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羊地名」:曾有多條「羊肉胡同」(圖)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小楊家胡同

 

  戶力平

  乙未羊年將至,有關羊的話題也開始熱了起來。今天,本版專門與讀者一起探尋一下老北京的「羊地名」——據考,歷史上北京與「羊」有關的地名很多,僅收入各區縣地名志中的就有80多個。比如,軍博西邊的羊坊店遼代時已是「羊市」,曾叫「羊房店」、「羊望店」;前門大街的耀武胡同、菜市口南邊的南大吉巷等,過去都曾叫羊肉胡同。然而,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新街口東邊的小羊圈胡同的得名卻與羊無關,而是緣於胡同出口狹小、胡同中間有個「葫蘆肚」,其形狀頗似羊圈……

  因羊的交易市場而得名

  羊市口和羊坊店曾是兩大「羊市」

  羊市口位於崇文門外,是一條南北向街道,以花市大街為界分南羊市口街和北羊市口街。據《北京胡同志》記載:北羊市口街「北起東後河沿,南至東花市大街,長295米,寬4.5米。因附近在清中葉以前是以經銷西北地區牧養的成羊為主的集市,故名。清乾隆年間改稱北羊肉胡同,光緒時稱北羊肉口,宣統時稱北羊市口,民國後沿用,1965年定今名。」南羊市口街「北起東花市大街,南至珠營胡同,長250米,寬4.5米。此街形成於明代,屬崇北坊,因為是宰殺和銷售羊肉的集中點,故名羊肉胡同。清乾隆年間改稱南羊肉胡同,光緒時稱南羊肉口,宣統時稱南羊市口,民國後沿用。1965年將關帝廟、如意胡同併入,定名南羊市口街。」

  羊坊店位於軍博西面,遠在遼代,遼南京城(今京城西南部)內已有羊的交易場所,後因城內擁擠,便將羊及牛、豬等家畜的交易遷至城外。遼滅亡之後,女真族佔據遼南京。金海陵王完顏亮於天德三年(1151年)下令遷都,同時擴建燕京城。由於城市規模相對擴大,居民不斷增加,對羊肉、羊皮、羊毛等商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故在城外西北方向專門開設了一個牛羊的交易場所,俗稱「羊市」。在此交易的人多是遠道而來的牛羊販子,以西北方向來的人居多。這些人白天交易,夜晚便住宿在附近的客棧裡,初稱羊房,後形成聚落稱羊房店。又因這裡地處金中都的北門會城門外,一抬頭就能看見那高高的城門,所以還俗稱「羊望店」。元朝定都北京後,在金中都的東北部新建都城,金中都被逐漸廢棄。明代羊坊店一帶形成南北兩個聚落,稱羊房北店和羊房南店。到了清代,統稱「羊坊店」,並沿用至今。

  因出售羊肉而得名

  耀武胡同南大吉巷洋溢胡同

  都曾叫羊肉胡同

  北京歷史上曾有多條稱「羊肉胡同」的街巷。自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後,羊肉成為元大都居民主要的食品,所以經營羊肉的店鋪較多,並延續到明清時期。可以說,稱「羊肉胡同」的街巷多與屠羊售肉有關。

  在老北京的「羊肉胡同」中,位於西四南大街路西的羊肉胡同最為知名。這條胡同格局形成於元代,南邊是北京最早的胡同磚塔胡同,北邊是阜成門內大街,因胡同中曾有羊肉集市而在明代始稱羊肉胡同,西四十字路口迤西原來叫羊市大街,與羊肉胡同也有關聯。

  前門大街也曾有一條羊肉胡同,據傳始於明代,1965年北京市整頓街巷名稱時,為避免重名,改稱耀武胡同。而菜市口南邊、米市胡同東的南大吉巷,也稱過羊肉胡同,其得名與街巷內有屠羊售肉的店鋪有關。1965年因該巷在大吉巷之南改稱南大吉巷。

  東單十字路口路南東側,也就是現在新聞大廈和華夏銀行的舊址上,過去也有過一條羊肉胡同,明代屬明時坊,稱「揚州胡同」。清朝屬正藍旗,稱「羊肉胡同」,據傳因胡同東口有兩家羊肉鋪而得名,民國時改稱「洋溢胡同」。

  奧林匹克公園北邊還有個叫羊坊的地方,明清時期,張家口外販運羊只的人到安定門外進行交易。其中一些人在安定門以北20多裡的地方暫居下來,將一些活羊屠宰後出售鮮羊肉,並將羊的下水(羊雜)加工後拿到安定門外市場上出售。這種加工羊肉製品的小作坊被稱為「羊房」、「羊店」,後被諧音為「羊坊」。時間長了便形成一個規模很大的活羊及羊肉製品的交易市場和聚落,仍稱「羊坊」或「大羊坊」,沿用至今。

  因羊毛作坊而得名

  養馬營和「馬」無關本叫羊毛營

  歷史上京城曾稱「羊毛胡同」的街巷有多條,因早年間街巷中有加工羊毛作坊或出售羊毛製品的店鋪而得名。

  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北京,時稱「大都」,大量蒙古人移居北京。蒙古人是一個遊牧民族,牛羊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其中對羊毛製品的需求最為廣泛。羊毛多用來加工毛氈、氈靴、氈襪、氈袋子、毛衣等,所以在大都城內出現了許多加工羊毛的作坊或出售羊毛製品的店鋪。到了明代,一些店鋪仍被延續下來,所在的街巷名字多與羊毛有關。

  位於阜成門內錦什坊街西側有兩處羊毛胡同,是南北兩條東西走向的胡同,今稱南養馬營胡同和北養馬營胡同。從字面上看,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古代養馬之場所,其實不然,這裡因明代胡同內有羊毛加工作坊而稱羊毛胡同、羊毛營胡同。清代訛稱養馬營,並分為南北兩條東西走向的胡同,但這個地名與馬沒有關係。

  位於北京站東側也有兩條羊毛胡同,即大羊毛胡同和小羊毛胡同。前者呈南北走向,北起小羊毛胡同,南至盔甲廠胡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闢北京站東街,把該胡同分為南北兩截。後者呈東西走向,東端曲折,北起東裱褙胡同,西至大羊毛胡同。據傳明末時南北走向的胡同裡有多家羊毛加工作坊,乾隆時稱「羊毛胡同」。民國時改稱「大羊毛胡同」,其東北側東西走向的小巷被稱為「小羊毛胡同」。

  因養羊之地而得名

  大、小羊坊明代為皇家牧羊場所

  羊場村位於海澱區西部,《海澱區地名志》稱:該村「原是一片草地,因有一戶養羊人家得名。村址及四周屬平原地貌,地表及地下水較豐沛,以種植經營蔬菜為主。」大約在光緒年間,有昌平陽坊鎮貫市村的回民遷居於此,以養羊為業。他們先在此建了幾間土坯房為棲身之處,又用籬笆圈起了一處羊圈。最初飼養的是綿羊,後又飼養了上百隻奶羊,逐漸形成村落,故稱「羊場子」、「羊場」,民國初期稱「羊場村」。後來,草場的面積越來越小,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這裡的人家多以種植蔬菜為生了,但地名被延續下來。

  大興區東北部有大羊坊和小羊坊。據《大興縣地名志》載:大羊坊「明代建村,時村民多以牧羊為業,故名羊坊,清修整南海子,闢羊坊角門於此,曾名大羊坊村。」另傳,此地明代為上林苑良牧署轄地,是專為皇家牧養牛羊之地。明代北京設置上林苑監,以掌苑囿、園池、牧畜、樹種之事。其良牧署管理牧養戶,分撥牧養牲口草場等地千餘頃,牧養牛、羊等。今天的大羊坊一帶以牧羊為主,稱羊房,後諧音為羊坊,形成大小兩個聚落後被稱為大羊坊和小羊坊。

  此外,海澱鎮西部曾有個叫「羊圈」的地方,因此地昔日為儲存暢春園膳房用羊的地方而得名。暢春園位於海澱鎮西北側,建於康熙年間。在該園的西花園內,有一座專門餵養老虎的虎城。為了保持老虎的野性,有時還餵養活羊、活兔。為了便於給御膳房和虎城提供羊肉及活羊,便在暢春園附近的海澱鎮西側設置了一處羊圈,以此養羊。羊圈儲存的羊要分一等羊和二等羊,分圈後出現了南羊圈和北羊圈。據傳這兩個羊圈大小相等,設有棚舍、草房和宰殺房,當膳房需要羊肉或虎城需要活羊時,由太監隨時宰殺或將活羊捆綁後送去。清末羊圈附近逐漸形成街巷,仍以羊圈而稱,1932年始見羊圈胡同之名,後稱南羊圈胡同或羊圈。

  因地形地貌而得名

  小楊家胡同源自「葫蘆肚」形狀的小羊圈胡同

  老北京還有些「羊地名」,其由來與羊並無關係,而是因地形而得名。

  位於新街口東面的小羊圈胡同因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聞名遐邇,即使胡同早已改成小楊家胡同,仍有很多人要到老捨出生並度過童年時光的小胡同去「尋古」。小楊家胡同北側還有個大羊圈胡同,今稱大楊家胡同。清宣統元年(1909年)《詳細帝京輿圖》將這兩條胡同統稱為「羊圈」。民國時將「羊圈」諧音為「楊家」。所謂「羊圈」其實與養羊沒有絲毫關係,而是緣於這兩條胡同的格局較為特殊,它們不像一般的胡同直來直去,兩側的胡同口很狹窄,但在胡同內有兩個相互分離,頗似羊圈的空場,非常寬闊,像個「葫蘆肚」,所以被稱為「羊圈胡同」,這兩條胡同後被諧音改稱 「大楊家胡同」和「小楊家胡同」。

  白羊溝位於昌平區西部,因山溝裡的石頭呈白色,每至盛夏,溝內水草茂密,白色的石頭半隱半現於草叢裡,微風吹過,隱隱約約好像羊群一樣,故名「白羊溝」,後來在其溝口建造了一座關隘,稱「白羊城」。

  此外,羊頭崗位於房山區中部偏西,老縣城西北部。《房山區地名志》載:「羊頭崗本系山名,《水經注》中作羊頭阜,因山形酷似羊頭而得名。後山下形成村落,因山得名羊頭崗。」羊耳峪位於房山區中部,明代成村,因附近山谷形似羊耳,故名。

相關焦點

  • 老北京曾有這麼多「姓狗」的胡同,但現如今得這麼念
    在北京數以萬計的地名中,生肖地名並不少見,但以「狗」而稱的卻極少。其實歷史上北京與狗相關的地名曾有十幾個,後來多因不雅而根據諧音改了名兒,如「狗尾巴胡同」改成了「高義伯胡同」、「壽逾百胡同」, 「打狗巷」改成了「打鼓巷」、「大溝沿」……
  • 老北京胡同,名字如何起?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 北京地名 | 菊兒胡同:唯一一條入選「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的胡同
    如果說北京城是座開放的博物館,「地名」就是各種「陳列品」的說明書。近年來,北京市的地名保護與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菊兒胡同是很特殊的一條。
  • 這是一個老北京孩子的痛,你也叫胡同?
    我問了兩個權威,老北京網掌柜張巍說,解放初期北京內城算上外城關廂之類的臨近舊城地區,一共有3000多胡同;現在大約有500多條。民俗學會會長高巍先生給出的數字類似,大概剩下700條。拆。我想了一下,兩位專家為什麼會給出有差異的答案。高巍先生一直關注舊城改造,張巍更是在前些年一直活躍在胡同裡拍照。他們都很了解胡同。原因也許是:大家對胡同的定義,稍有不同。
  • 胡同裡有個「動物園」,這些都是老北京的「寵物」精靈
    圖為菜市口果子巷的小狗,與主人的啤酒瓶在一起,似乎它的表情也變得醉燻燻了。此圖攝於2012年。這可能是果子巷的最後瞬間了,當時它正在被拆遷,不久之後胡同就消失了。這是攝於2006年的板廠胡同的瞬間,一位老人與他心愛的小狗站在影壁前。那個影壁上仍有清晰的「鴻禧」二字,一般大家族才會有如此闊氣的影壁。
  • 角落裡的八大胡同,一起探尋老北京的故事
    角落裡的八大胡同,一起探尋老北京的故事今天我們來看看北京城中一個看似不起眼,其實非常值得一逛的景點,那就是八大胡同。這個景點的名字可能許多人並不是很熟,因為去北京這樣的地方旅遊,許多人可能更中意的景點是天安門、長城、故宮、圓明園等非常有名氣的景點。但其實,八大胡同也是非常有料的一個地方,這裡曾是舊社會的煙花之地,在北京城當然也算是「名聲在外」。體驗老北京的純正感覺、領略胡同文化、茶館中聽書看戲等都非常愜意。但是許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八大胡同到到底是指哪幾條。值得一逛的八大胡同竟然是這八條,漲知識了!
  • 聽京城花邊新聞 探八大胡同的老北京味道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而八大胡同卻能聞名中外,因為這裡曾是老北京有名的「紅燈區」,在這不大的區域裡,分布著近百家大小妓院,京城名妓賽金花、小鳳仙均於此處掛牌營業。橫七豎八的胡同裡,密密麻麻垂著各家食鋪的牌匾,隨時要當心門窗後半掩著無窮的誘惑。這家正爆著一鍋脆爽的肚仁,那家則燒紅了銅鍋備上了羊肉,就連爭議無數的豆汁兒焦圈也帶著莫名的吸引力,讓你想要一探其味。  鑽進八大胡同「尋歡作樂」,走走舊日達官貴人的「天上人間」,嘗嘗胡同巷裡的各式「京味兒」。
  • 整天說「胡同」,您未必知道「胡同」什麼意思
    有關老北京的語言文化,我準備分五個方面來講,一是近千年以來,老北京語言的幾次重大變化;二老北京語言今後發展的趨勢,發展的可能性;三老北京話的分類,我把老北京話分了幾大類,每類各有特點;四為什麼要傳承老北京話,有哪些必要性;五怎麼傳承。以上就是我的講座中有關語言文化類的五大方面。近千年來老北京語言的幾次重大變化說到老北京的語言,為什麼我要從近千年開始來說呢?
  • 京華物語⑤|鉛筆畫下的老北京胡同,美翻了!
    《樹影 鴿子 人:胡同北京的生趣與鄉愁》況晗作畫,陸原撰文,東方出版社,2020年4月留住胡同撰文|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摘編|徐學勤一支鉛筆記錄著胡同的過去,一本畫冊再現了老北京的情韻。擺在我面前的這本書,因其獨特,引發了我的許多思考。胡同,是老北京的印符,是北京文化的象徵。
  • 「提籠架鳥侃大山」的「老炮兒」跑了 網紅胡同究竟是對還是錯?
    胡同,其實是蒙古語的音譯,有水井的意思。據文獻記載,明代的胡同就有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
  • 北京胡同700多年歷史,魯迅在磚塔胡同寫專著,頒賞胡同王府特多
    北京的胡同星羅棋布,灰牆灰瓦,看起來沒什麼區別,實則不然,每個胡同都有它背後的故事。就像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的村子,屯子,都有各自的名字,都有各自的來歷和說法。胡同看起來是尋常巷陌,但是曾幾何時,住的是顯赫的大人物,位極人臣的人物,或者曾是名人故居,府邸,宅邸。圖中是教子胡同,我在這裡住了兩晚,距離牛街很近,周圍有北京法源寺,還有牛街禮拜寺等。教子胡同長660米,31號原是甘肅會館。
  • 《芝麻胡同》中的老北京醬菜,有歷史也有人情
    講究的用料,做工的精細,讓醬菜在老百姓的口中綻放光彩現在提起老北京醬菜園,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想起來的還是「六必居」。當然能傳承下來的醬菜園,那一定是有它獨特的魅力。 在《芝麻胡同》中,醬菜園的數量還是挺多的,嚴振聲說,沁芳居的生意是除了六必居幾個大的醬菜園外,就數他們是生意最好的,可見即使有六必居,其餘的醬菜園照樣遍地開花。
  • 天津地名裡藏著這麼多動物,太奇葩了!
    南開三馬路北段有「馬集胡同」,1890年形成騾馬集市,1926年建房成巷,所以就以"馬集"為名了。 >寶坻區:牛道口 東麗區:牛窩 西青區:牛家坨 和「牛」相關的地名,在市內六區和周邊區縣都很受歡迎曾有外地網友遊覽天津後發出了疑問「為什麼取名黑牛城?
  • 小丫涮 溫暖一座城-—老北京涮鍋
    冷和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內和外拼接出生活的含義;「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走近老北京、明識小丫涮、溫暖一座城。 在這銅鍋裡涮出的也不僅僅是食材,更是尋找的那份濃濃的老北京文化。銅鍋涮肉文化是老北京的印記,人們通過它理解老北京的過往,通過它傳承傳統文化,更通過它找到鄭州這座城市的暖意!
  • 蔥爆羊肉怎麼做才能好吃?老北京做法一共就這幾個步驟!
    2015年小編去寧夏玩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小秘密,就是為什麼寧夏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吃羊肉,每天抓肉,炒羊羔肉,羊肉涮鍋的吃個不停,品嘗到寧夏這邊的羊肉後,我恍然大悟,這羊肉也太好吃了,完全不羶而且清香,竟然還天然帶著甜味,跟我在南方和中部地區吃的羊肉感覺完全就是兩種肉。
  • 老北京銅鍋涮肉,到底比重慶火鍋好吃多少倍?
    京城百姓愛羊肉老北京銅鍋涮肉這一口兒,是美食,是街景,是記憶,更是風物人情。一般相信,火鍋最初是隨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玩兒不明白抓羊、砸羊、剔羊、選肉、切肉這一套「全形活兒」,您掙不了這錢。一隻羊身上能用來涮著吃的,有八個部位:羊三叉、羊筋肉、羊上腦、黃瓜條、羊磨襠、羊裡脊、羊腱子肉和一頭沉。會吃的主兒,一般講究吃的就是前四種。
  • 老北京的童謠原來這麼好聽?教你唱一唱
    老北京舊時,嬰兒出生不久,家裡的長輩就會誦唱歌謠給孩子聽。今天,文旅君就帶您領略下這些好玩有趣的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誇你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蘋果和香蕉;你要吃,就動手,吃不了,就拿走。」小孩子們在媽媽懷抱中常聽著這些搖籃曲就慢慢閉上了眼睛睡著啦。
  • 沒有一隻羊羊,能活著走出昆明人的冬天
    眾所周知,2021的昆明是有冬天的。不僅有,還冷死個人。 今天,局長就來盤點一下昆明人在冬天都是怎麼花式吃羊的,又有那些羊肉館子值得大家打卡呢~
  • 公主墳、善各莊、高碑店……北京這些地名是怎麼來的?
    ▲西瓜是龐各莊的名優產品 閻彤/北晚新視覺供圖「各」與「家」是一個意思,諸如某家莊之類的地名就更多了。城區內,胡同的名稱中就有不少「家」字,如汪家胡同、李家胡同、史家胡同等等,其中史家胡同較為有名。如今,東城的史家胡同闢有博物館,很是引人注目。
  • 雲貴川的嘴,如何花樣「悶聲吃大羊」?
    圖/soogif羊肉粉&火鍋,爭奪貴州人的胃貴州人吃羊肉花樣繁多,主要有羊肉粉和羊肉火鍋兩大類。貴州人吃羊肉粉,那是不分早晚,不分冷熱,不分三餐,不分四季,只要家門口開著一家羊肉粉店,就沒有什麼能阻止一個貴州人吃羊肉粉。而對於羊肉火鍋來說,貴州人不僅對鍋底有清淡和濃鬱的區分,還對蘸水十分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