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春夏之際胡同裡挑著挑子沿街吆喝:「買大小、唉、小金魚嘞……」的販子,最受孩子們的歡迎。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買兩條。其實那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金魚,而是紅色的鯽魚。正經八百的金魚還得出自宮中之物。
金魚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養魚史早在戰國時就有記載。古代紅色鯽魚在晉《述異記》中記載:「朱衣鮒,泗州永泰河中所出。」後被人類有意識的畜養成金魚。到了明代宮廷中盆養金魚多起來。宮中設有金魚盆置於案頭供神宗皇帝朱翊鈞賞玩。清代宮廷中設有專門的「養魚處」,其魚屋子、養魚池均由專職太監負責掌管。
民國年間,在中山公園南門以西,南土山以北設金魚陳列處。那時,天橋東的龍鬚溝畔尚有廣闊水域的金魚池。我上小學時常來這裡涉水中去撈魚蟲,那時這兒的魚蟲都是大個的蒼蟲。 解放以後,政府有關部門對傳統金魚重視,經常把傳統金魚作為國禮贈給外國友人,以示友好。還在中山公園、北海公園、動物園等處設展讓遊人參觀。
老北京童叟都愛養金魚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四年級時就開始養金魚。同班同學全子的媽媽就在中山公園養金魚。每逢春季,園中上百盆金魚到了繁殖期,養魚的師傅經過篩選後,把刷下來的魚苗對外出售。我們從牛街步行走到中山公園,拎著個罐頭瓶去買魚苗,價格倒是不貴,也不用擔心品相,因為我們有「內線」。
我家的魚缸是用半截水缸,埋入地下用水泥抹底改造而成的。魚苗買回來不能馬上放進去的,缸中的水必須要曬幾天才成。當把魚苗撒進水裡,一個個搖頭擺尾歡快暢遊,著真高興。餵魚的餌料靠我們出右安門到草橋的水渠裡撈魚蟲。水渠裡生存著紅紅的珠沙蟲,它是魚兒最好的食物。用豆包布自製的網子綁在長竹杆端頭的鐵絲圈上,表面還罩上一層塑料冷布用以篦住髒東西。一般撈趟魚蟲算上往返步行,大約用時得半天。魚蟲撈回家還得用清水投,撿鮮亮的蟲兒去投喂。那會兒,北京人喜歡魚就不嫌麻煩。院裡偶爾會有貓和喜鵲來偷魚吃,我就編織了一個鐵絲網罩子把魚盆保護起來。
歷代進化造就了金魚美
據原中山公園養魚班的胡阿姨介紹說,金魚在我國有一千多年的發展史,經過一代代金魚飼養者的努力,有數百個金魚品種產生並流傳下來,這些可愛的生靈在千年曆程中,歷經環境變遷、戰亂及動亂的影響,最終得以傳承。提到北京金魚,不得不說鵝頭紅和王字虎頭金魚。這兩個品種同屬金魚最高等級。
和普通養魚者養的那些難登大雅之堂的俗、陋魚不能同日而語的是,還是前面說的那倆「王牌」。
關於鵝頭紅金魚出現的年代,可追溯到清代末年。業內人士稱:「尤為玩家所尚,此種純白而紅首者為上品」標示出頭上生肉瘤,純白紅首的鵝頭紅金魚己於清末出現。文革後,曾任北京觀賞魚養殖場場長的徐世英老人,為培育、恢復中國金魚做出很大貢獻。90年代初,純種的北京金魚僅剩三、四十個品種,這其中能夠上宮廷金魚標準者,微乎其微。唯有家住西城的劉學春教授家尚保留「王字虎頭」、「鵝頭紅」等珍稀品種。後劉教授年高體弱故將「王字虎頭」「鵝頭紅」兩個品種交由李福利先生飼養。李先生依然遵循北京的傳統金魚養殖方式,現在老先生仍一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著。
老北京養金魚圖吉利
至今,我還牢記著當年中山公園胡阿姨的一番話,這麼多年老北京人老的少的之所以喜歡養金魚,只為「吉慶有餘」這句吉祥話,圖個吉利。但是真正能用魚盆養魚,必須得是小康人家,至少也是個獨門獨院才有這個條件。夏天在四合院搭起天棚,院中影壁下擺著魚盆,房前是幾棵石榴樹。「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這是舊時京城小康人家的寫照。
胡阿姨說,根據魚兒的習性魚盆養魚是北京人養金魚的傳統。魚盆水體面積小,有利於保持金魚短、粗、圓的體形。廣口的魚盆和空氣接觸面積大,氧氣充足,只要放養密度合適,通風良好,換水得當,金魚就可以茁壯成長。
每年春天是金魚甩籽的季節。這時我就把大肚子的雌魚和強壯的雄魚撈進「份缸」中,水中放上紫芯閘草,在雄魚奮力追逐下雌魚甩籽、雄魚授精。然後,起出親魚讓陽光曬下魚籽孵化成幼魚。對幼魚餵食雞蛋黃和「灰水」,讓它慢慢長大。
本市魚友的福音
本月8日立冬節氣。北京又步入了寒冷的時候,這時候若是能參觀奼紫嫣紅的觀賞魚展,該是多麼愜意的事。恰巧,喜訊傳來北京的魚友來了福利: 為了傳承弘揚金魚文化,創新提升金魚品質,定於2019年11月9日,在花卉嘉年華藝術中心(豐臺玉泉營橋東北角)舉辦「百花齊放國粹金魚交流會」。屆時國內觀賞魚愛好者將匯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