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被稱為「佛教三毒」,佛教認為六道眾生之所以淪入苦海,受諸煩惱、不得解脫,皆因後天習染三毒所致,所以我們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每個人都知道,生氣、埋怨、記恨不是件好事,但有時卻控制不住自己。
佛門中有語: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人的嗔心實在是太容易生起,很多人立下了宏圖大志,努力過程中咬牙切齒、捶胸頓足,以為是偉大的抱負,殊不知因為心中的這種執著、這份執念,而產生抱怨、憤憤不平的心理,也已然是嗔心的一種表現。
什麼是「嗔恚」?在《成唯識論》中有說到:「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中幾大根本煩惱之一,嗔的產生與作用和貪正好相反。貪是由於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的追求和佔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
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大智度論》中曰:「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人對於環境的不滿,或在處事上遇到有違逆自己個性的人,雙方便會面紅耳赤、破口相罵。這就是「嗔」的表現。
如果是遇到不能忍受的逆境,又不敢表現出來,時間久了懷恨在心、待機報復,這種情緒與心理則叫做「恚」。「嗔恚心」發作起來,往往會使人失去理智,甚至是殺人放火的大惡都能做得出來。佛陀深刻了解這種不堪設想的後果,所以特別教示弟子要「遠離嗔恚」。
「三毒」中的嗔是「毒之根」,因為人一旦發嗔心,不但會產生毒素,毒害自己的內臟,更會在言語或行為上造作,從而傷害到別人,這是雙重的罪惡。那麼,當嗔恚心生起時,我們該如何去對治呢?首先,你必須要有慈悲心,修慈悲觀,要心懷慈悲和智慧,專注在慈悲的感受上,散發慈悲心於整個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如果我們能夠遠離嗔恚,不但生活平靜祥和,心地柔直善良,不會損惱眾生,不去與人諍訟,而且面貌慈和,能夠得到莊嚴之身相,為人所尊敬,處處無所障礙,人人都喜歡親近他,這是何等的利益。因此學佛修行的人應當培養慈悲心,時時悲憫眾生,養成慈和忍辱的美德,廣結善緣。
其次,要修忍辱。人要學會「忍」,忍學會了就能成就大事。寒山曾問拾得:「世人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如何處置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讓它、由他、避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布袋和尚也曾留過偈子:忍辱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不管別人怎麼辱罵、怎麼侮辱你,不能只是表面上忍,要做到心中如飲甘露,將對方觀想成來加持你的佛菩薩。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將一切逆境、障礙看成是來成就自己、磨練自己的助緣,那你的修行便是精進了一大步。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者無損惱心,二者無嗔恚心,三者無諍訟心,四者柔和質直心,五者得聖者慈心,六者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者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者以和忍故、速生梵世。南無阿彌陀佛。
功德回向及懺悔: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