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能靠讀書改變命運

2020-11-30 網易新聞

一、反智主義

紀思道前一段時間在《紐約時報》批評學者固守象牙塔,寫的東西就幾個人看。於是質疑:學者這麼做有意思嗎?難道不是浪費了寶貴的頭腦麼?並且建議學者要走出大學,面朝大眾進行寫作。


對此,學界大體有兩種反應。一種就是「嗯嗯嗯」,你說的沒錯,學者可能要寫得更通俗易懂一點;另一種就是「去你的」,哪怕只寫給一個人看,也很有意思,看不懂是媒體編輯有問題。後一種看法,就差直接說媒體是反智主義了。

中國媒體的反智主義也不缺例子。到目前為止,還有人討論「讀書有無用處」,然後試圖將接受高等教育與找到一份工作直接掛鈎,一旦畢業生沒找到合心意的工作,就說高等教育失敗了,讀書無用了。而兩會代表說不鼓勵農村娃上大學時,這就實在讓人有點啼笑皆非了。

一旦當人們開始將教育的目的降格到作為找工作的敲門磚時,反智主義就已經生根發芽了。這裡關鍵的問題是:讀書,或者更確切一點說是高等教育,為什麼沒有像「那些人」設想的那樣起作用?

二、讀書何為?

那些人設想的高等教育有什麼作用呢?主要的功能是畢業時候能有塊敲門磚。李零於是感慨,這種模式之下,必然是大學變成養雞場。


也就是說,之所以高等教育沒有像「那些人」設想的那樣起作用,是因為那些人本來就誤解了高等教育。因為你的目標和期許都完全不對頭,怎麼能指望結果合人心意呢?

讀書何為?當然有多種答案。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讀書的態度都有點功利主義。「書中自有」各種好,美女黃金烏紗帽。還有什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兩句還沒什麼,但你看後兩句「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就不像話,仿佛讀書就是為了做官,全不顧讀書可能只是一個要件。但讀書本身就是自我充足的。


「自我充足」這話不太好理解,我換一種說法。那就是與大多數人將讀書當成掙錢的工具不同,讀書本身是一項「消費活動」。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閱讀康德、邊沁、羅爾斯、森以及桑德爾的作品,不一定能給你的工作帶來什麼直接的好處,甚至也未必能給你帶來一份體面的工作。事實上,你本就不應該期待這種閱讀能帶來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因為這本身是一個消費行為,你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或者按照經濟學的看法,是效用最大化的結果(我在《以讀書獲得自由》一文裡還舉過消費莎士比亞的例子)。


扭轉僅僅將高等教育當成敲門磚的觀念是很要緊的,因為高等教育本身是一項昂貴的奢侈品消費活動。讀者可以仔細考慮下,為了消費康德可不僅僅靠你有錢就能消費得了,最重要的是你得投入相當多的時間。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讀書都是極其昂貴的消費。期望值落空的那些人多少將消費活動誤作生產性努力了。

無非是社會化建構將讀書搞得比較神聖,顯得不同於去東莞桑拿或者下館子吃飯,但就其消費本質而言,其實沒有太大區別。這也使得讀書本身附加了太多不應該有的社會期待,例如將讀書和當官、找工作、甚至找情人聯繫在一起(例如最近圍繞哥倫比亞大學所產生的一系列緋色新聞)。當然這不能全怪讀書人,你本來好好讀書消費,但太窮了又遇不到能包養的人或機構,總得為生計做點努力。多少才子佳人風流事,都不說些稻粱謀,虛得很。

三、即便讀書作為一種生產性努力

歲月真是神奇的東西,改革也一樣。高等教育產業化一來擴大了招生規模,這樣就把原來上不了大學只能進技術院校的學生「硬生生」變成了「大學生」。

但市場短期內未能及時調整,這就導致大部分畢業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而與此同時,市場上的技術工作又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這種結構性錯配與「硬生生」被變成的「大學生」群體有很大的關係。這種高等教育領域的通脹已經被批評很多了。


但即便是作為一種生產性努力,高等教育依舊是擺脫貧困、走出農村的一條重要路徑。當我們討論高等教育的不盡如人意之處時,首先要界定的是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我的看法是你首先要比較讀書和不讀書的平均收益;其次要看到即便是接受高等教育,不同學習帶來的收益也不一樣。清華大學的李宏彬教授領導其研究團隊,從2010年起做分層隨機抽樣調查,在全國2305所高校裡抽取了100所,第一輪調查了其中的19所學校的共6059名應屆畢業生。不同於政協委員王平近年來所提出的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這種「雷人提案」,如果你大學畢業往東南方去,那麼你的平均工資要高出至少200元每月,考慮到東南部地區的平均起薪為2262元,200元是很大一個數。我在農村就不可能有這個收入。


李宏彬教授及其團隊還有一系列研究與此相關。例如他們統計從1988年到2009年,城市職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兩年半。這是什麼概念呢?平均而言,城市職工每增加一年教育,教育回報率就從1988年的2%增加到2009年的8%-10%。很少有投資可以像教育一樣有年均8%-10%的投資回報率,所以即便將教育當作一項生產性努力,其回報也非常可觀。靠「身邊人」、「我的朋友」、「鄰居家的小孩」那些成功或不成功的例子無非是貶低教育的回報率的。


當然有人會說,你剛剛不是說高等教育嗎,這會兒怎麼又轉說教育了。因為受教育年限不斷增加,其平均回報越高。所以這背後的潛臺詞是高等教育的回報在中國遠高於基礎教育。那麼這是不是真的呢?李宏彬等指出中國大學的回報率為16.3%,但高中的回報率很低,只有4.5%。從教育投資回報率的角度看,高中教育又是不得不進行的投資,因為為了獲取高等教育高收益。平均而言,多讀一年大學相比於不讀大學而言,收益會增加16%。與此同時,他們也指出職業教育的回報也很可觀。

高中的回報率低,有很大一個原因是高中僅僅就是為了考上大學,一旦考不上,高中三年獲得的技能其實不能用於其他地方。相比於龐大的考生群體而言,儘管實行了大學擴招,能變成大學生的也不是多數人。這就拉低了高中的回報率。


在大學裡學什麼呢?李宏彬等發現學好英語很重要,學英語的回報達18%,也就是說,英語成績好的畢業生起薪要比英語不好的畢業生起薪更高。

當然了,數據也的確顯示出農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好的高等教育,以211、985院校為例)的機會正在收窄。但相比於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村孩子來說,還是遠遠勝出。


媒體偶爾胡說八道也不要緊,政協委員提案就要稍微嚴肅一點,不能誤導。儘管媒體和政協的聲音其實也無足輕重,進不到決策層。想到這,我既有點欣慰,但更多是莫名覺得悲從中來。

四、讀書關乎自由

悲從中來是因為覺得即便如我不斷進行公共寫作,可能也產生不了什麼影響。但回頭想想,至少作為一個讀書人而言,必須抵制反智主義的傾向,同時要告訴大家讀書更多是個消費性活動,並且實際上即便將讀書當成生產性努力,現在也是回報很高的時期。

勸人不讀書,不管是以何種方式,苦口婆心、痛心疾首、假裝中立、揣著明白裝糊塗等,都是需要批評的。我倒不是說這些人短視,基本上錯誤來自或者抽樣有問題,或者沒搞清楚因果關係,又或者悍然一般化(關於抽樣、因果、一般化論述的例子,可以參見《大小城市的實證論法》和《抑制生育論錯在哪裡?》)。

但這些錯誤歸根結底,恐怕還是讀書不夠導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勸人不讀書的,基本上也放棄了自己作為讀書人的責任。我在《以讀書獲得自由》一文裡已經闡釋過相關的道理:因為此時此地,讀書關乎自由。所以談什麼不讀書,談什麼讀書無用論,談什麼勸人不讀書,都是有意無意去往奴役之路。讀書或入窄門,或走窄路,當然是並且一直是改變人的命運的。

(《中國教育報》 作者:李華芳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從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嘗盡冷暖,抓住改變命運的機會
    如果沒有讀書,他不知道自己會經歷怎樣悲慘的命運。別人的童年大多是快樂的,但白鑫磊不是。在他「媽媽」都還沒喊順溜的時候,母親已離家出走,此後媽媽這個稱呼遠離了他的人生。不幸的是,在白鑫磊8歲時,相依為命的父親因病逝世,只留下他和10歲的姐姐相依為命。沒爹沒媽的姐弟兩人被伯父伯母收留,伯父伯母是重組家庭,兩人婚後沒有孕育子女,把姐弟倆當作親生孩子對待。
  • 老鼠生的兒,只能打地洞,有辦法改變嗎?
    人在哪裡出生是不能選擇,但以後的生活有辦法改變嗎?答案是當然可以。上帝給人們關上了大門,但同時也留了一扇窗。改變自身生活的方式總的來說有三種。一是遇見貴人,被貴人提攜。老鼠命的窮人圈子太小了,碰到的遇到的都是社會底層的人,他們想改變自身的境遇是非常難的。
  • 傍大款如果能改變命運,那你還浪費你爸媽的錢讀書幹什麼?
    我知道,我可能不能改變什麼,但我想儘自己所能,喚醒一些人。沒有人能不勞而獲——送給那些想不勞而獲的年輕女孩子們。當事人不惜出賣自己的身體、背叛自己的家庭、傷害自己的丈夫只為能藉助男人改變命運,縮短所謂的奮鬥歷程,結果被丈夫舉報後發現,該綠地高管遠不及當事女主想像中的那般富有,除了吃喝玩樂和兩個名牌包包,綠地高管承諾給當事女主的所有諾言——幾千萬的房子和財產,不過是幾句空話。
  • 30歲以後,你還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嗎?
    30歲以後,你還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嗎?《邏輯思考力》《別想那隻大象》《做出明智判斷的10個方法》《善惡之源》有聲書宋旭嵐·《學會提問》精讀班12.遊戲化思維《遊戲改變世界》《遊戲改變人生》
  • 命運是什麼 怎樣如法的去改變命運 李雙林
    李雙林答:你能有這樣的領悟非常難得,若能時刻保持這樣的心,你的人生豈有不幸福的呀。幸福還是痛苦都是自己的心感召而來的,心中有幸福則處處是幸福,心中有痛苦則處處是痛苦。你的婚姻觀非常正,希望能繼續保持,真正做到不忘初心,那麼你的人生一定會非常好的。我是一直在默默的學習和關注李老師的,但是最近我特別苦惱、揪心和無助,希望能得到李老師的指點和教導。
  • 改變命運靠自己:悟透三條天規,驅走「黴運」,迎來「福運」
    但無論是孔子還是鬼谷子,莊子還是荀子,每一個人都思考過命運對於人生的影響。在他二人看來,人生而有命,我們只能順之從之。但墨子卻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他反而認為「執有命者之言,此天下之大害也。」聖人們完全不同的看法,你更傾向哪一種?
  • 爸爸的故事:改變命運的機會被長輩「禁錮」,卻從不抱怨
    但成績非常好的孩子,將來可能都會去美國,英國,加拿大,見面都只能靠視頻。」雖然這話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但是,如果孩子本來就有上升的空間,做家長的把孩子禁錮在身邊其實是一種非常短視行為。我爸爸,年輕時曾有很多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都一 一被長輩「扼殺」了。爸爸離開我們時才57歲。他是49年生人,要是健在的話,今年71歲了。
  • 東莞圖書館農民工留言已找到工作 讀書超過12年沒有改變生存方式
    再看一下吳桂春的經歷,現年54歲,在圖書館閱讀各類書籍已經超過12年,但讀書並沒有改變他的命運。12年的閱讀,會讓一個人改變很多,但在吳桂春的身上並沒有展現出來,而這並不是個例,很多喜歡讀書人都沒有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原因何在呢?有很多人都會想到讀書無用論。
  • 小書痴的下克上:知識改變命運,小小梅茵幫助家庭改善生活
    動漫第3集分析與講解,上集為大家講述了蘿莉梅茵對讀書的狂熱,想要一步登天完成紙張的製作,可卻被殘酷的現實所打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大量的思考導致腦細胞不斷的犧牲,頭髮的發癢令其難以忍受,利用前世的知識,發明了簡易的洗髮水,並且從歐特叔叔手中獲得刻字石板。
  • 《平凡的世界》裡,只有她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最終鯉魚跳龍門
    對於貧窮,他們的認知都很深,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去改變命運。孫少安開磚窯,歷經失敗,最後終有成就。孫少平,從外出打工,到煤礦工作,最終也改變命運。那麼書中命運改變最徹底最成功的人是誰?只有一個人,她就是孫蘭香,孫少平的妹妹。為什麼說孫蘭香是最成功的那個人呢?
  • 高僧語錄:星雲大師說有四種行為可以改變命運
    改變命運,要靠自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習慣、迷信、感情、權勢、欲望、業力雖然能控制我們的命運,但是命運並不是定型而不可改變。因為一切的習慣乃至業力都是我們自己造作的,只要我們善加攝持正念、謹言慎行,仍然可以將乖舛的命運轉變為美好的命運。那麼命運又如何改變?改變命運有什麼方法呢?
  • 區區一個紋身居然能改變命運?!你相信嗎
    相信有很多人經常會聽到關於紋身與迷信一些說法,但實際上區區一個紋身真的可以改變你的命運嗎?區區一個紋身真的能改變命運?其實對大多數迷信的人來說,這只是給自己精神找一個寄託罷了。紋身切勿過度迷信紋身不迷信,迷信不紋身。這句話小編經常給有些沉迷於「紋身可以轉運」的人來說,希望大家能客觀正視紋身,它只能給你帶來視覺上感受。
  • 當老師,幫貧困生改變命運
    劉栩桐說,她要像幫助過她的老師一樣,幫助貧困學生獲得知識,改變命運。勤勞孝順的女孩日前,記者來到容縣十裡鎮楊外村,採訪玉姐姐公益協會資助的一位貧困學生。一走進楊外村,記者就被村子的山清水秀所吸引。據說這是楊貴妃的故裡。劉栩桐早早等候在家門口,看到記者後熱情相迎。
  • 火影忍者:鳴人真的是靠嘴遁、命運一路走過來的嗎?
    而且因為帶土的計劃導致的木葉的傷亡,九尾只能讓村裡人排斥鳴人,這個時候的鳴人,甚至不如宇智波在木葉的名聲啊,至少宇智波一族在鼬的犧牲下,仍然保有英雄的名號。至於說鳴人在與長門對決中說的話與中忍時不一,你們大概忘了,長門一直是以「命運之子」自居的,如果未來只有一種,那命運之子只能有一人,就算為了證明長門的做法是錯的,鳴人也要去跟他爭一爭的。
  • 那些渴望靠「整容改變命運」的年輕人
    世界如此躁動,少有人願慢慢了解你那平凡外表下豐富的內心世界。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自己的人生賭在一張皮囊上,渴望通過整容改變命運。他們中,有的人賭贏了,有的人,一敗塗地。「管事兒的看你紅不了,之後就再也不會管你了,也不會再給你資源。」小紅開始有點慌了,3個月的時間裡,她總共拿到6000元的工資,跟籤合同時承諾的每月至少一萬差距懸殊,她去要說法,公司撂下話:「你連績效都沒有達到,還想要錢?」
  • 讀書是為了什麼?
    張桂梅認為,她含辛茹苦教出的那些貧困農村的學生,只有靠自己去努力奮鬥,她們沒有退路,辭職做主婦,會冒很大的風險。「 視頻中「我最反對當全職太太」的言論引發了網絡上關於」全職太太」的熱議,#張桂梅校長反對學生當全職太太#的話題在新浪微博閱讀已超過6.3億。
  • 佔卜不是讓我們服從命運,恰恰是讓我們改變命運
    是的,佔卜的確只能當成精神上的娛樂,不能太認真。但不管佔卜的結果準與不準、好與不好,其實它都只是一種提醒和警示。佔卜不是為了讓我們服從命運安排,恰恰是為了改變命運。很多人進行了佔卜以後,就認為自己的人生會如同佔卜結果那樣,一層不變。如果佔卜結果好,對他當然是一種鼓勵;但佔卜結果如果不太理想,這無疑就是一種精神打擊。
  • 成功,只能靠自己!送給不甘平庸的你(人生奮鬥必備)
    靠天靠地靠父母,不如靠自己。有些路,你只能自己走;有些事,你只能自己扛;有些苦,你只能自己受。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只有自身足夠強大,才會將成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會是偶然,其背後所經歷的艱辛,付出的汗水,別人不見得都知道,也不一定都能理解。
  • 「山坡找網女孩」644分上西南大學,貧窮是鍊金石,自律改寫命運
    可是,世界上還有絕大多數人,家世平凡,生來也沒有錢財傍身,就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要想走進更好的社會階層圈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儘早實現財務自由,怎樣做才能讓命運逆風翻盤呢?今年高考理科綜合成績644分的雲南會澤縣女孩範天蘭,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女孩戶外山坡找網上課,靠自律和刻苦考上全國重點大學雲南會澤縣地處偏遠,是一個農業縣。
  • 讀《大江大河》學到的命運逆襲的智
    由於那個年代的家庭成分(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身份)的問題,被剝奪了上高中的機會,但宋運輝卻努力找一切機會讀書。在另一個更貧窮的山村他做了「豬官」,但是宋運輝除了自學,還是自學,他從學習中找到樂趣,對著書本,他不用檢討不用反省,只要掌握了知識,他便成了知識的主人,他自得其樂,他以為就此下去,一年後即可順理成章地報名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