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橋有話說:從北平天橋雜技說起,那些漸行漸遠的記憶

2021-01-08 綠居莊主在北平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

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易順鼎在《天橋曲》寫下了如此真實又膾炙人口的詩句。在北京,說到天橋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雜技;在北京,說起雜技自然就想到了天橋。您可知道天橋的起源,都有哪些雜技麼?

天橋

今天的天橋實際是一個區域,以天橋街道辦所屬的管轄區域。因此說起天橋,那既是橋本身,又是指天橋街道區域。最近看完了歐豪、譚松韻主演的《民初奇人傳》,又開始在看何冰、王鷗、劉蓓主演的《芝麻胡同》。兩部電視劇的背景都是民國時期的北平,而最代表北平民間繁榮的所在便是天橋了。#頭條追劇指南#

芝麻胡同主演劇照:劉蓓、何冰、王鷗等

橋在河上,風光綺麗,柳條迴蕩,茶酒館條幅,伴著吆喝聲而隨風飄揚,這便是天橋怡人的所在,加之周邊恢弘方正的大府大院,幽長不絕的胡同小巷,走街串巷的吆喝,穿梭往來的洋車,各懷絕技的民間高手,等等,無一不展示著富有生命力的天橋、乃至北平民間氣息。

北京在元朝時被稱為元大都,據記載天橋始建於此時,橋南北方向,橫跨龍鬚溝,橋身很高,漢白玉欄杆,狀如倒扣的「鑼鍋」。到明朝中期天橋逐漸成為四九城外城的中心,更是皇帝去天壇祭天、先農壇祭先農重大祭祀日的必經之路,此時正式被稱為「天橋」,意為天子之路。到清朝光緒年間,天橋高橋身被拆掉,變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後因多次拓路,天橋也多次拆、建,至民國時期,原來的天橋已不復存在,但已演變為了一個地名而留存下來。

北平天橋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

天橋始建於元朝,興盛於明清及民國,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述: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民俗,一斑可見。天橋已然成為四九城平民百姓最有代表性的所在,更成為老百姓吃喝玩樂的聚集地,當然,這裡最有北平民間特色的便是雜技了,舊也稱「雜耍」!

老北京的日常

表演雜技的江湖藝人一般在天橋有固定的地方,起初是在地上畫個白圈兒,作為演出的場子,舊稱「撂地」,也有稱「撂地攤兒」的,行話是「畫鍋」。鍋是用來做飯的,有了場子就有了飯碗可以吃了。天橋的雜技表演不但項目繁多,而且技藝高超,偶有落難的江湖高手在此表演。下面將天橋雜技上的項目略說幾項,供大家觀瞻。

拉弓:用的弓是硬弓,顯示的是臂力和氣力。高手在表演這個節目前,會讓觀眾中壯實的漢子前來試弓,漢子被憋紅了臉,弓也紋絲不動,最多拉個月牙兒。這時高手輕鬆拉開,或者腳踩一隻,肩背扛一隻,雙手握住兩弓弦,兩隻弓都能拉滿。據傳張玉山的兒子張寶忠能同時拉開四張弓。

拉弓

舉刀:舉刀有單手舉刀,雙手舞刀之分,一把刀足有一二百斤重,所用大刀跟關公的青龍偃月刀仿佛,顯示的也是臂力。其天橋舉刀的高手以張寶忠為先。

舉刀

硬氣功:硬氣功一種是「油錘灌頂」,一人頭頂一摞磚,另一人用油錘砸磚,磚碎人無恙;一種是「胸口碎大石」,也稱「睡釘板」,就是一人躺在釘板上,胸口放上石磨扇,另一人用大錘砸石,石碎人無恙;還有一種「喉頂紅纓槍」,兩人用雙頭紅纓槍頂在對方的喉嚨上,兩人向對方靠近,將紅纓槍壓彎;還有「崩鐵鏈」、「捋鐵條」、「咬鐵條」、「馬車過人」等等,都顯示的是氣功。

硬氣功之一胸口碎大石

耍中幡:耍中幡也稱「擎天一柱」、「秦王倒立碑」、「羅漢撞鐘」等,其中幡由竹竿製成,高數丈。竿頂有紅羅傘,傘下有標旗。藝人將中幡拋來拋去,或用手接,或用肘接,或用後脖接,或用腦門接,最難的還是用牙齒接,當然需要保持中幡直立。這顯示的是藝人反應和平衡能力。

耍中幡

爬竿:就是藝人在竿頂做各種動作,比如「倒立」、「站竿」、「扯順風旗」等。這顯示的是藝人靈活性。

爬竿

抖空竹:抖空竹現在也比較常見,但天橋的抖空竹招數層出不窮,姿勢更堪稱優美。這顯示的是藝人的反應能力和創新精神。

抖空竹

拉洋片兒:拉洋片起源於清代的天橋,也叫「拉大畫兒」,也叫「西洋景」,到新中國七八十年代還存在,現在倒是逐漸消失了。藝人使用四周裝有鏡孔的木箱,或圓筒,裡面貼有故事圖片,藝人在箱外操作,觀眾通過鏡孔而看到顏色亮麗的變化,更有甚者,藝人配以說、唱、打擊樂器,而進行講解故事情節。

拉洋片兒

還有一些雜技,比如舞叉、滑稽戲、「毛猴」、車技、摔跤、吞劍、槓子功夫等等也頗引得觀眾一陣陣喝彩。觀眾便喝彩,便給些碎銀子,多少隨意,當然如果身無分文,也可以觀看,全憑個人。

摔跤

清末民初的天橋雜技、戲曲等項目繁多,但以常見項目為基礎逐漸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人物,人稱「天橋八怪」。不同時期的天橋八怪的具體含義也有所不同,近代史上共有三代天橋八怪。其中關於雜技的便有,第一代天橋八怪中,田瘸子的槓子上功夫,堪稱一絕,有「沾棍飛」、「攥杆睡」、「鷂子翻身」、「旱鴨浮水」等槓子上的功夫;常傻子的砸石頭真功夫,卯足了氣力手劈鵝卵石。第二代天橋八怪中,老雲裡飛的空中翻,也稱雲裡翻;傻王的壓石、開石、斷石等硬氣功功夫;趙瘸子的槓上功夫,比如「單手大頂」、「燕子翻身」、「哪吒腦海」等;志真和尚的硬氣功。第三代天橋八怪中,雲裡飛的跟頭翻;大金牙的拉洋片兒;沈三的摔跤、氣功、踢磚等。另外張寶忠的舉刀和拉弓,德子的抖空竹,譚俊川的舞叉,於正明的爬竿,寶三的耍中幡、摔跤,等等,幾十位有名又有真功夫的藝人其傳奇流傳至今。《民初奇人傳》裡的外八行中就是民間八種行當的派別,而其中「黑紗」、「千手」等類似於天橋雜技的功夫、偷竊等真功夫實手藝。

天橋八大怪畫冊

在建國後,因北京城建規劃,四九城有了較大的變化,而天橋也因此而消失。好在天橋的雜技、曲藝等作為傳統文化項目源遠流長下來。現在的天橋雜技劇場、天橋藝術中心、天橋劇場、北京雜技團等一批天橋傳統文化項目載體單位發展的如火如荼。以天橋雜技劇場為例,其原名為「萬盛軒」,最喜歡、也最能代表北平街頭巷尾老百姓的老舍先生曾親筆題字「萬勝劇場」,之後郭沫若先生也蒞臨劇場揮毫潑墨,進入21世紀後更名為「天橋雜技劇場」。百餘年來,這些天橋文化公司秉承天橋傳統雜技的精髓,不斷推陳出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並已躋身於世界雜技藝術的領先水平,先後出訪歐美、亞非等全世界幾十個國家,受到當地熱烈歡迎和高度讚譽,並也收穫了大量國內國外的榮譽表彰。

今天的的北京天橋

2017年北京市西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老北京《天橋雜耍》」落戶北京雜技團。而早在2006年北京天橋中幡就已經申報了第一批市級非遺,2008年北京天橋摔跤申報第二批市級非遺,之後天橋拉弓、抖空竹等陸續申報非遺。#文旅部扶持創新雜技作品#

耍中幡申請非遺

文化公司和文化申報同時進行、發展使得傳統民間藝術而再顯輝煌,也使得天橋再次活躍於全國、全世界。現代的北京天橋,高層建築林立,住宅商貿集聚,楊柳成蔭,乾淨整潔,更有著一大堆知名的文化公司,北京德雲社的大本營也位於此,而附近的陶然亭、天壇、先農壇等景點更突顯了北京天橋的人文、地理傳承。

天橋雜技劇場與德雲社

天橋因平民百姓間的吃喝玩樂而聚集為市場,因市場的興起而繁榮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天橋文化,沉澱為代表北京百姓的民間文化,其根植於老百姓中,隨時代的變遷而歷經滄桑,但如中華民族一般堅韌不屈而能持久不衰。

相關焦點

  • 從天橋雜技劇場向北,德雲社、中華天橋電影院,還有這些兒時記憶
    2004年更名為天橋雜技劇場,北京雜技團1957年誕生於此。萬勝劇場的東臨家現在是德雲社的地盤兒。在萬勝劇場東側,始建於1933年,初演評劇。1977年天樂戲院翻建為天橋禮堂,2004年在此開設天橋樂茶園。就天橋這塊兒就有兩家電影院,中華電影院和天橋電影院。中華電影院就在街面上,現在已復建,和天橋演藝中心的風格一致。
  • 金業勤:從老天橋賣藝到雜技大師
    解放前,他曾在北京天橋「打把式」賣藝,是目前健在的天橋「掌穴的」(挑攤主持和表演)藝人;解放後,他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雜技團建團元勳之一。從老天橋一路走來,金業勤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雜技藝術發展的曲折歷程  文|《小康》記者 劉源隆  9月29日,中國雜技團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紀念建團65周年演出。
  • 天橋八大怪都是哪些奇人異士?天橋相聲家、雜技奇人的結局如何?
    說到北京天橋,可以說是舊中國民間藝人的「心中聖地」,號稱「酒旗戲鼓天橋市,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十樣雜耍百樣吃食」。老人們說起當年的盛況,形容為五花八門,絕活雲集,人山人海、目不暇接。據說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最大的願望是去天橋溜達一圈。
  • 酒旗、戲鼓、曲藝雜耍 天橋舊市與新市「齊現」京城
    中新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杜燕)「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端午節期間,天橋藝術中心持續三天再現天橋盛景,演出、講座、工作坊、展覽、市集等七大板塊,一站領略天橋的往日今夕。2019天橋品牌塑造與藝術惠民系列活動之端午節慶活動6月7日在天橋藝術中心舉辦。
  • 全國首個「吃螃蟹」的國企 天橋百貨破冰股份制改革
    鳳凰衛視6月9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86年鄧小平在北京會見紐約證交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的時候,送給他一張上海小飛樂的股票。實際上有關部門本來打算贈送的是由國內首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橋百貨發行的股票,不料拿來一看,股票上不但有「信託」的字樣,更註明了收益,五年還本,除分紅外保證每年5.4%的利息。
  • 昭烏達路的過街天橋
    昭烏達路的過街天橋萬壑松風萬壑松風——本名孫國輝 退休前曾供職市政協文史資料部門,熱心學習赤峰近現代史料和攝影,曾出版《赤峰攝影史》及舉辦肖像攝影藝術個展,文學作品曾被國家及外省報刋選用。昭烏達路的過街天橋打小我就好觀察十字路口,每到一個城市的道路交匯處,尤其是熱鬧繁忙的,都佇立瞅上一陣子,成了毛病。其源蓋出於小時候,先慈喜歡晚上躺下後讀一會兒書。枕邊書很吸引我,便抓空兒偷讀。
  • 原來,有一天,我們也會這樣漸行漸遠
    誰會相信有一天,相愛如我們也會漸行漸遠,原來,殊途也未必能同歸。曾經你和我說過要一起去看世界,要帶我去浪漫的巴黎。曾經你說過會愛我一輩子,一輩子不夠還要再愛下輩子。曾經你說過冬天下雪了你一定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我面前,你說過世間有萬千種顏色,唯獨那抹雪白是你獨愛的顏色。那些曾經的誓言字字還記得,我還記得你說這些時候穿的什麼衣服,說話時你臉上的笑容我都記得,可我卻想不起為什麼走著走著這些說過的誓言盡也都不算數了,是我們變了,還是時間讓說過的話被彼此遺忘了。蝴蝶再美,終究飛不過滄海。誓言再真,終究抵不過流年。
  • 「野路」變石階 西安南三環海德堡天橋國慶亮相
    小朋友在信裡說,「放學回家的128路公交站牌就在天橋下,可是卻沒有直接上下天橋的臺階,我和同學們放學回家都得要繞好遠一段路,爺爺奶奶每次買菜回家都得拎著那麼重的菜,繞很遠路才能上天橋回家……」收到信後,曲江新區管委會立即行動,將「野路」變成石階,橋面新鋪裝,增設豎欄杆,綠化新景觀。
  • 光緒年間老北京天橋雜耍,口吞寶劍,圖3表演真揪心
    天橋位於宣武區東部的正陽門外,東接北京天壇公園。清光緒年間由於社會動蕩,很多江湖藝人靠出賣自身雜耍本事為生,很多江戶藝人在天橋圈地擺攤,意思就是在地上畫一個圈,作為表演舞臺,這也就有了吃飯的飯碗。口吞大寶劍,在老北京天橋絕對是一絕。
  • 有電梯!高顏值!三灶鎮金島路人行天橋元旦啟用
    有電梯!高顏值!該人行天橋施工時長9個月,天橋主體工程(含裝飾、裝修)現已全部完工。人行天橋內景造型 天橋的設計呈現為時空捲軸概念造型,突破對人行天橋的刻板印象,配合金島路文化藝術中心的外形設計,整體看起來美觀大方
  • 昔日天橋盛景地壇重現 Q版蛇年吉祥物受熱捧(圖)
    昔日天橋盛景地壇重現 Q版蛇年吉祥物受熱捧(圖)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的名句說的是老天橋昔日的繁華盛景。今年的地壇廟會上,人們將能再次欣賞到這些詼諧、驚險的絕活兒。北京寶三藝術團的藝術家將在地壇廟會撂地獻藝:北京雜技世家的蹬技、車技、柔術巧耍花壇,有驚無險;古彩戲法也將讓遊客領教本土魔術的神奇;而耍中幡、口內吃針、抖空竹、金槍刺喉及各類輕、硬氣功等絕活也將一一登場亮相。
  • 吳伯簫的「北平舊夢」
    吳伯簫散文,早期也罷,後期也罷,其實真有一個貫通著的情感性主題,也就是對故地故人的懷念。幾乎每邁出人生的新步履,都伴著頻頻的回首。在北平回憶曲阜、萊蕪,在青島回憶萊蕪、北平,在延安回憶青島,到六十年代在北京,則又回憶起延安來。作者 子張
  • 北京往事:話說「北平的731」
    之後,日軍佔領北平,迅速進駐了國民黨在天壇神樂署設立的中央防疫處,建立起第二個細菌生產基地——「華北派遣軍防疫給水部」,即甲1855部隊。這是日軍繼731部隊之後,在北平披著「衛生防疫給水」外衣,實際擔負日軍防疫給水和發動細菌戰雙重任務的秘密特種部隊。這支部隊隸屬於日本陸軍參謀部第九技術研究所即登戶研究所和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部隊長開始是黑江,繼而為菊池。
  • 探訪高碑店華聲天橋觀賞魚市場最強攻略
    北京高碑店可以說是目前北京最大的魚市,以前十裡河的魚都搬過去了,每周四夜市,就有有擺攤的,但是沒有以前十裡河的魚市熱鬧,級別還是差一點,10年前十裡河比這陣勢大多了。不過北京的魚市還是比較專業的,冬天的時候大爺大媽裝備齊全,保溫桶,保溫箱,高壓鍋,各種裝備,冬天,溫差太大,進缸損失會比較大。不過冬天放心魚是凍不死的,有神器高壓鍋,最好準備個好點的保溫包。見識下高壓鍋黑科技吧,哈哈,小編實在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不過有人說高壓鍋加熱蒸汽是天津人的專利,但是高碑店魚市有好多天津口音的魚商哦。
  • 北京公交:917路等5條開往房山線路自12月26日起遷出天橋
    新京報快訊 據北京公交集團官微消息,根據北京中軸線申遺及中心城區疏解要求,為落實917路天橋總站外遷工作,自2020年12月26日首車起,原在天橋汽車站始發的917路等5條開往房山方向的公交線路調整遷出天橋地區。同時配合上述線路調整,新開、調整部分線路。
  • 開平市百匯人行天橋正式開通
    為解決人民群眾安全出行問題,開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並將百匯天橋項目列入我市2020年度重點建設項目和民生實事工程,由江門市開平公路事務中心負責組織建設。百匯天橋主體採用連續鋼箱梁結構,下部採用墩柱式橋臺,全長約44米,寬5米,橋下淨高6米;兩側梯道寬3.0米,分別採用不同坡度,以供行人或手推車使用;另外橋上還設置螺旋拱圈不鏽鋼遮陽棚,整體造型美觀大方。
  • 動物天橋:只要有一隻螞蟻從這裡路過,那就是應該的
    美國蒙大拿州西部,成立於1855年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內,還生活著3個美洲原住民部落和數百種哺乳動物,近兩千平方英裡的保護區被公路一分為二,內有四座這樣的天橋供野生動物穿行遷徙。荷蘭50號高速公路,每年通過這座天橋遷徙的野生動物達到了60萬次,天橋附近有限速50碼的標誌,以免車輛噪音驚擾野生動物!
  • 人不能走的天橋,紅蟹客戶專用天橋
    這個島嶼有一個現象,紅色生物附著在橋形結構上,但是人類無法使用此橋。這是因為它是澳大利亞聖誕島上的「僅限螃蟹立交橋」。據估計,聖誕島上生活著4000萬至5000萬隻聖誕島紅蟹。他們在林地裡挖洞,並在保持潮溼的同時生活。
  • 貴陽一小學生上學途中被車撞飛 市民:附近沒有人行天橋和斑馬線
    「當時我聽到嘭的一聲,回過頭看人已經躺在地上了,起碼被撞飛10米遠。」市民章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正在公交站前,被撞學生和他同一個村。「這個娃娃才10歲,在貴陽市第四實驗小學讀書,和外公外婆住在黔靈村馬鞍組,天天早上都要從上面走下來過馬路坐63路公交車去上學。」「為哪樣要橫穿馬路?
  • 他像孩子一樣飛快地跑下天橋,對著仍在天橋上寫生的女孩揮了揮手
    前面的十字路口上架著一座剛建好不久的天橋,環形的設計,既新穎又氣派,是人們交口稱讚的城市新亮點。可白冰總覺得這像一隻烏龜――一隻四肢長得過長的畸形烏龜。白冰笑了笑,慢吞吞地走上「烏龜」的背。天橋上的人很多,而且大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白冰看著小孩們快樂而純真的笑臉,心裡感到隱隱地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