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嗔恨心」是佛教三毒中最重的?

2021-01-09 明月天心

「貪、嗔、痴」被稱為「佛教三毒」,佛教認為六道眾生之所以淪入苦海,受諸煩惱、不得解脫,皆因後天習染三毒所致,所以我們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每個人都知道,生氣、埋怨、記恨不是件好事,但有時卻控制不住自己。

佛門中有語: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人的嗔心實在是太容易生起,很多人立下了宏圖大志,努力過程中咬牙切齒、捶胸頓足,以為是偉大的抱負,殊不知因為心中的這種執著、這份執念,而產生抱怨、憤憤不平的心理,也已然是嗔心的一種表現。

什麼是「嗔恚」?在《成唯識論》中有說到:「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中幾大根本煩惱之一,嗔的產生與作用和貪正好相反。貪是由於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的追求和佔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大智度論》中曰:「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人對於環境的不滿,或在處事上遇到有違逆自己個性的人,雙方便會面紅耳赤、破口相罵。這就是「嗔」的表現。

如果是遇到不能忍受的逆境,又不敢表現出來,時間久了懷恨在心、待機報復,這種情緒與心理則叫做「恚」。「嗔恚心」發作起來,往往會使人失去理智,甚至是殺人放火的大惡都能做得出來。佛陀深刻了解這種不堪設想的後果,所以特別教示弟子要「遠離嗔恚」。

「三毒」中的嗔是「毒之根」,因為人一旦發嗔心,不但會產生毒素,毒害自己的內臟,更會在言語或行為上造作,從而傷害到別人,這是雙重的罪惡。那麼,當嗔恚心生起時,我們該如何去對治呢?首先,你必須要有慈悲心,修慈悲觀,要心懷慈悲和智慧,專注在慈悲的感受上,散發慈悲心於整個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如果我們能夠遠離嗔恚,不但生活平靜祥和,心地柔直善良,不會損惱眾生,不去與人諍訟,而且面貌慈和,能夠得到莊嚴之身相,為人所尊敬,處處無所障礙,人人都喜歡親近他,這是何等的利益。因此學佛修行的人應當培養慈悲心,時時悲憫眾生,養成慈和忍辱的美德,廣結善緣。

其次,要修忍辱。人要學會「忍」,忍學會了就能成就大事。寒山曾問拾得:「世人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如何處置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它、由他、避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布袋和尚也曾留過偈子:忍辱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不管別人怎麼辱罵、怎麼侮辱你,不能只是表面上忍,要做到心中如飲甘露,將對方觀想成來加持你的佛菩薩。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將一切逆境、障礙看成是來成就自己、磨練自己的助緣,那你的修行便是精進了一大步。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者無損惱心,二者無嗔恚心,三者無諍訟心,四者柔和質直心,五者得聖者慈心,六者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者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者以和忍故、速生梵世。南無阿彌陀佛。

功德回向及懺悔: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相關焦點

  • 佛教:福薄之人,往往有這3個「特徵」,十有九準!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命裡福薄之人,身上往往有這三個特徵,十有九準,看看你身上有嗎?第一個特徵:嗔恨心太重,驕傲自大。佛家常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人的脾氣越不好,嗔恨心越重,障礙就會增多,陰德就會減少。脾氣越大的人,福報越少,嗔恨心太重的人,往往心量狹窄,容不下太多的人和事,所以註定福薄命苦。
  • 貪嗔痴三毒帶給我們的禍患,以及對治方法
    貪、嗔、痴三個字,合在一起,被稱為三毒,名詞是出自佛教,情緒則屬於全人類,乃至一切煩惱眾生。之所以叫三毒,因為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這三種思想或者情緒,能迷惑、毒害我們的身心,使我們造作出種種罪業。《大智度論》裡說:「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涅槃經》裡說:「毒中之毒無過三毒」。
  • 佛教:「業障」深重之人,身上會出現這4大徵兆,要小心!
    佛教裡常提到一個詞叫「業障」,可能很多人不太明白。「業障」其實就是指一個人作惡所造的惡業、種下的惡因,因緣具足、業力現前,各種障礙便會顯現。很多人信佛、信命,其實「命由己造」,信佛就是信因果。佛教並非禁慾,夫妻正常關係屬於「正淫」,而邪淫多指出軌等不正當行為,這種念頭或行為最折損人的陰德,惡報非常重,且當下即感苦果、障礙重重。邪淫是人愛欲上的貪婪,「色字頭上一把刀」,慾念過頭,終是業障。二、「嗔恨」心重如果一個人常發脾氣,也是業障的顯現。
  • 佛教中常提到的三毒是哪些,如何用佛法消除三毒
    這三毒,最先是佛教提出的,那就用佛法來對治我們自己的這三種毒。01貪貪,既貪婪,在佛教中,往往用鳥來比喻貪婪。貪慾的表現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佔有,然後佔有欲又繼續增長、擴大。除此之外,貪還有一個最要緊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識中對追求的貪執,這種煩惱的危險更大。這個貪婪最明顯的就是奸商,他們用盡辦法來斂財,甚至不擇手段。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佛說「災難苦厄源於三毒」,你犯過哪一毒?該怎麼去除呢?
    佛教認為做了好事讓別人知道叫做陽德,行善而不被人知就是陰德,陽德隨做隨報,而陰德則會默默積累,越積越厚,甚至可以福澤子孫。那有什麼東西會減損你的陰德,妨礙你的福報呢,佛教認為,人生在世的一切惡業痛苦,都源於「三毒」,無論是佛陀說法還是佛教經典,都在教導我們戒除這「三毒」心,不如跟我一起檢視一下自身吧。第一點是「貪」。
  • 佛教為何不提倡養寵物?
    現在已經蓄養的,要給他們作三皈依、替他們懺悔惡業,經常回向他們早得人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佛道。蓄養魚類的,若能放生的品種,應儘快放掉,給他們自由生存的空間,以後不要再買。三、人與動物寵物朝夕相處,日久生情、生嗔恨心、打罵動物、對動物說綺語、動物死亡使人悲痛萬分、動物對人依依不捨、生起感情的……,實在太多了!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佛教:「業障」重,會有4種表現,看看有你嗎?
    我們常常說某個人業障重,又或是自己業障重,其實就是因為曾經我們種下的惡因,在因緣具足後,所感召的果報現前,種種障礙也就出現了。就拿學佛來說,有有些人在學佛後,越發覺得自己諸事不順,這往往就是業障現前的表現,我們不必慌張,只有業顯現了,我們才能更深刻了認識到它的存在,我們也才能夠發露懺悔來消業障。只有業力清淨了,我們的人生才會吉祥。
  • 佛教為什麼提倡吃素?
    提到佛教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和尚。那麼佛教為什麼要提倡吃素呢?這是佛陀的慈悲心在裡面,佛教的本義就是「眾生平等」每個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為什麼這麼說呢?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肉」字裡面兩個人字?兩個人字一個是露頭的人,就是指我們這一世成人的人;另外一個沒出頭人,是指「未來人」就是被我們吃掉的眾生,就是我們現在人吃掉了未來人。
  • 佛教:命好之人,臉上會有這3種福相,看看你有嗎?
    一個人最根本的相貌是靠自己修持來的,修什麼?修心。一個人的內心和行為就是他的風水,內心越清淨善良美好,他的相貌也就越好看,他的人生也必然福報長久。命好之人,臉上會有這3種福相,看看你有嗎?一、「莊嚴淨美」之相提到「莊嚴」,大家可能會立即想到莊嚴神聖的佛菩薩寶相。的確如此,世上有一種美無與倫比,那就是佛菩薩的莊嚴淨美。
  • 佛教:拜佛為什麼要燒三炷香?別再迷信了!
    在諸多供養中,供香是最受信眾喜愛的一種供養方式。尤其是逢初一十五或者寺院舉行法會的時候,寺院裡總是香火鼎盛,請香處人滿為患,香爐裡燃著大大小小、粗細不一的香支,善信非常虔誠,在佛菩薩寶像前頂禮跪拜,燒香本只是佛門裡渡人的一種善巧方便法,然而有太多的人,不明佛法,而燒「迷信」之香,也就不是功德了。
  • 佛學智慧,什麼最能代表佛教的精神
    同樣的,一個對阿彌陀佛有百分之百的誠摯真心,願生極樂世界的人,自然也會對娑婆世界的事情看得比較淡,甚至於很不執著,而對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則看得比較重,甚至於百分之百的重,可以說他的一切生活、作為的目的,都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
  • 這四點佛教常識,你不可不知!
    佛教寺院是清淨道場,維護道場的莊嚴,是我們每一位善信的義務和責任。寺院也有寺院的清規戒律,許多善信都喜歡到寺院裡燒香拜佛,但又怕自己言行不當而得罪佛菩薩莊嚴。故而,掌握一定的佛教儀軌對於我們培植福報是非常必要的。佛門裡的拜佛儀軌有很多,本篇文章,小編就挑選四條儀軌和大家分享。
  • 佛教:最有「靈性」的「三大佛句」,反覆讀誦,功德無量
    導語佛教中有無數充滿慈悲與智慧的佛語,自古以來就幫助著人們獲得心靈解脫,超度自我。在今天這個喧囂吵鬧的世界,人們越來越想尋找自己內心的一方淨土,而佛教正是能給人們提供這方淨土的地方。經常誦讀佛法能讓我們的心得到慰藉,從而平靜,幫助我們看到自己內心真實的樣子。
  • 佛教:人即將往生的時候,為什麼有的人痛苦,有的人安詳?
    我很好奇,為什麼?醫學上解釋會說,人死了,全身的氣都通暢了,沒有活著的時候易發怒或生悶氣等導致的氣血阻滯。我去問了師父,這在佛教裡該怎麼解釋。師父告訴我,這是因緣果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人之將死的時候,身體非常虛弱,這時候元神散亂,最容易招致累世的冤親債主,來糾纏你,讓你痛苦。 何為冤親債主?
  • 佛教啟示:佛教六大標誌圖騰!
    佛教歷經千年的傳承,有著獨特的思想體系、哲學觀念,同樣也流傳下來屬於佛教獨特的標誌圖騰。這些標誌,不單單是一種象徵,更多的表明了其教義與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佛教八大標誌圖騰!之所以,菩提能成為佛教最重要的標誌,一是因為兩個世紀以前,釋迦牟尼便是坐在一顆菩提樹下經過七天七夜的修行,覺行圓滿、證悟大道的,此後菩提樹便成為了佛教的聖樹;二是因為菩提這兩個字,本身即是梵文的音譯詞,在梵文中的意思是覺悟、智慧,指的是人茅塞頓開,突然開悟,達到無上智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