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楊家胡同
戶力平
乙未羊年將至,有關羊的話題也開始熱了起來。今天,本版專門與讀者一起探尋一下老北京的「羊地名」——據考,歷史上北京與「羊」有關的地名很多,僅收入各區縣地名志中的就有80多個。比如,軍博西邊的羊坊店遼代時已是「羊市」,曾叫「羊房店」、「羊望店」;前門大街的耀武胡同、菜市口南邊的南大吉巷等,過去都曾叫羊肉胡同。然而,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新街口東邊的小羊圈胡同的得名卻與羊無關,而是緣於胡同出口狹小、胡同中間有個「葫蘆肚」,其形狀頗似羊圈……
因羊的交易市場而得名
羊市口和羊坊店曾是兩大「羊市」
羊市口位於崇文門外,是一條南北向街道,以花市大街為界分南羊市口街和北羊市口街。據《北京胡同志》記載:北羊市口街「北起東後河沿,南至東花市大街,長295米,寬4.5米。因附近在清中葉以前是以經銷西北地區牧養的成羊為主的集市,故名。清乾隆年間改稱北羊肉胡同,光緒時稱北羊肉口,宣統時稱北羊市口,民國後沿用,1965年定今名。」南羊市口街「北起東花市大街,南至珠營胡同,長250米,寬4.5米。此街形成於明代,屬崇北坊,因為是宰殺和銷售羊肉的集中點,故名羊肉胡同。清乾隆年間改稱南羊肉胡同,光緒時稱南羊肉口,宣統時稱南羊市口,民國後沿用。1965年將關帝廟、如意胡同併入,定名南羊市口街。」
羊坊店位於軍博西面,遠在遼代,遼南京城(今京城西南部)內已有羊的交易場所,後因城內擁擠,便將羊及牛、豬等家畜的交易遷至城外。遼滅亡之後,女真族佔據遼南京。金海陵王完顏亮於天德三年(1151年)下令遷都,同時擴建燕京城。由於城市規模相對擴大,居民不斷增加,對羊肉、羊皮、羊毛等商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故在城外西北方向專門開設了一個牛羊的交易場所,俗稱「羊市」。在此交易的人多是遠道而來的牛羊販子,以西北方向來的人居多。這些人白天交易,夜晚便住宿在附近的客棧裡,初稱羊房,後形成聚落稱羊房店。又因這裡地處金中都的北門會城門外,一抬頭就能看見那高高的城門,所以還俗稱「羊望店」。元朝定都北京後,在金中都的東北部新建都城,金中都被逐漸廢棄。明代羊坊店一帶形成南北兩個聚落,稱羊房北店和羊房南店。到了清代,統稱「羊坊店」,並沿用至今。
因出售羊肉而得名
耀武胡同南大吉巷洋溢胡同
都曾叫羊肉胡同
北京歷史上曾有多條稱「羊肉胡同」的街巷。自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後,羊肉成為元大都居民主要的食品,所以經營羊肉的店鋪較多,並延續到明清時期。可以說,稱「羊肉胡同」的街巷多與屠羊售肉有關。
在老北京的「羊肉胡同」中,位於西四南大街路西的羊肉胡同最為知名。這條胡同格局形成於元代,南邊是北京最早的胡同磚塔胡同,北邊是阜成門內大街,因胡同中曾有羊肉集市而在明代始稱羊肉胡同,西四十字路口迤西原來叫羊市大街,與羊肉胡同也有關聯。
前門大街也曾有一條羊肉胡同,據傳始於明代,1965年北京市整頓街巷名稱時,為避免重名,改稱耀武胡同。而菜市口南邊、米市胡同東的南大吉巷,也稱過羊肉胡同,其得名與街巷內有屠羊售肉的店鋪有關。1965年因該巷在大吉巷之南改稱南大吉巷。
東單十字路口路南東側,也就是現在新聞大廈和華夏銀行的舊址上,過去也有過一條羊肉胡同,明代屬明時坊,稱「揚州胡同」。清朝屬正藍旗,稱「羊肉胡同」,據傳因胡同東口有兩家羊肉鋪而得名,民國時改稱「洋溢胡同」。
奧林匹克公園北邊還有個叫羊坊的地方,明清時期,張家口外販運羊只的人到安定門外進行交易。其中一些人在安定門以北20多裡的地方暫居下來,將一些活羊屠宰後出售鮮羊肉,並將羊的下水(羊雜)加工後拿到安定門外市場上出售。這種加工羊肉製品的小作坊被稱為「羊房」、「羊店」,後被諧音為「羊坊」。時間長了便形成一個規模很大的活羊及羊肉製品的交易市場和聚落,仍稱「羊坊」或「大羊坊」,沿用至今。
因羊毛作坊而得名
養馬營和「馬」無關本叫羊毛營
歷史上京城曾稱「羊毛胡同」的街巷有多條,因早年間街巷中有加工羊毛作坊或出售羊毛製品的店鋪而得名。
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北京,時稱「大都」,大量蒙古人移居北京。蒙古人是一個遊牧民族,牛羊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其中對羊毛製品的需求最為廣泛。羊毛多用來加工毛氈、氈靴、氈襪、氈袋子、毛衣等,所以在大都城內出現了許多加工羊毛的作坊或出售羊毛製品的店鋪。到了明代,一些店鋪仍被延續下來,所在的街巷名字多與羊毛有關。
位於阜成門內錦什坊街西側有兩處羊毛胡同,是南北兩條東西走向的胡同,今稱南養馬營胡同和北養馬營胡同。從字面上看,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古代養馬之場所,其實不然,這裡因明代胡同內有羊毛加工作坊而稱羊毛胡同、羊毛營胡同。清代訛稱養馬營,並分為南北兩條東西走向的胡同,但這個地名與馬沒有關係。
位於北京站東側也有兩條羊毛胡同,即大羊毛胡同和小羊毛胡同。前者呈南北走向,北起小羊毛胡同,南至盔甲廠胡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闢北京站東街,把該胡同分為南北兩截。後者呈東西走向,東端曲折,北起東裱褙胡同,西至大羊毛胡同。據傳明末時南北走向的胡同裡有多家羊毛加工作坊,乾隆時稱「羊毛胡同」。民國時改稱「大羊毛胡同」,其東北側東西走向的小巷被稱為「小羊毛胡同」。
因養羊之地而得名
大、小羊坊明代為皇家牧羊場所
羊場村位於海澱區西部,《海澱區地名志》稱:該村「原是一片草地,因有一戶養羊人家得名。村址及四周屬平原地貌,地表及地下水較豐沛,以種植經營蔬菜為主。」大約在光緒年間,有昌平陽坊鎮貫市村的回民遷居於此,以養羊為業。他們先在此建了幾間土坯房為棲身之處,又用籬笆圈起了一處羊圈。最初飼養的是綿羊,後又飼養了上百隻奶羊,逐漸形成村落,故稱「羊場子」、「羊場」,民國初期稱「羊場村」。後來,草場的面積越來越小,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這裡的人家多以種植蔬菜為生了,但地名被延續下來。
大興區東北部有大羊坊和小羊坊。據《大興縣地名志》載:大羊坊「明代建村,時村民多以牧羊為業,故名羊坊,清修整南海子,闢羊坊角門於此,曾名大羊坊村。」另傳,此地明代為上林苑良牧署轄地,是專為皇家牧養牛羊之地。明代北京設置上林苑監,以掌苑囿、園池、牧畜、樹種之事。其良牧署管理牧養戶,分撥牧養牲口草場等地千餘頃,牧養牛、羊等。今天的大羊坊一帶以牧羊為主,稱羊房,後諧音為羊坊,形成大小兩個聚落後被稱為大羊坊和小羊坊。
此外,海澱鎮西部曾有個叫「羊圈」的地方,因此地昔日為儲存暢春園膳房用羊的地方而得名。暢春園位於海澱鎮西北側,建於康熙年間。在該園的西花園內,有一座專門餵養老虎的虎城。為了保持老虎的野性,有時還餵養活羊、活兔。為了便於給御膳房和虎城提供羊肉及活羊,便在暢春園附近的海澱鎮西側設置了一處羊圈,以此養羊。羊圈儲存的羊要分一等羊和二等羊,分圈後出現了南羊圈和北羊圈。據傳這兩個羊圈大小相等,設有棚舍、草房和宰殺房,當膳房需要羊肉或虎城需要活羊時,由太監隨時宰殺或將活羊捆綁後送去。清末羊圈附近逐漸形成街巷,仍以羊圈而稱,1932年始見羊圈胡同之名,後稱南羊圈胡同或羊圈。
因地形地貌而得名
小楊家胡同源自「葫蘆肚」形狀的小羊圈胡同
老北京還有些「羊地名」,其由來與羊並無關係,而是因地形而得名。
位於新街口東面的小羊圈胡同因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聞名遐邇,即使胡同早已改成小楊家胡同,仍有很多人要到老捨出生並度過童年時光的小胡同去「尋古」。小楊家胡同北側還有個大羊圈胡同,今稱大楊家胡同。清宣統元年(1909年)《詳細帝京輿圖》將這兩條胡同統稱為「羊圈」。民國時將「羊圈」諧音為「楊家」。所謂「羊圈」其實與養羊沒有絲毫關係,而是緣於這兩條胡同的格局較為特殊,它們不像一般的胡同直來直去,兩側的胡同口很狹窄,但在胡同內有兩個相互分離,頗似羊圈的空場,非常寬闊,像個「葫蘆肚」,所以被稱為「羊圈胡同」,這兩條胡同後被諧音改稱 「大楊家胡同」和「小楊家胡同」。
白羊溝位於昌平區西部,因山溝裡的石頭呈白色,每至盛夏,溝內水草茂密,白色的石頭半隱半現於草叢裡,微風吹過,隱隱約約好像羊群一樣,故名「白羊溝」,後來在其溝口建造了一座關隘,稱「白羊城」。
此外,羊頭崗位於房山區中部偏西,老縣城西北部。《房山區地名志》載:「羊頭崗本系山名,《水經注》中作羊頭阜,因山形酷似羊頭而得名。後山下形成村落,因山得名羊頭崗。」羊耳峪位於房山區中部,明代成村,因附近山谷形似羊耳,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