它辦婚禮……
現在多了好幾張照片是「逗B」的葬禮。
失寵如失戀,尋找「擺渡人」
「它去世了,就在婚禮的第六天。」「逗B」因腹瀉去世,詠兒那天整晚都睡不著覺,一直哭。「就像失戀了一樣」,接下來的幾天,她吃喝拉撒睡都會想起「逗B」,每一次思念都會忍不住掉淚。
詠兒在家中放著「逗B」的骨灰盒、遺像,還有一撮兔毛。當時詠兒將「逗B」送到廣州的寵物醫院,醫院告訴她寵物去世後可選擇集體處理或單獨火化,她選擇了後者。詠兒有一位兔友將兔子送到廣州巿衛生處理廠集體處理,兔子和所有動物一起高溫處理,沒留下骨灰,兔友很遺憾,詠兒想把「逗B」的骨灰留在身邊。
「我沒有去參加『逗B』的葬禮。」詠兒還是留下遺憾了,「逗B」去世時她太過傷心,不知道可以去火化現場,送「逗B」最後一程。
清明節前,兔友養的兔子「飯糰」去世,聯繫火化寵物的殯葬公司也火化了「逗B」,詠兒決定陪兔友去看看。
接手火化「飯糰」的是彩虹橋的工作人員劉瑋,他打開了門,給寵物做超度儀式的房間光線明亮,隔壁房間是骨灰堂和休息室。這個地方位於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高速公路邊上,周邊都是竹林,時有鳥叫聲……劉瑋說,「火化寵物讓人傷心,好的環境對他們的情緒會有幫助。」
劉瑋將「飯糰」放置在一張開過光的往生布上,給它梳理皮毛,還取出一瓶香水,噴在「飯糰」身上。佛經和哀傷的音樂在房間中縈繞,他打開電腦裡「飯糰」生前的照片,放在靈堂前,照片上寫著「『飯糰』,我愛你」。
超度儀式時,兔友和詠兒都靜默不語,看著像睡著似的「飯糰」,詠兒還是忍不住問了劉瑋:「我還能摸摸它嗎?」得到肯定答覆後,兔友和詠兒都不舍地撫摸著「飯糰」。
隨後,「飯糰」被送去火化,兔友還抓了一把「飯糰」生前愛吃的食物送進去,等待火化的半個小時裡,詠兒和兔友總會談起和「飯糰」之前相處的經歷,聊到它最喜歡的玩具和食物。
劉瑋3年間送別了許多寵物,他說養兔子的主人大多會平靜地送寵物最後一程,養狗狗的則多數會號啕大哭。他這些年來最難過的一次火化,就是送別自己養的狗狗。
劉瑋的朋友張倩在狗狗去世後也悲傷不已,陪伴她10年左右的兩隻狗狗在1年多的時間內相繼去世,目前她還沒從悲傷中緩過來,暫時不想繼續養狗。她將死去的兩隻狗狗都交給劉瑋火化,張倩說:「火化當然是最後的歸宿。」
「最後一程,也要讓它走得體面些。」養狗狗的過程中,張倩已做好以後要送別它們的準備。她坦言,養狗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它們過得好一點,不離不棄。
寵物的死亡對於寵物主人來說是一種喪失,讓人產生悲傷情緒,因此寵物殯葬活動有助於緩解悲傷。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倫理學系教授王雲嶺如此解釋,「實際上,對大多數理性的寵物主人來說,寵物死亡所造成的悲傷是短暫、易平復的。」
「肥獅」去世3個月後,劉嘉銘領養一隻松獅,但它不幸在絕育手術中去世。2018年3月底,她再次領養一隻松獅,取名為「肥思」(粵語中,「肥獅」和「肥思」同音),在她的微信朋友圈中,曬出「肥思」和「肥獅」抱枕同框的照片。
入殮師遭質疑,行業處於灰色地帶
甘地有一句話在寵物界很流行:「從對待動物的態度上,可以判斷出一個民族是否偉大,精神是否高尚。」
2017年,一組寵物入殮師的圖片被網友評論留言「寵物殯葬是披著感情外衣打商業的牌」。劉瑋為這個行業辯解,「人們選擇寵物火化,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他覺得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養活自己,目前沒有公益組織在做寵物火化,但許多養寵物的人確實有這個需求。
白皮書中指出,在寵物服務類年度人均總消費中,寵物殯葬排第三位,約1133元,僅次於寵物醫療和寵物洗澡美容。
淘寶上搜索「寵物火化」,按寵物體重計費,價格由400元到3000元不等,提供服務包括接送寵物、遺體清理、照片列印、心理疏導、寵物火化、基本款骨灰容器等。骨灰盒、骨灰項鍊、動物標本也成了這一行業的賣點,以骨灰盒為例,價格從一百多元到一千多元,材質有紙質、陶瓷到漢白玉,蘋果大小,外形如同精緻的茶罐。
王雲嶺認為,寵物入殮師對寵物殯葬的推崇多出於商業目的,是以社會進步的名義推銷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在當今中國土地稀缺的現狀下,人類的墓地供應已經相當緊張,為了節約土地,民政部門和一些公益組織都在推廣樹葬、海葬、網葬之類不佔土地的殯葬方式。
目前,彩虹橋安葬寵物的竹林中,寵物墓地約5個,大多數寵物主人選擇將骨灰帶回家中,也有些選擇樹葬。
王雲嶺還是認同寵物屍體的火化更有利於環境保護,「這一點的確比隨意丟棄或者埋葬有進步」。
北京動物監督所的工作人員建議,寵物去世後如果隨處埋葬會滋生細菌,汙染水資源,最好的處理方式是火化,這對環境友好;也可以通過地方政府的無害化處理。
「雖然政府有無害化處理,但很多人還是會選擇火化寵物。」劉瑋說顧客想把寵物骨灰放在家中留念。
清明節前和詠兒一起去火化「飯糰」的兔友是潮汕人,按潮汕文化,骨灰不允許帶到家中,所以他決定將骨灰盒放在彩虹橋的骨灰堂,但最後還是買下骨灰項鍊,將「飯糰」的部分骨灰裝入其中,戴在脖子上。
「有人說骨灰放在家中對人的運氣不好,我沒有這個顧忌,反而十分願意將它們的骨灰留在身邊,習慣性每天道聲早安,下班說『我回來了』。」劉嘉銘說。
劉嘉銘初中時養的貓咪一個月就去世了,父親不贊成她養寵物,貓咪死後將它扔到樓下竹林,「就像扔垃圾一樣」。她阻止父親時還挨了罵,最後還是偷偷將貓咪埋在竹林中。
這是劉嘉銘記憶中寵物屍體的處理方式,她當時就想,以後再遇到養的寵物去世,要將它火葬,「如果沒有機構做這件事,我就想辦法用人的火化爐」。
劉嘉銘的貓咪去世已將近18年,她可能沒想到,那時火化寵物的想法在後來成為一個行業。
2009年,劉瑋的朋友張平的狗狗去世,當時找不到一家可以給狗狗火化的公司,又不願將寵物隨意埋葬,他自掏腰包,在外地買下為動物火化的爐子。後來,張平開了一家專門給寵物做善終火化的公司彩虹橋,去給同樣有需求的人服務,讓寵物走好最後一程,而這家公司後來也火化了劉嘉銘的「肥獅」。
但這十多年來,寵物殯葬業從牌照申請到部門管理都處於一個灰色地帶。
南方周末就「如何註冊寵物火化公司」詢問工商及民政主管部門。廣州市工商局提供的2016年11月發布的《廣州市市場主體從事需經審批方可從事的有關事項清單》中顯示,殯儀館、火葬場、骨灰堂都需要民政部門的批准文件,符合《殯葬管理條例》的要求才可以運作。
南方周末隨後諮詢廣州市民政局,民政局給出的回覆是,目前還沒有處理過寵物殯葬公司的註冊,建議諮詢廣州市殯葬協會。廣州市殯葬協會的工作人員則稱協會主要以人體殯葬為主,寵物殯葬不歸他們管理。
國內立法缺失,國外模式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興辦動物和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場所,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獸醫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附具相關材料。
從事寵物殯葬行業的相關人士都稱目前它還是處於一個灰色地帶,希望媒體不要曝光這方面的內容。針對這個現象,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科學家孫全輝博士提到,當飼養寵物成為我國社會的普遍現象,寵物殯葬業就成為社會無法迴避的現實。近年來,不僅是寵物殯葬,其他涉及寵物的問題也經常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韓國國會2017年11月21日發布了新的法律,允許私人企業申請註冊寵物葬禮和火化專門企業,解除了對這種企業的管理和檢查制度。如果將動物的屍體埋葬在國立公園等公共場所,將會最高判坐牢三年和3000萬韓元(約人民幣1.8萬元)的罰款。
孫全輝補充說,從國外經驗看,寵物熱是一個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產物。只要健全法規,科學引導,寵物業完全可以實現良性發展,促進社區和社會和諧穩定。
國外對寵物殯葬已有較為成熟的實踐經驗。俄羅斯通過動物保護法,規定寵物死後可進入面積約2公頃的專門墓地。英國的寵物殯葬業能提供火化、棺木、墓地和慰問卡等寵物殯葬服務,寵物火化場至少有320家。法國和新加坡等國家,則通過立法規定寵物屍體必須進行火化處理。
在2018年的人大立法工作記者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超英就提到我國在寵物立法方面的空白:「社會上還有部分法律調整不夠充分的地方,就是伴侶動物,就是所謂的寵物。這件事也一直有主張要求立法的,據我所知,一些地方也在探索這方面的地方法規,但是好像在國家層面的立法,現在為止還處在研究和探討階段,還沒有形成最大的共識,可能一時半會兒看不到實質性的進展。」
(應採訪對象要求,詠兒、劉瑋、張平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