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是前兩天敲出來的,重提這篇文是因為內容發出後又有三個病友找到我說發生了如下問題,因此愛久媽媽再次嘮叨一番注意事項。兩例成人突發多飲多尿,且身體肌無力和全身酸痛,抽血檢查確認是糖尿病引起的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代謝不好引發的一過性問題,也可能是糖尿病引起,該症狀需要專業醫護人員處理。該兩例病例,A例有家族糖尿病史,B例沒有家族糖尿病史,先後用了一年胰島素,後使用百泌達,減重維持5年,去年開始使用二甲雙胍維持。一例兒童顱咽管瘤術後,長期血糖高,不舒服就長期加量可的松應激,引起肥胖等很多問題,最終離開。醫生提醒,血糖長期高應解決根因問題,不適合頻繁加可的松應激,否則引起的問題只會更嚴重!!
兩例顱咽管瘤術後因血糖升高引發的大問題和注意事項
愛久媽媽從4月至今,發現有兩例顱咽管瘤患者因血糖升高引發了大問題。分享一下,希望存在鞍區內分泌問題的友友們注意一下。
一、病例說明
該兒童術後2個月,家長因不了解內分泌,在未查血化驗的情況下,服用中藥減停兩周激素藥,孩子出現乏力昏迷,當地醫院急診就診,發現血鈉和血糖都高。當地醫生缺乏垂體相關內分泌的經驗,判斷是糖尿病引起的狀況,迅速使用胰島素降糖進行糾偏,後果是孩子又因為低血糖和鈉高引起危象。其父親求助北京一位內分泌專家,判斷孩子是亂停減藥造成的高鈉引起的假性血糖升高,不能快速降糖糾偏,要有一個平穩的度,最終孩子在ICU住了兩個月撿回一條命。
該位成人術後2年,術後內分泌沒有受影響,自然停藥,但日常非常重視內分泌的護理,常備應急藥,近期突然出現乏力,肌張力不好,沒辦法正常運動,身體消瘦,多飲多尿。患者急診查了電解質發現鈉高,於是加服抗利尿激素彌凝,發現沒有任何作用,症狀只增未見,家屬陪同患者又去檢查,發現血糖和血鈉都高,其他激素一切正常。醫生判斷是糖尿病,高糖引起的酮症酸中毒,要使用胰島素降糖住院治療,愛久媽媽想起了上面的兒童病例,找來專家分析的音頻發給家屬,好在那邊的醫生對該症狀的處理有經驗,正在平穩有度的使用胰島素降糖。
註: 酮體是肝臟中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的中間代謝產物,包括乙醯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三種成分。正常情況下,機體產生少量酮體,隨著血液運送到心臟、腎臟和骨骼肌等組織,作為能量來源被利用,血中酮體濃度很低,一般不超過1.0毫克/分升,尿中也測不到酮體。當體內胰島素不足或者體內缺乏糖分,如飢餓、禁食、嚴重的妊娠反應情況下,脂肪分解過多時,酮體濃度增高,一部分酮體可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形成酮尿。當肝內酮體生成的量超過肝外組織的利用能力,血酮體濃度就會過高,導致酮血症和酮尿症。酮體中的乙醯乙酸和β-羥丁酸都是酸性物質,在血液中積蓄過多時,可使血液變酸而引起酸中毒,稱為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
上面發生的事,愛久媽媽寫出來是想提醒大家,如果突然出現比平時不同的多飲多尿,且彌凝控制不住時,在檢查電解質的同時還要及時檢查血糖,我們經常談的尿崩和糖尿病裡的多飲多尿有很多相似之處,顱咽管瘤術後因激素缺乏,代謝不好,很多人會發生肥胖,血糖和血脂高,因此大家日常要注意飲食,不要貪食和貪甜,且忽略血糖的檢查,避免發生更多的問題。關於糖尿病的診斷,目前國內外採用的仍是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診斷標準。
註:ADA於2010年正式批准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診斷糖尿病的一個新指標,其診斷切點為≥6.5%,但目前在我國尚未實行。糖尿病的診斷似乎並不困難,但實際情況卻是糖尿病經常被漏診或誤診,常犯的錯誤主要有以下5點:
有些基層鄉鎮醫生,往往根據「三多一少」症狀來診斷糖尿病。在他們看來,「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及消瘦」)是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徵,如果患者有「三多一少」,就可以診斷糖尿病;如果沒有,則可排除糖尿病。診斷糖尿病主要看血糖,至於「三多一少」症狀,並非必要條件,臨床上許多早期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常常是在體檢時被偶然發現。通常情況下,只有當血糖明顯升高,超過10mmol/L時,病人才會出現「三多一少」症狀。然而根據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只要空腹血糖達到7.0mmol/L就可以診斷糖尿病。由此可知,空腹血糖在7.0~10mmol/L之間的輕症糖尿病,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如果單純依據「三多一少」症狀來診斷的話,十之八九會被漏診。「口渴、多飲、多尿」並非糖尿病的專利,其它某些內分泌疾病(如尿崩症)也可出現上述症狀。「三多一少」症狀只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線索,而不是充分必要條件,不能根據有沒有「三多一少」症狀來確診或排除糖尿病。
診斷糖尿病的金標準是血糖,即便病人沒有「三多一少」症狀,但只要有兩次血糖檢測結果達到診斷標準,就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病人尿液帶甜味、含糖的意思。有些人就認為,可以通過查尿糖來診斷糖尿病,尿糖陽性便可確診糖尿病,尿糖陰性則可排除糖尿病。
這種觀點也是不對的。在血糖水平正常的情況下,血液流經腎小球時,濾出的葡萄糖可被腎小管全部重吸收,故尿糖檢測呈陰性。隨著血糖的增高,經過腎小球濾出的葡萄糖也隨之增加,當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時,腎小球濾液裡的葡萄糖不能被腎小管全部重吸收,剩餘的葡萄糖隨尿排出,於是尿糖檢測呈陽性。在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血糖與尿糖具有一致性,即血糖越高,尿糖越高。醫學上,將能夠出現尿糖的最低血糖值稱為「腎糖閾」。
根據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就可以診斷糖尿病。對於那些空腹血糖在7.0~10mmol/L的輕症糖尿病患者,如果是根據尿糖陽性來診斷,也會被漏診。另外,尿糖不僅受血糖濃度的影響,與腎功能也有很大關係,許多腎臟疾病也會造成尿糖陽性,比如某些腎小管疾病(如「範可尼症候群」)、慢性腎功能衰竭等等,由於患者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發生障礙,儘管患者血糖正常,尿糖卻呈陽性,我們將這種情況稱之為「腎性糖尿」;還有,妊娠期婦女的腎糖閾往往是降低的,經常會出現血糖正常而尿糖陽性的情況,因此,尿糖陽性未必一定就是糖尿病。綜上所述,
尿糖陽性只能作為診斷線索,不能根據尿糖陽性與否來診斷或排除糖尿病,只能以血糖檢查結果作為糖尿病的診斷依據。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如今許多糖尿病患者家裡都備有血糖儀,一方面用它進行自我血糖監測,再就是常常用它給親朋好友篩查,看看有沒有糖尿病。前一種用法值得推薦,後一種用法卻不可行。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診斷糖尿病是根據靜脈血漿(註:血液經過離心去除紅細胞等有形成分後剩餘的部分即為血漿)血糖的測定結果,而血糖儀檢測的是末梢毛細血管的全血血糖,後者比靜脈血漿血糖平均低10%~15%。如果用血糖儀的檢測結果來診斷糖尿病,往往會導致那些血糖輕度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診。因此,
血糖儀只能用於居家自我血糖監測,其結果不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依據,確診糖尿病必須到醫院取靜脈血測定血漿血糖。
關於糖尿病診斷,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往往一化驗血糖達到診斷標準,就以為自己得了糖尿病,殊不知,這裡面有一個前提,即必須以非應激狀態下的血糖檢測結果為準。所謂「應激」,主要是指機體對各種內外界刺激因素做出的適應性反應。當機體處於發熱、感染、急性心梗、腦卒中、外傷、手術等應激狀態時,體內各種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多,可引起暫時性血糖升高,即「應激性高血糖」。隨著應激因素的解除,這些患者的血糖可隨之恢復正常。因此,臨床在診斷糖尿病時,一定要注意排除應激因素的影響,以應激完全解除以後所測的血糖結果為準,而不要一查出高血糖,就貿然給患者扣上糖尿病的「帽子」。另外,某些疾病(如甲亢)及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等等)也會引起血糖升高,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況,最好是在治癒相關疾病、停用影響血糖的藥物之後,再檢查評估是否有糖尿病。
很多人去醫院體檢,往往只查空腹血糖,如果化驗結果不高,就認為可以排除糖尿病。這其實也是不對的。現已知道,在2型糖尿病早期,儘管患者胰島β細胞受損,但尚保留部分胰島功能,因此,患者在早期空腹血糖可以正常,而首先表現為餐後血糖升高。只要餐後血糖≥11.1mmol/L,同樣也可以診斷為糖尿病。據統計,如果只查空腹血糖,不查餐後血糖,至少有50%的早期糖尿病人會被漏診。因此,
為了避免漏診,一定不要忽視檢測餐後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