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西方歷史學者認為,曾經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是被沙俄帝國打殘的。
誠然,17-19世紀俄土之間斷斷續續爆發了十二次戰爭,時間長達241年。俄羅斯越打越強,從一個內陸國家變成了海洋大國,合併了黑海北部沿岸地區,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奧斯曼帝國不斷被蠶食,連續的失敗加劇了國內民族矛盾,被壓迫的民族意識開始崛起,紛紛起義,最終導致國家四分五裂,從世界霸主淪落為三流國家。
物極必反,在連續八次失利後,土耳其終於在第九次俄土戰爭中揚眉吐氣,迫使俄國割讓領土,這在俄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東方問題——待宰的奧斯曼
1683年5月,奧斯曼帝國進攻維也納,被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軍事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
土耳其被迫籤下了《卡洛維茨條約》,一直處在擴張之中的土耳其首次割讓領土。 自此,土耳其再無力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開始走向沒落。
隨著土耳其的衰敗,歐洲列強視其為西亞病夫,開始對其垂涎欲滴。西方列強甚至開了個圓桌會議,商談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及其屬地,並起了個專屬名詞——「東方問題」。
奧斯曼帝國不僅要面對鄰國俄羅斯、奧地利的挑釁,還要應對來自遙遠的英、法的威脅,已經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克裡米亞戰爭爆發
第九次俄土戰爭,又稱為克裡米亞戰爭。如果追溯戰爭起源,這竟然是法國惹出的禍端。
1850年,法王路易·波拿巴以武力要挾,強迫土耳其承認法國對耶穌墳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穌出生地伯利恆的教堂擁有保護權,土耳其蘇丹最終被迫屈服。
這引起俄國的強烈不滿,沙皇重申1774年的俄土《庫楚克—開納吉條約》,條約中規定東正教教會有高於天主教會的豁免和特權,同時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有特別保護權。
蘇丹在聖地保護權上再次向俄國做出讓步,實屬無奈之舉。
俄國佔得了便宜,竟然還變本加厲要求土耳其從門的內哥羅撤軍。這不啻於將巴爾幹拱手讓與沙皇,蘇丹斷然拒絕了這無理要求。
俄羅斯遂與土耳其斷交,並佔領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同時向土耳其開戰,克裡米亞戰爭爆發。
英、法、土同盟,重挫俄國
就在俄土交戰之際,英法兩國相繼對俄宣戰,參加了土耳其方面對俄作戰。
法俄矛盾由來已久,歐洲大陸霸主之爭其實就是俄法兩國之間的較量。英國擔心沙皇一旦控制土耳其海峽,那麼英國在地中海的勢力將受到嚴重威脅。英法兩國一拍即合,與土耳其結成同盟,不惜訴諸武力也要遏制俄國的擴張。
戰場力量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兩大軍事強國加上死而不僵的土耳其,軍事實力已經超越俄國。
雙方的主戰場選在了克裡米亞半島,由6萬英法陸軍在海軍的配合下強攻俄海軍基地塞瓦斯託波爾要塞。
更多的英法聯軍不斷前往君士坦丁堡集結,會同土耳其軍隊,決心在6周內拿下要塞。
奧地利也趁機落井下石,在匈牙利邊境陳兵8萬,要求俄國從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撤軍。
這讓沙皇感到了背叛和不安,他發現俄國正在與整個歐洲為敵,開始對戰爭的勝利失去信心,但不得不硬著頭皮打下去。
沙皇決定孤注一擲,命緬希科夫率領12萬俄軍增援塞瓦斯託波爾要塞。
俄軍選擇大雨之夜,採用傳統的密集陣型發動衝鋒,戰鬥開始佔據了一定的上風。但隨著英法援軍的及時趕到,並且佔據有利地形,裝備了射速更快的膛線步槍。俄軍的衝鋒逐漸演變成一場屠殺,成片的俄軍倒在了血泊之中,增援失敗了。
失去後顧之憂的英法土聯軍集中兵力開始猛攻要塞,聯軍在圍攻了11個月後終於進入已經成為廢墟的塞瓦斯託波爾。
整個戰爭,俄軍損失52.2萬餘人,土軍損失近9.6萬人,法軍損失9.5萬人、英軍損失10.2萬人。俄國為這場戰爭大約耗資約8億盧布,已經無力再戰。
1854年,交戰雙方在奧地利的調停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沙皇面對完全佔據上風的英法土奧,被迫籤下了《巴黎和約》,甚至將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土耳其,並歸還了卡爾斯。
小結
克裡米亞戰爭實際是列強爭奪歐洲霸主地位的戰爭。如果沒有英法聯軍的介入,土耳其毫無勝算,將再次被俄國蠶食。可惜,土耳其仍沒有從戰爭中吸取教訓,在21年後的第十次俄土戰爭中再次戰敗,丟掉了更多的領土,成了歐洲的笑料。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