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裡,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
《山海經·南山經》:「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裡。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
《山海經·南山經》:「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裡。其神皆龍身而人面。」
鵲山山系之首尾,從招搖山起到箕尾山止,一共是十座山,途經二千九百五十裡。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鳥的身子龍的頭。
南方第二列山系之首尾,從櫃山起到漆吳山止,一共十七座山,途經七千二百裡。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龍的身子鳥的頭。
南方第三列山系之首尾,從天虞山起到南禺山止,一共十四座山,途經六千五百三十裡。諸山山神都是龍的身子人的臉面。
整個南方群山分為三條山系,每條山系都有各自對應的山神:
第一條山系的山神是「鳥身龍首神」。
第二條山系的山神是「龍身鳥首神」。
第三條山系的山神是「龍身人面神」。
中國關於山神的傳說源遠流長,而最早記載了關於山神的資料則是在《山海經》中。更重要的是《山海經》中對於山神的形態描述也是非常詳細的。先來看看鵲山山系的山神,鵲山山系一共十座山,總計二千九百五十裡。每座山都有著一位鳥身龍首神,我們可以認為這裡的山神是人們意願的形象化,或者說這裡十座山的生物都以鳥為信仰。從外形來看山神形態都一模一樣,也說明他們之間沒有等級,沒有上下統屬關係,但是這是一種巧合還是有著更高的神明刻意安排呢?這不好回答,不過多數人更傾向於是這些山神是被委任來此的。這些山神只有形態描述而沒有真實姓名,猜測應該是屬於比較初級的神明,各自管轄自己的範圍。
鳥身龍首神,經過人們考察,找出來了一個比較相近的動物。不過這個動物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它就是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翼手龍。翼龍類是唯一發展呈具有強勁飛行能力的爬行動物,如鳥類一樣的展翅飛翔於天空,追逐和捕食獵物。所以以它的形象作為山神還是相當合適的,不過侏羅紀離我們太遠了,古人是無法看見的,但是也並不影響它成為神明,我們大膽猜測下,兩翅展開長度達7米,甚至11—12米。如此巨大的生物,就算古人看到的僅僅是一副骸骨,那也很有可能將骸骨供奉起來,作為自己信仰的神明。所以比較靠譜的說法便是,這十座山發現了翼手龍的化石,而古人從未見過如此震撼的生物,所以將它供為神靈,以祈求風調雨順。
龍身鳥首神,乍一看跟鳥身龍首神是如此相似,但是仔細一瞧,他們體態卻是大不相同。龍的身子本體就是蛇,這裡暫且可以理解為蛇身鳥首的怪物。說通俗點就是雞蛇獸,雞蛇獸在西方可謂家喻戶曉,古羅馬的傳說中,雞蛇獸會引起動植物大面積死亡,主要原因是雞蛇獸體內有劇毒,人和動物一旦接觸,立刻就會死亡。雖說是傳說,但是幾千年前地球兩端都描述出了同一種動物,這有可能是卻是存在的,但是也有可能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人的想像力是無法限制的,對於把普通動物取其器官拼湊起來這是想像力入門級的水平。不過仔細研究了《山海經》中對南山第二條山系的描述,竟然有九座山「無草木」,並且這九座沒有草木生長的山無一例外的都沒有陸地生物,即便有動物生存的長右之山和鹿吳之山,都僅僅是有水生生物生存。這是不是也和古羅馬描述的雞蛇獸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極其相似?
龍身人面神,既然和人有關,那麼一定就是極具靈性的生物,仔細看南山第三條山系中的十四座山,也能發現這條山系物種豐盛,環境宜人。還有這鳳凰等祥瑞居住於此。比較知名的龍身人面神便是鐘山之神,也是創世神——燭龍。而南山第三系山中的山神,應該就是燭龍一族的後裔。後面會專門介紹龍身人面神一族。
山神,自古以來是最為貼近人們的神明,山神能保佑人們平安健康,牲畜興旺。也能給人們降下災難。歷代天子封禪祭天地,也要對山神進行大祭。古人信奉的山神無論形態如何,都是人們處於對大自然的敬畏,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