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帶領著契丹各部族建立起了大遼政權。並通過對外徵服運動,使遼國的疆域得以快速擴大。在遼國封建統治者的努力下,北方基本上得到了統一,契丹之名也傳遍世界。
然而當時間來到公元12世紀初期時,遼國因內部發生諸多危機而快速走向衰落。同時,女真人也在快速崛起。在遼國即將被女真人所吞併之際,契丹貴族選擇向西而去,建立起了新的政權,即西遼。
一、 金國崛起,遼國危在旦夕
公元12世紀初期,女真人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開始崛起。起初遼國封建統治階級並沒有重視此事,認為女真人的叛亂僅僅是曇花一現而已。但是隨著遼國邊境城池的相繼淪陷,遼人才意識到大事不妙。
與此同時,位居遼國南部的南宋帝國也向遼國發難。在與金國締結了"海上之盟"之後,宋金兩軍便從兩個方向一同向遼國發起進攻。遼軍雖擊退了宋軍,卻無力抵抗金軍的推進。契丹貴族為保全自己的地位,不斷派兵支援並與金軍作戰,但效果都不理想。
時間來到公元1124年,這一年天祚帝又通過各種渠道重新組建了一支軍隊。當時其身邊的文臣武將都建議暫避金軍鋒芒,天祚帝卻執意要繼續與金軍決戰。結果和先前一樣,遼軍再次戰敗。而天祚帝本人也於次年被金軍生擒。至此,遼國的歷史宣告終結。
遼國疆域廣闊,同時兼有可觀的戰略縱深。在女真人崛起後,遼帝如果能夠合理利用自己的戰略縱深,是能夠起到拖延金軍前進腳步,並與其及南宋形成長期的三足鼎立的局面的。但是遼帝過於自負,一味地將軍隊投入前線戰場,導致遼國在戰爭後期陷入了無兵可用的困境。
同時,遼國境內發生大規模的叛亂事件,也是導致遼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內憂外患共同作用下,遼國的封建統治者已經無力解決並擺脫當前矛盾和困境。被金國所吞併,也僅僅是時間問題而已了。
二、 耶律大石西去,重新建立遼國
在遼國滅亡前夕,耶律大石曾建議天祚帝收縮兵力,並強化對仍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城池的防禦。不過天祚帝一心只想與金軍決戰,重新奪回祖宗留下的基業。耶律大石意識到天祚帝必將敗亡,因此在不久之後便率領部下離開了天祚帝,向西而去。
遼國的西部,一直屯有大量的軍隊。這些軍隊的職能只是為了衛戍邊關,方式西北部的少數民族趁機進入遼國腹地。即便在遼國滅亡前夕,這些軍隊也未曾被調入腹地。耶律大石來到這裡後,隨即便得到了當地將士的擁護。耶律大石便以此為基礎,重新建立起遼國,是為西遼。對此,《遼史·天祚皇帝》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
……(耶律大石)曰"……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於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翦我仇敵,復我疆宇。惟爾眾亦有軫我國家,憂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濟生民於難者乎?"遂得精兵萬餘,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西遼雖不及遼國,但在該政權成立的初期,卻未曾遭遇過較大的威脅。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西遼的位置實在太過偏遠。金國統治者雖有意在吞併了遼國之後再拿下西遼,但是支持完顏阿骨打的各部落已經從金遼戰爭中奪取到了相當多的利益,自然不願在與西遼的精銳遼軍硬碰硬。也正是因為如此,西遼的軍事力量得以保存,為後來能夠在短時間內掀起對外擴張運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 遼國終被蒙古吞併
時間來到公元13世紀初期,此時的西遼已經遠不及先前極盛時期那般強大。不僅軍隊的秩序已經敗壞到極點,就連政治和經濟也紛紛出現了衰落的現象。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決定徹底終結西遼的國祚,派遣驍勇善戰的名將哲別統兵西進。
同年,蒙古軍進入西遼境內。受地理因素的影響,蒙古軍無法在短時間內尋找到遼軍主力並將其消滅,進而攻破其都城。然而就在蒙古人不知如何是好時,遼國百姓卻願為蒙古軍引路。隨著西遼都城被攻破,西遼也隨之滅亡。
西遼之所以會走向毀滅,固然是因為受到了新崛起的蒙古的打擊,而這也僅僅是直接原因而已。根本原因,是西遼的封建統治者已經失盡了民心。西遼晚期,封建統治者仍不顧國情而執意挑起戰爭,這無疑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而封建統治者自身的物質生活卻越來越奢靡,民怨也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何,遼人願意自願為蒙古人當嚮導,引蒙古軍進入遼境腹地的原因。
所以說,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的強大,並不足以從根本上保障國家機器的有效運轉。而民心,才是衡量一個國家國祚長短的重要及唯一指標。
四、 結語
在中國古代史上,常常出現國家危亡之際、貴族遁逃離去並建立起新朝的現象。比如西晉滅亡後、琅琊王司馬睿便在南方建立起了東晉帝國。而北宋在因靖康之變滅亡後,康王趙構也隨即來到了南方建立起了南宋帝國。
與東晉和南宋不同的是,西遼的國力雖然不及遼國鼎盛時期,但也相對較強。在於西方定都建國之後,西遼還曾積極對外擴張,並使西遼的疆域面積得到了成倍地擴大。在西遼後繼之君的改革下,西遼的經濟也出現了明顯的復興徵兆。
但是即便如此,遼人也未曾回到遼國故土並重建遼國;而是選擇對西方進行擴張。當然,這與金國國力的快速提升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同樣也可以看出,此時的已經不再想與金人爭一時之長短,而這也是促成了西遼帝國在西方擁有龐大領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遼史·天祚皇帝》
【2】《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