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老北京天橋雜耍,口吞寶劍,圖3表演真揪心

2021-01-08 蘿蔔侃歷史

天橋位於宣武區東部的正陽門外,東接北京天壇公園。清光緒年間由於社會動蕩,很多江湖藝人靠出賣自身雜耍本事為生,很多江戶藝人在天橋圈地擺攤,意思就是在地上畫一個圈,作為表演舞臺,這也就有了吃飯的飯碗。

口吞大寶劍,在老北京天橋絕對是一絕。天橋正如其名肯定有橋,這座橋正是供皇帝到天壇祭天時用的,功與名此地為天橋,來自全國各地的雜耍藝人在這裡爭相表演,成為當時北京城最熱鬧的地方。

老北京人應該都知道北京城裡有一個江湖藝人賣藝的地方,現在已經早就沒有了,這就是北京有名的「天橋。」1900年開始這裡就成了眾多雜耍藝人混跡江湖的好地方,老北京人逛天橋看雜耍也成了每天必做的事。圖中一個成年人正站在一個小男孩身上,向圍觀者展示小男孩的力量。

拉洋片也叫西洋鏡,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今天幻燈片的原理播放畫片。往往表演者在木箱裡放入畫片,用燈具照明,外加配樂和演說。觀看者通過木箱子上的孔洞觀看畫片。

天橋附近不僅有藝人表演,還有著名的天橋市場,圖為一位商販正挑著兩筐大鵝趕往天橋市場。

老北京街邊上的理髮攤,那時沒有理髮店,人們搭理頭髮都是在這種街邊的理髮攤,攤主裝備十分簡單一個火爐一盆水,一把剃頭刀就可以開張了。

街邊帶人寫文書的老秀才,舊中國帶人寫字也是一種職業,那個年代不是所有人都會寫字。

一位老者正在與幾個出家和尚下棋面對鏡頭他們看起來不知所措。

相關焦點

  • 民國老北京天橋的雜耍賣藝:大力丸純粹是騙子,口吞寶劍非常危險
    老北京天橋,是一個非常熱鬧繁華的地方。此地之所以叫做天橋,是因為明清時期,這裡有一座皇帝祭天是御用的橋,有「天子之橋」的意思,後來經過1906年、1929年、1934年三次改造,原橋址徹底消失,只留下了一個「天橋」的地名。這裡從清末開始就稱為江湖人士聚集的地方,各種耍把式賣藝、小吃、地攤非常多,因此匯聚的路人也特別多。圖中為民國時期表演頂碗雜技的孩子,練就一身本事,從小一定要吃常人難以想像的苦。
  • 酒旗、戲鼓、曲藝雜耍 天橋舊市與新市「齊現」京城
    中新網北京6月7日電 (記者 杜燕)「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端午節期間,天橋藝術中心持續三天再現天橋盛景,演出、講座、工作坊、展覽、市集等七大板塊,一站領略天橋的往日今夕。2019天橋品牌塑造與藝術惠民系列活動之端午節慶活動6月7日在天橋藝術中心舉辦。
  • 北京的天橋有話說:從北平天橋雜技說起,那些漸行漸遠的記憶
    北京在元朝時被稱為元大都,據記載天橋始建於此時,橋南北方向,橫跨龍鬚溝,橋身很高,漢白玉欄杆,狀如倒扣的「鑼鍋」。到明朝中期天橋逐漸成為四九城外城的中心,更是皇帝去天壇祭天、先農壇祭先農重大祭祀日的必經之路,此時正式被稱為「天橋」,意為天子之路。到清朝光緒年間,天橋高橋身被拆掉,變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
  • 金業勤:從老天橋賣藝到雜技大師
    解放前,他曾在北京天橋「打把式」賣藝,是目前健在的天橋「掌穴的」(挑攤主持和表演)藝人;解放後,他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雜技團建團元勳之一。從老天橋一路走來,金業勤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雜技藝術發展的曲折歷程  文|《小康》記者 劉源隆  9月29日,中國雜技團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紀念建團65周年演出。
  • 天橋八大怪都是哪些奇人異士?天橋相聲家、雜技奇人的結局如何?
    說到北京天橋,可以說是舊中國民間藝人的「心中聖地」,號稱「酒旗戲鼓天橋市,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十樣雜耍百樣吃食」。老人們說起當年的盛況,形容為五花八門,絕活雲集,人山人海、目不暇接。據說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最大的願望是去天橋溜達一圈。
  • 從天橋雜技劇場向北,德雲社、中華天橋電影院,還有這些兒時記憶
    2004年更名為天橋雜技劇場,北京雜技團1957年誕生於此。萬勝劇場的東臨家現在是德雲社的地盤兒。在萬勝劇場東側,始建於1933年,初演評劇。1977年天樂戲院翻建為天橋禮堂,2004年在此開設天橋樂茶園。就天橋這塊兒就有兩家電影院,中華電影院和天橋電影院。中華電影院就在街面上,現在已復建,和天橋演藝中心的風格一致。
  • 真正老北京民俗代表,南中軸線的生活百態,從八大胡同到天橋雜耍
    南中軸主要建築,從北向南依次是中華門、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和永定門。(下圖請橫過手機看)1、中華正陽(中華門、正陽門)中華門是皇城第一門,也是明清兩朝的國門象徵,明朝時稱為大明門,清朝時稱為大清門,民國時稱為中華門。後來在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原址上加蓋了紀念堂。正陽門是內城的正門,緊鄰今天的前門地鐵站。
  • 雜耍的數學模型
    不知道有沒有人仔細看過視頻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其中一人雖然拋耍起了 4 個雜耍棒,但是他的動作好賴皮呀!用哪只手拋出的雜耍棒,就用哪只手接住,任何一個雜耍棒都沒有在兩手之間交替。這恐怕不能叫做雜耍吧!這是不是要算違規呀?還真不是。
  • 天棚魚缸石榴樹,老北京養金魚圖個吉慶有餘
    民國年間,在中山公園南門以西,南土山以北設金魚陳列處。那時,天橋東的龍鬚溝畔尚有廣闊水域的金魚池。我上小學時常來這裡涉水中去撈魚蟲,那時這兒的魚蟲都是大個的蒼蟲。 解放以後,政府有關部門對傳統金魚重視,經常把傳統金魚作為國禮贈給外國友人,以示友好。還在中山公園、北海公園、動物園等處設展讓遊人參觀。
  • 雜耍,耍天性
    ▶︎  與雜耍相遇 上初三時接觸到轉筆項目,那個時候練習起來很有天賦,很難的動作其他人練習起來很苦悶,但他很快就能練成,後來又陸續接觸到水晶球、拋球、惡魔棍,這一練就是10年。高中畢業後去臺灣讀大學,轉到了馬戲舞臺表演專業,這樣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專注於雜耍。
  • 清朝老照片:圖一是小皇帝叉腰站在故宮房頂,圖四的雜耍小孩肚子...
    這張老照片攝於紫禁城,圖中叉著腰站在房頂上的少年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這張照片也是拍攝於清朝晚期,只不過與上面那張不同的是,圖中的場景是民間,人物則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 雜耍者表演3球拋接! 矮袋鼠超投入「短手隔空抓抓」也想學
    記者呂欣潞/綜合報導一名專業雜耍表演者路克(Luke Forrester),這天來到澳洲西部的羅特尼斯島(Rottnest lsland),在島上時它突發奇想拿著松果和石頭,對著棲息在當地的短尾矮袋鼠(quokka)表演起拋接3球的雜耍,而可愛的矮袋鼠竟然也看得非常入迷,專注的模樣相當捧場!
  • 取暖季到了,回憶老北京搖煤球、捅爐子的日子,有張圖看了想哭
    西山煤可以說是老北京人的恩物,保證能夠舒舒服服地過上一個溫暖的冬天。說到此處,就要談一談北京過去特有的運煤工具——駱駝。城牆邊緩緩行進的駱駝隊已成為老北京的一個經典畫面,這就是用駱駝運煤的場景。駱駝不僅是「沙漠之舟」,也善於走山路,而且身材高大、極能負重,適於運送煤石等笨重之物,所謂「城中千煙復萬煙,仗爾西山運煤石。」
  • 廊坊第五大街廟會:小吃雜耍應有盡有熱鬧非凡
    廊坊第五大街廟會:小吃雜耍應有盡有熱鬧非凡 長城網 郭金海 攝     長城網廊坊電(劉振山 郭金海)自正月初一起,廊坊第五大街的廟會就正式開始了,趕會的人們絡繹不絕,賣小吃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各種雜耍、玩物、玩具琳琅滿目,那真是一個熱鬧。    吹糖人的袁師傅來自安徽,各種小動物吹得惟妙惟肖,特別是牛、小老鼠、蛇使一些孩子們久久不願離開她的攤點。    張師傅用名字作畫更是讓人們圍得水洩不通。
  • 老北京的「羊地名」:曾有多條「羊肉胡同」(圖)
    今天,本版專門與讀者一起探尋一下老北京的「羊地名」——據考,歷史上北京與「羊」有關的地名很多,僅收入各區縣地名志中的就有80多個。比如,軍博西邊的羊坊店遼代時已是「羊市」,曾叫「羊房店」、「羊望店」;前門大街的耀武胡同、菜市口南邊的南大吉巷等,過去都曾叫羊肉胡同。
  • 北洋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
    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是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錢幣,俗稱「龍洋」,因錢幣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光緒元寶」是中國近代機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其中,北洋造「光緒元寶」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存世量更是極為稀少,物稀則貴,是錢幣收藏世界裡,知名度極大的一種,被譽為錢幣精品。
  • 溫順的大象為什麼在光緒十年忽然暴起傷人?有人感嘆:清朝要完了
    直到同治光緒年間,京城還有大象表演呢。但是也就是在光緒年間,一向溫順的大象突然發了瘋,踩死了不少人,當時就有人說:「大象發瘋,大清要完!」清朝人富察敦崇寫的《燕京歲時記洗象篇》就記載了大象傷人事件及大象的悲慘結局。富察敦崇,一聽這名字,就知道他是一位八旗貴胄。
  • 《抖音》70年代的大熊貓街頭雜耍梗介紹
    《抖音》裡面最近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梗,這一個梗就是「70年代的大熊貓街頭雜耍」,上面的視頻真的就是大熊貓在街頭雜耍。對於這一個大家是不是非常的好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各位玩家小夥伴帶來了《抖音》70年代的大熊貓街頭雜耍梗介紹,有不清楚的玩家可以一起來看一看。
  • 小丑雜耍
    國慶期間,花木世界還有主題遊樂會、街頭藝術表演、3D手繪藝術秀、小丑滑稽雜耍等表演,還設置了尋寶、密室逃脫等互動遊戲。百萬級貴樹、天下奇石、千年古木、植物活化石等也將閃亮登場。重慶晚報記者 張水紅 賀懷湘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