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食用昆蟲的傳統,油炸蝗蟲、油炸蠶蛹也是我國餐桌上常見的美味佳餚。儘管許多人對於這類菜餚難以接受,但是日前科學家們表示,昆蟲體內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膽固醇含量又明顯少於牛肉及豬肉,民眾應當多食用這些有益於人體健康的「蟲宴」。
網易旅遊綜合整理髮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
青蟲泛舟、竹靈精怪、金蟬脫殼……聽著這些新穎的菜名,若你知道這些菜餚的食材是蝗蟲、竹蟲、蛆蟲等昆蟲,您還敢動筷子嗎?據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專家們正緊鑼密鼓地計劃,將昆蟲作為未來40年內,全球90億人口肉類和魚類的替代品。到2050年,昆蟲將會成為人類多種營養的主要來源。而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正準備在今年年底正式向成員國推廣昆蟲飲食。你能跨過心裡障礙接受昆蟲作為食物嗎?世界各地吃昆蟲的習俗又有哪些?昆蟲的營養價值真的有那麼高?一起隨著網易旅遊一探究竟吧!
>>>大學開昆蟲宴 教授帶頭吃蛆
日前,華中農業大學舉行了一場昆蟲宴,數百學子前來嘗鮮,50餘斤昆蟲被「一掃而光」。活動主辦方介紹,舉行這場宴會並非是為了美食,而是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學會正確認識昆蟲。
當日中午11點,華農桃園食堂外架起10套炊具,該校植科院的數十名學生一身廚師打扮,以竹蛹、蜂蛹、無菌蠅蛆、蝗蟲、竹蟲為原料,輔以雞蛋、白菜、孜然等食材,煎炒烹炸,各施手藝,共烹昆蟲宴。一時間,香味四溢,讓不少前往食堂的學生轉道來此,一品昆蟲盛宴。
一道名為「黃金餃」的菜餚是搶手貨,製作者是華農食科院學生江亞兵,這個北方小夥以蜂蛹、雞蛋、白菜、香菇為餡包的餃子,吃起來鮮嫩彈牙,成為最受歡迎的菜餚之一。「昆蟲包在皮裡,吃起來顧慮少些。」江亞兵說。除了味道,照顧食客心理也是他們這道菜成功的原因。
對於這場豐盛的昆蟲宴,有人吃得很「嗨」,有人卻難以下筷。華農女生李謹岑,品嘗了所有昆蟲菜餚,還點評各菜式。原來,在她的家鄉雲南,吃昆蟲並不鮮見,這回碰上學校舉行昆蟲宴,她乘機「過了一下癮」。
而一道名為「金色浪漫」,讓許多來往的同學望而卻步。製作者陳媛媛見此有些失望。原來這道菜主要食材是蛆,和黃瓜、小番茄、葡萄乾、肉鬆一起熱炒而成,「這道菜賣相不錯,營養價值高,無奈很多人過不了心理關。」陳媛媛說。
看到此景,該校昆蟲學專家周興苗親自試吃,並對在場學生說,「大家不要有恐懼心理,這蛆蟲是人工飼養,吃起來比蝦還香!」他還從營養價值角度來說服過往食客品嘗。女生柯晶晶終於動了筷子,閉著眼睛吃了一塊,「想著有點噁心,但味道的確不錯。」
截至中午12點半,這場昆蟲宴結束,至少有300人前來品嘗,昆蟲菜餚被一搶而光。
延伸閱讀》》》雞肉味嘎嘣脆 網羅世界各地美味昆蟲
|
>>>世界各地吃昆蟲的習俗
食蟲習俗在世界上已有悠久的歷史。但由於文化的差異、宗教的戒律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地區基本不吃昆蟲,有的甚至明令禁止食用昆蟲。總體來說,世界各大洲都有食蟲習俗,但尤以亞洲、非洲、美洲為盛,這些地區可謂是食蟲的「發達」區域,相比之下,歐洲則是食蟲的「發展中」區域。在亞洲則以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 家食用昆蟲最為盛行,其周圍的寮國、緬甸以及印度尼西亞、韓國,包括我國在內也有相當的普遍性。而印度、斯裡蘭卡等國則因宗教、或者本來就不太食用動物等原因,很少食用昆蟲。
在泰國和東南亞的很多國家,竹蟲被視為美味佳餚。
粉蝨(荷蘭及其它地方食用)
泰國自古以來就有食用昆蟲的習慣,佬族人尤其喜歡吃蟲,這種飲食習慣使他們體力充沛,成為重要的農業勞動力。對於泰國的食蟲風俗,曾經有不少研究人員頗感興趣,本世紀30年代初,英國人作過專門調查,並對傣族及佬族人的食物構成作了比較。發現傣族人的食用蛋白質主要依賴魚與豆類,量稍少。而佬族人的基本 食物與傣族相擬,但由於經常食用昆蟲,彌補了蛋白質的不足。現在泰國被食用的昆蟲主要有蝗蟲、蟋蟀類、螻蛄、螳螂、蟑螂、蜂類、螞蟻,天蛾、白蟻、蜻蜒和蠅類等。
墨西哥則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食用昆蟲大國。據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的調查,該國食用昆蟲的種類多達303種。其中絕大多數為土著居民 印第安人所消費。在300多年前的文獻中,就已經詳細記載了墨西哥人吃水生椿象、螞蟻和蝗蟲的習慣,特別是螞蟻,不僅是古代阿斯特克皇宮裡的美味食品,而 且也是宗教慶典上進貢上帝的首選佳品,直至今天在城市高中級飯店裡還能品嘗到螞蟻的料理,如油炸螞蟻、油炒螞蟻等,一般以幼蟲為主,價格在10美元左右。
在中國,昆蟲作為美味佳餚登上餐桌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3000年前,人們已開始烹食昆蟲,據文獻《周禮·天官》記載,當時已將蟻醬作為天子的饋食。
中國北京,炸蠍子。
油炸蝗蟲
天津人喜歡吃螞蚱。秋末,螞蚱腹內充滿待產的卵時捉來,剪去翅膀、小腿,趁活著的時候,放進油鍋炸吃,是當地地道的風味食品。山東人愛吃一種草蟲,名叫蚰子。待秋天蚰子懷孕、大腹便便時,農人便將它捉來,用油煎成黃色,是當地最名貴的珍饈。河北人吃蝗蟲。發生蝗災時,老百姓用布袋朝漫天飛舞、似雨如霧的蝗蟲大軍罩去,一罩可以罩住數十百隻。捕來的蝗蟲去頭,下油鍋一炸,就成了又香又酥的美食。雲南傣族的昆蟲宴,遐邇聞名,一派蟲香。「知了背肉餡」、「油煎竹蟲」、「油炸螞蚱」等,都是原汁原味的昆蟲風味菜。廣東粵菜的昆蟲菜,更具風味。爽脆的「白焯地龍」,鮮香的「和味桂花蟬」,焦嫩的「香炸焦蛆」,甘美的「椒鹽龍蝨」、「椒鹽蛐蛐兒」、「椒鹽竹蛆」(竹樹 蟲蛹),吃起來幽香隱隱,神秘感與新鮮感俱來。進入粵菜食譜的昆蟲五花八門,如螞蟻、白蟻、蠍子、蠶蛹、蟋蟀等,鮮、甜、辣、酥、嫩俱全。
>>>昆蟲雖噁心 但營養價值高?
不少昆蟲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而且脂肪含量相對較低。蛋白質是人機體的三大重要供熱營養物質,同時也是機體最重要的組成成分。在人類食用的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昆蟲的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其含量有的高達50% —70%,而在普通的飲食中,蛋白的含量大米為10%—16%,肉類只有20%左右。
木蠢蛾幼蟲,可生食,也可燒熟食用。
可供食用的「蟲」類的蛋白質含量雖超過禽畜肉,但脂肪含量卻比禽畜低許多,食用後不會引起膽固醇含量的升高。此外,一些「蟲子」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有些甚至還可以治病。很多女性就是因為這些蟲蛹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才慕名而食。可食用「蟲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甲殼素(殼多糖)、維生素、微量元素、生物活性物質等營養素,有許多營養素還是昆蟲所特有的。
此外,「蟲餐」對症還能治病。明代著名中藥學家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把廣義的「蟲」藥擴充到106種,其中昆蟲藥為73種,分為「卵生」、「化生」和「溼生」三類。在該書 中,他一共記載了食用和藥用昆蟲76種,比如《本草綱目》中記載:「蟻力最大,能舉等身鐵,人食之能益氣力,澤顏色」。祖國醫學認為,螞蟻是一種溫和的滋 補藥,尤其鋅、硒含量最豐富,比自然界任何食品高10-20倍。
>>>「吃貨」勿瞎吃 食用昆蟲仍有安全隱患
有專家認為,昆蟲中雖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由於人們對食用昆蟲存在的安全隱患了解較少,要真的推廣成為日常食品還要打個問號。
第一,某些昆蟲的來源不明,可能受到汙染,體內帶有病毒或者寄生蟲,在高溫情況下很可能無法殺死。第二,目前很多昆蟲大都是採用高溫油炸烹飪方式,但高溫會破壞蛋白質,所以想通過食用昆蟲獲得優質蛋白,就有些得不償失。
食用野生昆蟲要小心,因為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化學農藥。經常吃的蜂蛹、水蟑螂、竹蛆(竹樹蟲蛹)、蠶蛹等等目前多為人工飼養,接觸農藥很少,可以放心吃。而野外捕捉的昆蟲則不然,需要注意來 源,尤其是農業昆蟲,這類蟲子主要包括地下害蟲、蝗蟲、水稻害蟲、禾穀類害蟲、棉花害蟲、蔬菜害蟲、水果蟲,由於接觸農藥,吃時需要特別小心。
有些人吃昆蟲會過敏,需要注意。市民自發偶爾食用昆蟲跟昆蟲產品又有區別。此前市面上有大規模使用螞蟻製成的膠囊和酒,宣稱具有補腎功能,韓日疇認為,這些產品不一定安全,能不能吃需要通過安全性的測定,需要國家最後立法來判定。
這些蛋白質你敢攝入嗎?
本文來源:網易旅遊綜合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