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的涉外商事合同如何正確適用「不可抗力」?

2021-01-09 騰訊網

為依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全面提高企業依法防控、依法治企能力,泰州中院在認真落實《關於疫情防控期間開展法治助力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行動的十條意見》的基礎上,就疫情防控可能引發的企業在涉外商事合同中如何正確適用不可抗力的相關問題進行專題梳理,並予以法律提示,希望能夠幫助涉外企業有效應對疫情、紓危解困,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點擊播放 GIF 0.0M

提示1:

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構成「不可抗力」?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鐵偉明確表示:當前我國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疫情防控措施。對於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於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條的規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與2003年的「非典」類似,雖均屬於乙類傳染病,但均按照甲類傳染病的標準進行防控,其爆發短短兩個月不到,就已在全國範圍內肆虐傳播並被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且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和治療方案。從其產生和形成的突發性、傳播和影響的廣泛性以及控制和阻斷的艱巨性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確屬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屬於不可抗力。

提示2:

受疫情影響的涉外商事合同當事人能否必然主張「不可抗力」?

在大陸法系國家,不可抗力是法定免責情形,如法國和德國均在其民法典中規定了「不可抗力規則(force majeure)」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CISG,以下簡稱《公約》)第79條雖未直接規定不可抗力條款,但也規定了出現當事人不能控制、不能克服或避免的合同履行障礙導致當事人免責的類似情形。我國民法總則和合同法也將不可抗力作為免除民事責任的一般情形予以規定。

因此,不論當事人是否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只要涉外商事合同確定的準據法是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或者我國民法總則、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涉外商事合同當事人就可以直接援引不可抗力予以抗辯。如涉外商事合同適用的是《公約》,受疫情影響的當事人也可以援引上述類似條款予以抗辯。

反之,如果涉外商事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不可抗力條款,且涉外商事合同確定的準據法是普通法系國家的法律,由於普通法系中並沒有不可抗力的概念,此時當事人就無法直接主張不可抗力予以抗辯,當事人能否免除合同責任還需要結合合同的具體情況個案分析。

提示3:

涉外商事合同適用「不可抗力」會產生哪些法律後果?

新冠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涉外商事合同義務不能履行的情形可細分為以下類型:合同部分不能履行、合同一時不能履行(也就是合同不能如期履行)和合同全部不能履行。不同的不能履行類型可能會帶來不同的法律後果:

當合同部分不能或一時不能履行時,涉外商事合同一方可要求變更合同或延期履行、部分履行,並免除相應的違約責任。

當合同全部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實現合同根本目的時,涉外商事合同一方可要求解除合同,並免除全部違約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因受疫情影響導致不能履行的合同,當事人對違約後果的發生是否存在過錯是決定其能否成功援引不可抗力並據此免責的重要因素。當事人只有在不可抗力影響所及的範圍內才可以完全免責;如果不可抗力與當事人的過錯共同構成損害發生的原因,當事人還需承擔其過錯所導致的相應部分的責任。

提示4:

涉外商事合同當事人援引「不可抗力」應遵循哪些程序性要求?

涉外商事合同當事人如想成功援引不可抗力予以抗辯,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性要求,即履行基於合同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程序性義務:

一是通知性義務,原則上合同當事人在確定疫情對合同履行產生影響後應第一時間按合同約定的方式向合同相對方發出通知,如果沒有約定通知方式,從時效性考慮建議優先選擇電子方式進行通知並妥善留存通知證據。通知內容應當包含發生疫情引發不可抗力事件以及因此導致合同難以履行的情況。

二是證明性義務,當事人在通知對方因發生疫情引發不可抗力事件的同時,還應當在合理期限內證明疫情引發的不可抗力事件與合同無法履行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此外,部分普通法判例中還要求當事人進一步證明不可抗力是導致合同無法履行的「唯一原因」。

三是減損性義務,實踐中當事人援引不可抗力時通常還需表明其作為違約方已盡了「合理的努力」或採取了「合理的步驟」防止或減輕了不可抗力的影響,因此在疫情發生後,援引不可抗力的當事人還必須履行減損性義務,即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避免損失產生或擴大。

提示5:

涉外商事合同當事人如何完成「不可抗力」的證明責任?

涉外商事合同當事人因受疫情影響不能履行合同,需援引不可抗力規則時,應當對此提供相應的事實性證據,以完成證明責任;其提供的證明材料,應當是具有相應公信力的證據,如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貿促會)開具的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書,或者是當地政府出具的徵收令、通知書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和國務院批准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章程》相關規定,中國貿促會可以出具與不可抗力相關的事實性證明書,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不能履行涉外商事合同的企業,可以登錄中國貿促會商事認證中心線上認證平臺(http://www.rzccpit.com/)在線申辦。申辦時企業需提交如下材料:1.企業所在地政府、機構出具的證明/公告;2.海陸空相關延運、延飛、取消等通知/證明;3.出口貨物買賣合同、貨物訂艙協議、貨運代理協議、報關單等;4.被感染住院治療或被隔離的公司員工相關住院證明、診斷證明等;5.其他所能提供的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貿促會提供的不可抗力證明雖然有一定份量,但實踐中企業不能視其為「免責金牌」,其只是對確實存在不可抗力事實的補充性證明,並不能完全涵蓋或替代因疫情引發不可抗力事件導致企業不能履行合同的所有事實性證據。

提示6:

如無法援引「不可抗力」予以免責,涉外商事合同當事人應如何正確化解疫情帶來的風險?

涉外商事合同的履行確實受到疫情影響,但還不足以構成不可抗力的情況下,當事人也需要妥善應對以最大限度減少損失,為此我們建議:

一是準確預判疫情對合同履行的影響程度,對合同義務條款作及時、詳細梳理,以判斷此次疫情對合同的哪些義務履行將產生實質性影響,比如能否按照合同約定按期交貨、按期收貨等,並根據影響程度的大小儘可能採取可行的彌補措施或替代方案。

二是積極協商溝通化解風險,互利互惠是涉外商事交易賴以存在的基礎,疫情給合同履行帶來的影響會波及雙方,對合同雙方均會產生不利後果,此時更需要雙方及時協商、有效溝通、互諒互讓,才能降低損失、互利共贏、共度難關。

三是增強證據意識,與合同相對方溝通協商的同時要注意收集、固定和保存與履行合同相關的經營數據、市場行情、交通管制等相應的證據,以此證明繼續履行合同將導致明顯不公情況的發生,為後續爭議做好應訴準備。

提示7:

涉外商事合同當事人應如何完善「不可抗力」等影響合同履行的條款?

涉外商事合同由於涉及準據法的原因,在確定疫情等突發事件能否構成不可抗力以及能否成功援引不可抗力予以免責時,相對於國內一般商事合同而言更為複雜,為此,我們建議當事人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完善涉外商事合同條款:

一是明確約定不可抗力條款或類似條款,無論合同約定的準據法是否有此規定,當事人應充分發揮「合同意思自治」的原則,通過友好磋商,將不可抗力或類似突發事件等影響合同履行的條款寫入合同中。

二是充分細化不可抗力條款的約定情形,除一般意義上的地震、颱風、海嘯等自然現象和戰爭、罷工等社會現象外,建議儘可能地明確不可抗力條款所包含的情形,如「國家或地方政策調整」、「社會安全事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等。

三是妥善約定不可抗力條款的法律後果,對合同履行目的予以明確約定,降低當事人「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舉證難度;同時根據合同目的,結合合同主、次義務等,參考《公約》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國際商事慣例的相關規定,妥善約定不可抗力以及類似事件對合同變更、解除及責任分擔的條款,以確定好相應的法律後果。

來源:江蘇高院

編輯:謝勁松

審核:蔡 磊

相關焦點

  • ...涉外商事海事糾紛的準據法確定、不可抗力規則以及國際條約的適用
    來源:人民法院報最高人民法院於2020年6月16日發布的《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三)》(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三》),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出臺的旨在指引人民法院依法公正高效地審理涉外商事海事案件的指導性文件,著重就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運輸合同
  • 釋疑解惑|涉外企業受疫情影響如何履行合同?法院給出建議
    涉外企業受疫情影響無法正常訴訟如何處理?涉外企業因受疫情影響如何繼續履行合同?2月20日,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召開線上新聞發布會,對因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引發的涉外法律風險進行預判研究,並公開發布《北京四中院對受疫情影響涉外企業法律風險防控的提示建議》。
  • 疫情過後,涉外合同「不可抗力」條款應該怎麼寫?
    在疫情高峰期間,各國理論和實務界關於「不可抗力」機制的研討此起彼伏,各地關於利用不可抗力應對合同履行受阻的實踐也層出不窮(例如中國貿促會為中國企業出具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參半。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疫情終將過去。面向未來,我們不禁反思:在疫情面前,不可抗力機制能不能很好保護交易方的利益?交易方應該怎樣更好地利用不可抗力機制去應對下一次疫情或類似的災難?
  • 青島中院發布涉外商事審判中英文白皮書和典型案例
    發布的15起涉外商事調解典型案例,是從青島全市兩級法院審理的以調撤方式結案的涉外商事案件中選取,涉及股權轉讓、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房屋租賃合同、金融借款、旅遊合同等類型,覆蓋多個國家,跨越上合示範區設立、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設立和新冠疫情防控等多個重要時段,體現了青島法院涉外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在推動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積極引導國內民營企業在國際貿易領域健康發展、
  • 上海高院發布中英文版2019年度金融商事審判白皮書
    涉非銀行融資方式案件大幅增長   在所有金融商事案件中,收案數量排名前五的案件類型分別為銀行卡糾紛、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融資租賃合同糾紛、保險類糾紛和證券期貨類糾紛,合計佔一審金融商事案件總數的98.14%。其中,融資租賃合同糾紛、證券期貨類糾紛案件的數量增長較快。
  • ...法工委:因疫情防控不能履行合同屬不可抗力;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
    2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因疫情防控不能履行合同屬不可抗力據新華視點,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鐵偉10日表示,當前我國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疫情防控措施。對於因此不能履行合同的當事人來說,屬於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
  • 商事仲裁中仲裁規則版本的選擇適用問題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多家商事仲裁機構的不同版本仲裁規則之間的縱向對比,分析了仲裁規則版本選擇可能導致的不同法律後果;在對常見的幾種仲裁規則版本選擇適用方式進行舉例分析後,筆者提出了實踐中如何避免因仲裁規則版本適用問題產生爭議的建議。
  • 探索後疫情時代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新發展
    探索後疫情時代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新發展——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第二屆研討會暨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新聘活動綜述隆冬的北京,中國最高審判機關展開了一場國際商事糾紛解決頂尖智慧的思維碰撞。化疫情危機為發展新機——後疫情時代,探索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新發展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中國經驗告訴人們,後疫情時代,網際網路、信息化、人工智慧等將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 跨境合規實務 | 《阻斷辦法》對國際訴訟與仲裁有何影響?如何執行...
    基本內容包括:  ● 報告制度,在經濟或財務上受外國法的域外適用影響的歐盟經營者,必須向歐盟委員會報告;  ● 禁令制度,頒布禁令,禁止歐盟經營者遵守限制其合法經營的外國法令和措施;  ● 豁免制度,如果歐盟經營者認為不遵守該外國法令和措施會嚴重危害其利益,其可以向歐盟委員會申請豁免,以便不必遵守該禁令;  ● 司法救濟,宣告根據附件所列法律作出的司法判決或仲裁裁決在歐盟境內無效
  • 羅東川:讓更多中外當事人選擇國際商事法庭解決爭端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法治如何護航?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二級大法官羅東川在《法治中國說》第三季「大法官說」中指出,過去五年間,涉外民商事糾紛同比增長一倍以上,涉外法治建設不可或缺,要用公正、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新審判模式,讓更多中外當事人選擇國際商事法庭解決爭端。
  • 法院:受疫情影響線下培訓可轉線上或延期,不建議一刀切解除合同
    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鄭吉喆法官表示,如果因疫情導致線下教學無法進行,可以認定構成不可抗力。由於教育機構通常會採取先付費、後上課的預付費模式,鄭吉喆認為,消費者有權要求退還未授課的預付課程費用,但由於不能履行合同並非教育機構的原因,故消費者無權主張違約責任。當然,合同的履行也可以適當變通。
  • 疫情期間美容院生意受損,租戶要解約房東不退押金咋辦?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段偉朵受疫情影響,所開辦舞蹈班、美容院的生意慘澹,面臨零收入和交房租的雙重壓力,店主曹女士不堪承受,找到房東協商要求解除租賃合同,然而房東卻表示自己也是受害者,不願退還押金。無奈之下,曹女士將房東起訴到了法院。
  • 王敬波:論政府行為作為行政協議訴訟中的不可抗力
    其中第27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協議案件,可以參照適用民事法律規範關於民事合同的相關規定。「參照」一詞說明最高人民法院認識到行政協議案件和民事合同案件的區別,不能完全套用民事法律規範,但是民事法律規範在行政協議案件中哪些適用,哪些不適用,如何適度改造,是行政協議案件審理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不可抗力更是如此,在我國現行的行政法律制度體系中,似乎很難找到明確的適用規則。
  • 最高院大法官劉貴祥:《民法典》適用的4個重大問題
    從商法意義上而言,商事代理是指代理商在不受僱傭合同約束的前提下,以自己或委託人的名義,為委託人或買或賣或提供服務,並從中取得佣金的經營性活動,常見的如運輸代理、銷售代理、採購代理等。商事代理以營利為目的,以代理為職業,從事代理業務既可以自己的名義,也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由此可見,商事代理雖與民事代理有所區別,但本質特徵相同,故民法典關於民事代理的規定同樣適用於商事代理。
  • 民法典對合同解釋規則的修正及適用
    合同解釋蘊含了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的雙重價值,其一方面有賴於案件事實的清楚明了,需要相關證據予以佐證;另一方面又需要司法人員對爭議條款作出說明,輔之以法律、價值判斷,在多重含義的可能性之間進行抉擇。實踐中,受語言表達、自身利益追求等因素的限制,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對部分條款的「真實意思」難免發生爭議,此時就需要司法人員運用解釋規則予以釋明,以探究合同背後的真實含義。
  • 寵物店被疫情衝擊停業,租金能不能減免?
    申請人:***2020年*月*日訴諸法律:按照非典先例,疫情關店屬於不可抗力2003年的非典疫情,給今天的新冠疫情帶來了很多參照系。如果你的店鋪和業主方籤訂的合同裡有不可抗力條款,如果合同裡沒有特殊約定,那參照非典時期的法院處理原則,因為疫情導致關店停業的,可以計為不可抗力。
  • 法官說:疫情期間減房租、解除合同和逾期不交房租,合法嗎?谷歌小哥招室友;房東兩居首次出租
    一、承租人逾期支付房租達到合同約定的解除條件,出租人能否解除合同?受疫情影響,承租人可能出現資金缺口導致不能及時付租,甚至逾期時間達到雙方租賃合同約定的解除條件,但此時不建議出租人逕行依約定行使合同解除權。
  • 疫情期間,跨境人必須了解的幾點!
    由於近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國供應鏈及物流網絡受到影響。延長的春節假期後,大批訂單等待發貨,客戶服務也可能受到延遲。 為了確保良好的客戶購物體驗,建議與客戶保持緊密溝通,設定客戶的預期。 提供折扣 考慮給所有受影響的客戶一個Promo  Code,折扣可在下一次下單時用。 ps:一個重要好消息 最後分享一個好消息:2月3日上午,杭州地區首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出爐。相信很多人還不太了解這項政策,下面YinoLnk易諾帶領大家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