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園藝盆栽丹麥風鈴草栽培技術
丹麥風鈴草是桔梗科風鈴草屬植物,原產於南歐,因花朵形似風鈴而得名,其株型小巧、清新淡雅、花量豐富、養護簡單,可作為盆花單獨擺放,或種植於花壇、庭院作點綴使用,精緻可愛。隨著國內家庭園藝的興起,丹麥風鈴草備受市民青睞,尤其是在元旦、春節、五一等節假日,市場需求量不斷提高,而目前國內生產的自然花期開放的丹麥風鈴草已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因此,為延長丹麥風鈴草上市供花時間,筆者將盆栽丹麥風鈴草栽培技術要點總結介紹如下,以期為丹麥風鈴草在上海地區的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1 生物學特性
盆栽的丹麥風鈴草屬一年生草本花卉,葉為卵形至倒卵形,葉緣為圓齒狀波形、粗糙,總狀花序,花萼有剛毛狀纖毛,花冠為鐘形,基部稍膨大,有單瓣、重瓣之分,顏色有白、淺藍、藍紫、淡粉紅等,自然花期為4月—6月,栽培適宜溫度為18~24 ℃。
2 盆栽丹麥風鈴草栽培技術
2.1 定 植
2.1.1 基質配比
盆栽丹麥風鈴草的種植基質以進口草炭為主,可按比例加入珍珠巖或國產泥炭,建議配方為進口草炭∶珍珠巖為5∶1或進口草炭∶國產泥炭∶珍珠巖為3∶2∶1。基質按比例混合加水拌勻,保持一定水分,以保證基質的吸水性。
2.1.2 種苗上盆
盆栽丹麥風鈴草種苗宜選有5~6張真葉、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健壯苗,在8月—11月都可進行種苗上盆。具體上盆方法為:選用盆徑為 12 cm 的雙色盆,在種植前2~3 d裝好基質,並保持盆內基質有一定的溼度(裝基質時盆中心宜略微凹陷,以利於後期補水);以淺栽方式種植種苗,每盆種植1株即可,種植後澆透水,第2天噴施百菌清1 000倍液。
2.2 肥水管理
2.2.1 肥料管理
在盆栽丹麥風鈴草的全生育期內,每7~10 d施用平衡型全水溶性肥料(N∶P∶K=20∶20∶20)800倍液 1 次。當花苞可見時,每 7~10 d 施用平衡型全水溶性肥料(N∶P∶K=15∶15∶30)1 500 倍液(溶液 EC 值控制為 1.0 ms/cm)1 次;也可在花期適量增施鉀肥。
2.2.2 水分管理
盆栽丹麥風鈴草不耐乾旱,全生育期均需充足的水分,但根部忌積水[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在營養生長期間,其株型小,蒸發量少,可每 3~4 d 補 1 次水;在生殖生長期,其株型大,水分蒸發快,一般每2~3 d補 1次水。
2.3 花期調控技術
2.3.1 光照控制
光照是影響植物成花的主要環境因子,不僅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還觸發光形態建成;光通過光強、光質、光周期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其中光周期包括晝夜周期和季節周期 。盆栽丹麥風鈴草為長日照植物,其開花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光照時間,受光周期影響顯著。但盆栽丹麥風鈴草在營養生長期為短日照,需進行短日照處理4周,即每天光照時間為9 h,光照強度一般為4 000~10 000Lux(最佳為10 000 Lux),每天遮光時間為15 h;盆栽丹麥風鈴草在生殖生長期為長日照,需進行長日照處理7~8周,直至開花,即每天光照時間為16~18 h,人工補光的光強不得低於 40 Lux。值得注意的是,盆栽丹麥風鈴草的短日照處理時間可根據特定花期的需求來延長。
2.3.2 溫度控制
在盆栽丹麥風鈴草的生長過程中,溫度是影響其生長發育的另一重要因子,其植株體內的同化、吸收、呼吸等生理活動都要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才能正常進行。一般來說,盆栽丹麥風鈴草以在18~22 ℃的氣溫條件下生長發育最為適宜,當溫度低於12 ℃或超過 30 ℃時,其生長期會延長,當溫度超過 35℃時,會停止生長甚至死亡 。因此,可利用人工調控環境溫度來調控花期,創造出利於其生長的適宜溫度(18~22 ℃),基本上就可實現其在元旦、春節、五一等不同時期開花。
2.3.3 生長調節劑
為得到高品質的盆栽丹麥風鈴草,可使用生長調節劑對其生長進行特殊處理,一般可噴施0.4%多效唑 2~3次來促進其植株矮化,以抑制植株生長,使株型緊湊,增大徑粗;可噴施0.1%乙烯利1次來確保其花苞向上。
2.4 病蟲害防治
盆栽丹麥風鈴草全生育期發生的蟲害主要有蕈蚊、青蟲、薊馬等,可採用抗蚜威、阿維菌素等進行防治。病害也是影響盆栽丹麥風鈴草生長的主要因素之一,灰黴病即是影響盆栽丹麥風鈴草生長的主要病害,若其栽培前期過溼、過陰或苗太弱,則易發生灰黴病,可採用速克靈等殺菌劑進行防治,每周防治1次。值得注意的是,在盆栽丹麥風鈴草長日照生長階段,特別是在1月—3月份,也易發生灰黴病,需注意種植區域內的通風換氣,以降低溼度,並及時清理病株,以防治病害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