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
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易順鼎在《天橋曲》寫下了如此真實又膾炙人口的詩句。在北京,說到天橋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雜技;在北京,說起雜技自然就想到了天橋。您可知道天橋的起源,都有哪些雜技麼?
天橋
今天的天橋實際是一個區域,以天橋街道辦所屬的管轄區域。因此說起天橋,那既是橋本身,又是指天橋街道區域。最近看完了歐豪、譚松韻主演的《民初奇人傳》,又開始在看何冰、王鷗、劉蓓主演的《芝麻胡同》。兩部電視劇的背景都是民國時期的北平,而最代表北平民間繁榮的所在便是天橋了。#頭條追劇指南#
芝麻胡同主演劇照:劉蓓、何冰、王鷗等
橋在河上,風光綺麗,柳條迴蕩,茶酒館條幅,伴著吆喝聲而隨風飄揚,這便是天橋怡人的所在,加之周邊恢弘方正的大府大院,幽長不絕的胡同小巷,走街串巷的吆喝,穿梭往來的洋車,各懷絕技的民間高手,等等,無一不展示著富有生命力的天橋、乃至北平民間氣息。
北京在元朝時被稱為元大都,據記載天橋始建於此時,橋南北方向,橫跨龍鬚溝,橋身很高,漢白玉欄杆,狀如倒扣的「鑼鍋」。到明朝中期天橋逐漸成為四九城外城的中心,更是皇帝去天壇祭天、先農壇祭先農重大祭祀日的必經之路,此時正式被稱為「天橋」,意為天子之路。到清朝光緒年間,天橋高橋身被拆掉,變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後因多次拓路,天橋也多次拆、建,至民國時期,原來的天橋已不復存在,但已演變為了一個地名而留存下來。
北平天橋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
天橋始建於元朝,興盛於明清及民國,著名學者齊如山在《天橋一覽序》中所述:天橋者,因北平下級民眾會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會民俗,一斑可見。天橋已然成為四九城平民百姓最有代表性的所在,更成為老百姓吃喝玩樂的聚集地,當然,這裡最有北平民間特色的便是雜技了,舊也稱「雜耍」!
老北京的日常
表演雜技的江湖藝人一般在天橋有固定的地方,起初是在地上畫個白圈兒,作為演出的場子,舊稱「撂地」,也有稱「撂地攤兒」的,行話是「畫鍋」。鍋是用來做飯的,有了場子就有了飯碗可以吃了。天橋的雜技表演不但項目繁多,而且技藝高超,偶有落難的江湖高手在此表演。下面將天橋雜技上的項目略說幾項,供大家觀瞻。
拉弓:用的弓是硬弓,顯示的是臂力和氣力。高手在表演這個節目前,會讓觀眾中壯實的漢子前來試弓,漢子被憋紅了臉,弓也紋絲不動,最多拉個月牙兒。這時高手輕鬆拉開,或者腳踩一隻,肩背扛一隻,雙手握住兩弓弦,兩隻弓都能拉滿。據傳張玉山的兒子張寶忠能同時拉開四張弓。
拉弓
舉刀:舉刀有單手舉刀,雙手舞刀之分,一把刀足有一二百斤重,所用大刀跟關公的青龍偃月刀仿佛,顯示的也是臂力。其天橋舉刀的高手以張寶忠為先。
舉刀
硬氣功:硬氣功一種是「油錘灌頂」,一人頭頂一摞磚,另一人用油錘砸磚,磚碎人無恙;一種是「胸口碎大石」,也稱「睡釘板」,就是一人躺在釘板上,胸口放上石磨扇,另一人用大錘砸石,石碎人無恙;還有一種「喉頂紅纓槍」,兩人用雙頭紅纓槍頂在對方的喉嚨上,兩人向對方靠近,將紅纓槍壓彎;還有「崩鐵鏈」、「捋鐵條」、「咬鐵條」、「馬車過人」等等,都顯示的是氣功。
硬氣功之一胸口碎大石
耍中幡:耍中幡也稱「擎天一柱」、「秦王倒立碑」、「羅漢撞鐘」等,其中幡由竹竿製成,高數丈。竿頂有紅羅傘,傘下有標旗。藝人將中幡拋來拋去,或用手接,或用肘接,或用後脖接,或用腦門接,最難的還是用牙齒接,當然需要保持中幡直立。這顯示的是藝人反應和平衡能力。
耍中幡
爬竿:就是藝人在竿頂做各種動作,比如「倒立」、「站竿」、「扯順風旗」等。這顯示的是藝人靈活性。
爬竿
抖空竹:抖空竹現在也比較常見,但天橋的抖空竹招數層出不窮,姿勢更堪稱優美。這顯示的是藝人的反應能力和創新精神。
抖空竹
拉洋片兒:拉洋片起源於清代的天橋,也叫「拉大畫兒」,也叫「西洋景」,到新中國七八十年代還存在,現在倒是逐漸消失了。藝人使用四周裝有鏡孔的木箱,或圓筒,裡面貼有故事圖片,藝人在箱外操作,觀眾通過鏡孔而看到顏色亮麗的變化,更有甚者,藝人配以說、唱、打擊樂器,而進行講解故事情節。
拉洋片兒
還有一些雜技,比如舞叉、滑稽戲、「毛猴」、車技、摔跤、吞劍、槓子功夫等等也頗引得觀眾一陣陣喝彩。觀眾便喝彩,便給些碎銀子,多少隨意,當然如果身無分文,也可以觀看,全憑個人。
摔跤
清末民初的天橋雜技、戲曲等項目繁多,但以常見項目為基礎逐漸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人物,人稱「天橋八怪」。不同時期的天橋八怪的具體含義也有所不同,近代史上共有三代天橋八怪。其中關於雜技的便有,第一代天橋八怪中,田瘸子的槓子上功夫,堪稱一絕,有「沾棍飛」、「攥杆睡」、「鷂子翻身」、「旱鴨浮水」等槓子上的功夫;常傻子的砸石頭真功夫,卯足了氣力手劈鵝卵石。第二代天橋八怪中,老雲裡飛的空中翻,也稱雲裡翻;傻王的壓石、開石、斷石等硬氣功功夫;趙瘸子的槓上功夫,比如「單手大頂」、「燕子翻身」、「哪吒腦海」等;志真和尚的硬氣功。第三代天橋八怪中,雲裡飛的跟頭翻;大金牙的拉洋片兒;沈三的摔跤、氣功、踢磚等。另外張寶忠的舉刀和拉弓,德子的抖空竹,譚俊川的舞叉,於正明的爬竿,寶三的耍中幡、摔跤,等等,幾十位有名又有真功夫的藝人其傳奇流傳至今。《民初奇人傳》裡的外八行中就是民間八種行當的派別,而其中「黑紗」、「千手」等類似於天橋雜技的功夫、偷竊等真功夫實手藝。
天橋八大怪畫冊
在建國後,因北京城建規劃,四九城有了較大的變化,而天橋也因此而消失。好在天橋的雜技、曲藝等作為傳統文化項目源遠流長下來。現在的天橋雜技劇場、天橋藝術中心、天橋劇場、北京雜技團等一批天橋傳統文化項目載體單位發展的如火如荼。以天橋雜技劇場為例,其原名為「萬盛軒」,最喜歡、也最能代表北平街頭巷尾老百姓的老舍先生曾親筆題字「萬勝劇場」,之後郭沫若先生也蒞臨劇場揮毫潑墨,進入21世紀後更名為「天橋雜技劇場」。百餘年來,這些天橋文化公司秉承天橋傳統雜技的精髓,不斷推陳出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並已躋身於世界雜技藝術的領先水平,先後出訪歐美、亞非等全世界幾十個國家,受到當地熱烈歡迎和高度讚譽,並也收穫了大量國內國外的榮譽表彰。
今天的的北京天橋
2017年北京市西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老北京《天橋雜耍》」落戶北京雜技團。而早在2006年北京天橋中幡就已經申報了第一批市級非遺,2008年北京天橋摔跤申報第二批市級非遺,之後天橋拉弓、抖空竹等陸續申報非遺。#文旅部扶持創新雜技作品#
耍中幡申請非遺
文化公司和文化申報同時進行、發展使得傳統民間藝術而再顯輝煌,也使得天橋再次活躍於全國、全世界。現代的北京天橋,高層建築林立,住宅商貿集聚,楊柳成蔭,乾淨整潔,更有著一大堆知名的文化公司,北京德雲社的大本營也位於此,而附近的陶然亭、天壇、先農壇等景點更突顯了北京天橋的人文、地理傳承。
天橋雜技劇場與德雲社
天橋因平民百姓間的吃喝玩樂而聚集為市場,因市場的興起而繁榮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天橋文化,沉澱為代表北京百姓的民間文化,其根植於老百姓中,隨時代的變遷而歷經滄桑,但如中華民族一般堅韌不屈而能持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