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姨太太」是妾不是妻,妻是受「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而「明媒正娶」的;妾非「明媒正娶」,有陪嫁、私奔、購買、收房、贈送、轉讓、賞賜、搶奪、官配等好多種。而妾中地位最高的是媵(yìng古代貴族女子出嫁時陪嫁的女人)。在古代,諸侯娶他國公主時,女方國君都要贈送幾個女子,頗有些像現在許多商家的「買一贈一」,例如,買一套高檔西服,贈送一條領帶或一件襯衫一樣。但是,古代陪嫁的媵,也不是一般的女子,而是主嫁者(公主)的妹妹,說起來也是貴族。依周禮,媵者必須是主嫁者的妹妹,否則就是非禮。
古代的姨太太
正如恩格斯所說:「與長姐結婚的男性有權把她的達到一定年齡的妹妹也娶為妻」。這正如民歌中所唱「帶著你的嫁妝,領著你的妹妹,趕著馬車來」吧!例如,上古堯帝將娥皇、女英二女嫁於舜帝,姐「娥皇」為妻,妹「女英」為媵。但是,媵畢竟是「陪嫁」而非「主嫁」,是「副」而非「正」。所以,歸根到底媵仍是妾。據說,秦伯嫁女於晉候,因為陪嫁之媵妹妹衣著華麗勝過主嫁姐姐,結果「晉人愛其妾而賤公主女」。這件事,曾被韓非子當作笑話講,可見妻與媵地位並不相等。
軍閥的姨太太
又如《大唐律歷》記載:「妾為媵者,加凡人一等」,可見媵是地位比較尊貴的妾。既然媵既為妻之妹,夫之小姨子且高貴一等,故後世的妾,便都努力想把自己說成是媵,或者希望別人視己為媵。「姨太太」這類稱呼,大約便由此而來。因為古代的媵多半是夫的小姨子,又是夫的太太,當然也就該稱之為「姨太太」了。此外,夫的妻、妾關係好,她們常被稱之為「姐妹」;妻如對妾寬容,也常把妾稱之為「妹妹」;妾對妻敬佩,也常把妻稱之為「姐姐」;這也有抬高妾為媵的味道,尚且,更有古代「親姐妹」同伺一夫的婚姻觀,這樣妻妾互稱「姐妹」也就不足為奇了。
古代的姨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