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敦煌女兒》甘肅行,援建大西北的「上海兒女」都來了

2021-01-11 澎湃新聞

黃河岸邊的蘭州音樂廳,吳儂軟語的「上海聲音」滬劇第一次在這裡響起。但臺下的觀眾卻對舞臺上的所有都異常親切。

9月3日晚,歷時八年創作完成的《敦煌女兒》第一次回到「故事發源地」,來到了大西北,在甘肅省會蘭州正式演出。此次演出也是上海滬劇院應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邀請,在蘭州和敦煌分別參加第四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九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閉幕系列展演。

蘭州的演出是此行的首場,臺上臺下都滿溢著特別的情緒。舞臺上,第一次來到大西北演出的劇組分外激動,每個人都鉚著勁要拿出最佳狀態。而劇場裡,大部分觀眾都和這部作品有著各種千絲萬縷的情感勾連。

當天的演出現場坐的滿滿當當,這其中,甘肅省文化及文博系統在蘭州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幾乎都來到現場,更有一群特別的觀眾,他們是 100多位支援大西北建設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上海兒女」。在看到新聞媒體上「尋找百位支援大西北建設的『上海兒女』,觀看《敦煌女兒》追憶芳華」的活動後,他們從四面八方打了熱線電話報名,最後齊聚在劇場,觀看這部家鄉來的滬劇。

演出前的劇場大廳,這些有著相似人生經歷卻素昧平生的上海老鄉,在這個特殊的場子裡,開始用上海話交流起來。而看完演出,每個人都心生感慨,好幾位觀眾都對記者表示,「這部劇讓我們想起自己,想起自己的人生經歷。實在太感動了。」

8位上海援建大西北建設的代表和劇組合影。

在黃浦江畔長大,在未名湖畔學習,大學畢業就隻身來到了戈壁荒漠,從此開始了守護敦煌的一生。滬劇《敦煌女兒》講述的是「敦煌女兒」也是「上海女兒」樊錦詩把一生獻給敦煌的人生故事,同時也關於幾代敦煌人的堅守和奉獻。

舞臺上,樊錦詩初到敦煌喝鹹水、點油燈、住土屋、睡土炕,和丈夫彭金章兩地分居19年,無人照看的孩子只能用麻繩綁在床上。直至樊錦詩成為敦煌研究院院長,日夜思考如何「永遠留住莫高窟」,「數字敦煌」最終成為功在千秋的文化偉業。

因為身處蘭州,又有很多與樊老相熟的甘肅文化界人士,臺下觀眾對這些真實的故事大多非常熟悉,但當臺上演至動情處,觀眾席不時會爆發出掌聲。掌聲既是給臺上的創作,也是給臺下那些真實存在的感動。

援建者來到現場看戲。

「看到樊錦詩的一生,我就想到了我自己的青春,想到了自己在甘肅成長、奮鬥的一生。我也是個南方姑娘呀。」74歲的曹劉珠是1967年甘肅民航在上海招飛選中的首批從上海來到蘭州的空姐,之後又參與了敦煌機場從無到有的建設。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女兒,她當晚和同樣援建大西北的老伴一起來看戲,《敦煌女兒》讓她百感交集。

在當天的演出現場,共有100多位相似經歷的觀眾。有1951年從上海來到蘭州參與甘肅金融建設的徐壬良和李福珍夫婦;1956年來到蘭州見證新中國首臺130鑽機誕生的82歲老人陳德華;1965年從上海來到甘肅、多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專家徐賢倫等等。雖然在不同領域奮鬥,但他們都曾經是從千裡之外的上海來到大西北,從此紮根甘肅。

尋找這些「上海兒女」的活動,也是《敦煌女兒》來蘭州演出之際,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蘭州晨報社共同策劃的。甘肅省文旅廳藝術處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上世紀50年代,有一大批上海人支援大西北建設走進蘭州,為蘭州乃至甘肅的建設奉獻了青春年華。樊錦詩也是其中的代表。我們想通過這個活動,能夠把劇中的精神放大到這麼一大群人,也是向他們一代又一代援甘建設者致敬。」

沒想到的是,活動發布後,熱線電話幾被打爆,很多老人還特地到報社講述他們紮根西北的難忘經歷。文旅廳原來只預留了100張活動票,但因為報名踴躍,最後又從別的渠道調劑了20張票。演出最後,主辦方特地選出了其中8位代表上臺,而全場觀眾也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向這些如今已經雙鬢染霜的老人們致敬。

而舞臺上演出的一幕幕,也確實勾起他們太多的過往。曹劉珠就是17歲離家來到這裡成為首批蘭州的空姐,和她同行的9個人也都是嬌滴滴的上海姑娘。回憶起初到蘭州,一下火車看到的就是土路,上廁所都是在很遠的地方,晚上甚至不敢一個人去,吃不慣、住不慣、用不慣,每天晚上都要集體哭鼻子。而之後,她又成為了敦煌機場的首批參與籌建者,建設機場時甚至和同事們住過帳篷、睡過窯洞。所有這些,都和劇中樊錦詩遇到的一切如出一轍。劇中的太多細節都讓她想起了那些奮鬥的日子。

半個多世紀過去,已經跟老伴一起紮根甘肅大半輩子,她表示自己非常熱愛蘭州,但對上海也依然有著深深的懷念。如今,曹劉珠依然會每天晚上在網上聽滬劇,還能像模像樣地哼唱。小時候住在上海四川北路的她,至今仍然能說上海話,她說:「上海是生我養我,讓我成長的地方,但蘭州是我奮鬥紮根的地方。」

而徐壬良夫婦也是如此,但他們說,當時所有來到大西北的人幾乎都有相同的信念和理想:「大西北需要我們,再苦再難,都沒想過離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敦煌女兒》西北行演出的版本,新增了剛剛完成的多媒體製作,舞臺上一尊尊佛像從白描到3D立體的數位化進程,直觀再現了敦煌的數位化保護成果。

在劇中主演樊錦詩的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說,「我們這次來是向大西北匯報的,八年磨一戲,對我們來說,精品永遠在路上。雖然這部戲還有不足,但有一點,我們為敦煌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講好敦煌故事,讓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在向敦煌精神靠攏。我們還要像敦煌人一樣,把這種精神傳下去。」

相關焦點

  • 展演、電影、展覽...上海滬劇院一系列主題活動即將來襲
    滬劇紅色經典劇目展演、紅色經典海報圖片展、第六屆上海滬劇藝術節暨「百年輝煌 童心向黨」少年兒童滬劇合唱展演、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線上紅色劇目展演等多項主題活動,將滬劇院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凝心聚力、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上海滬劇院紅色經典展演3月22日至3月31日,上海滬劇院將在東方藝術中心舉行「滬劇紅色經典展演」。
  • 一起奔向大西北後,這屆年輕人眼中的甘肅到底是什麼樣?
    策劃編輯 | 湯威 執行撰文 | 底伊樂今年甘肅旅遊火了。無論是攜程出的十一出行報告,還是火爆朋友圈的「大西北熱」,甘肅都成為崛起最快的明星旅遊目的地之一。甘肅到底有什麼魅力?作為嚮往指數極高的旅行目的地,我們很想跟年輕人探討下你眼中的甘肅是什麼樣的?
  • 甘肅旅遊新勢力:穿越大半個中國的年輕人都在玩什麼
    據我們的觀察與了解,穿越大半個中國的年輕人前往甘肅旅遊的初衷和收穫都不太相同。大家喜歡的出行方式、玩法,以及最愛的景區排行榜等也都不同。為此,界面文旅聯合攜程集團發布《甘肅旅遊新勢力:穿越大半個中國的年輕人都在玩什麼》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試圖從另一角度分析2020中國年輕人大西北嚮往指數及大西北旅遊新玩法,觀察今年「出圈」的大西北城市——甘肅到底哪兒最吸引這屆年輕人。年輕人嚮往的大西北,最「野」在甘肅。
  • 迎接建黨百年 兩部上海出品影片計劃七一上映
    記者獲悉,由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主演的中國首部8K全景聲實景歌劇電影《賀綠汀》和由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主演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已緊鑼密鼓進入後期精加工階段。在市委宣傳部支持下,兩部影片以兩位文化戰線的傑出共產黨員賀綠汀和樊錦詩為原型精心拍攝、製作,由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滬劇院分別與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滕俊傑導演,均計劃在七一前後上映。精益求精拍《賀綠汀》2020年7月底,《賀綠汀》啟動拍攝。這部以「立足上海紅色基因,迎接建黨百年」為主旨的中國首部8K全景聲實景原創歌劇電影,以上海音樂學院首任院長賀綠汀為原型。
  • 用上海的聲音祝福祖國 滬劇《回望》《蘆蕩火種》唱響美琪
    「《回望》以及將於30日上演的《蘆蕩火種》,這兩部劇是我們向新中國70華誕的獻禮,希望用上海的聲音唱出對祖國的祝福。」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表示,滬劇創作一向以現實題材為主體,而且特別受歡迎,比如《蘆蕩火種》《紅燈記》都是跨時代之作,幾十年來常演常紅,常演常新。
  • 敦煌旅遊攻略,請收藏~
    ——季羨林有人說:「在巴黎街頭,你所觸及的每一件事都是藝術」。而在敦煌,也是這樣一片人文與藝術的聖地,正如人們所言:「連風,都是藝術」華夏文明,悠悠千年。這座古老的城市,隨手捧起一把沙,就是一段歷史,隨手翻開一卷書,就是一段故事,此刻,讓我們一起,翻開古卷,穿越千年,撥開塵沙,又見敦煌!
  • 5年5億全拍敦煌 洪金寶愛上甘肅文化
    洪金寶(右)在座談會上  中國甘肅網9月22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9月20日,文博會開幕式盛大啟幕,當國內外嘉賓、學者、專家雲集敦煌時,洪金寶電影工作室一行11位工作人員也與敦煌進行了全方位親密接觸
  • 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新書《塗布敦煌》向「莫高人」致敬
    由讀者出版集團旗下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塗布敦煌》,近日在省內外新華書店和網絡上迎來好評。、由不理解到最後深刻理解了「責任與傳承」意義的樂書等人物的鮮活形象,展示了輝煌的敦煌文明和豐富的西部文化,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的熱愛,及對敦煌藝術的長久探索與追求。
  • 「青海兒女」心牽故鄉 甘肅三江源集團老總發起募捐
    」心牽故鄉  甘肅三江源集團董事長扎西才吉發起馳援家鄉募捐活動,送往災區的財物已累計達150餘萬元  本報訊 (記者 王家安 實習生 杜斌) 玉樹地震牽動了在全國各地的「青海兒女」的心。4月14日地震發生後,「玉樹姑娘」——甘肅三江源集團董事長扎西才吉帶頭髮起馳援家鄉的募捐活動,該公司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陝西、浙江、甘肅六省市的「青海兒女」紛紛參與,解囊相助。截至4月16日下午,已累計有151.8萬元的財物送到了災區。
  • 甘肅敦煌現百鳥飛翔壯觀塞上美景 (1/7)
    甘肅敦煌現百鳥飛翔壯觀塞上美景 (1/7) "← →"翻頁
  • 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監測到大群灰鶴
    中央媒體看甘肅 【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監測到大群灰鶴】近日,記者從甘肅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通過野外監控系統陸續監測到212隻灰鶴在渥窪池溼地過境休息。據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灰鶴大群在陽關保護區出現尚屬首次。
  • 甘肅又一古城走紅:已有900多年歷史,還被稱為隴中「小揚州」
    甘肅又一古城走紅:已有900多年歷史,還被稱為隴中「小揚州」甘肅地處中國大西北,早在古代時,是絲綢之路最熱鬧的地方,所以在這裡能夠遊覽到如同敦煌一樣的歷史文化古城,雖然甘肅的知名度不如陝西高,但是由於甘肅地處邊關,所以在這裡能夠看到數量較多的文化種類
  • 人物專訪|甘肅作家趙劍雲:《敦煌小畫師》是我對敦煌那座文化聖殿...
    所以這麼多年,去過敦煌多次,我只寫過一個短篇小說《兩個人的敦煌》,那是一對畫家夫婦隱居敦煌的故事。後來,我一直為講述敦煌故事做準備。而那恰好的時機,就像流星划過的一剎那,我又等了許多年……」採訪之初,趙劍雲這樣說到。《敦煌小畫師》書封  敦煌,一直是甘肅作家趙劍雲的一個情結。
  • 甘肅敦煌普氏野馬數量增至60匹 野生種群60年代滅絕
    原標題:甘肅敦煌普氏野馬種群擴大到60匹   記者從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到,放歸在該保護區內的普氏野馬數量已經由6年前的28匹增加到60匹,種群正在不斷壯大。   普氏野馬原產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北塔山和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其野生種群於20世紀60年代滅絕。
  • 西北最佳旅遊候選地甘肅,青海,新疆?猜猜旅行達人的答案是什麼
    「甘肅和新疆相比,新疆的自然風貌要多一些,甘肅是名勝古蹟多一些。」「新疆大氣而恢弘,大漠戈壁,草原胡楊,還有在國境內就能看到的異域風情。」因長年生活在繁忙擁擠的河南大省,便一直嚮往大西北那種大漠孤煙的荒涼。
  • 甘肅敦煌普氏野馬進入繁殖期 數量已達53匹
    圖為甘肅敦煌西湖保護區南大湖種群裡的一匹普氏野馬生產了2018年第一匹「馬寶寶」。 何東 攝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5日披露,西湖保護區南大湖種群裡的一匹普氏野馬生產了今年第一匹「馬寶寶」,經過近幾天的持續觀測,「馬寶寶」很健康,情況良好。
  • 朗讀者:「敦煌女兒」樊錦詩,勇氣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
    今天小編又回來了,我們在上一期的時候給大家講的是林志玲的故事,今天給大家講的是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樊錦詩是原來敦煌研究院院長,現在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她的一生都是為了研究和保護敦煌的文化。她從畢業後就開始去敦煌工作,已經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五十餘年。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講述一下這個勇敢者的一些實際。在節目的開始,董卿說道,在這一期的節目當中,讓她影響深刻的是就是文學史家樊錦詩。
  • ...這輩子最有意義的日子」—— 一個上海醫學生半世紀前在大西北...
    走馬甘南草原 奔蘭州1970年8月21日,我從南京登上了上海到新疆烏魯木齊的火車,和先前約好的在上海乘上這列火車的,也是被分到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同班同學王瑞法、吳文溪匯合,到安徽蚌埠,我們同班的梅寶珊同學也登上了這列火車,和我們會師,趕去蘭州部隊報到。火車一路西行,越走越荒涼,過了西安,窗外只見光禿禿的黃土山。
  • 甘肅,一個被風景耽誤的美食天堂,這5種美食讓人吃過就忘不掉
    ,「東方羅浮宮」的莫高窟,「天下雄關」嘉峪關……都屬於甘肅。醉人的景致,迷人的風光讓甘肅被人們所認知與熟悉,大西北之美非甘肅莫屬。然而你不知道的是甘肅,還是一個被風景耽誤了的美食天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甘肅的美食天堂,一起用美食重新認識甘肅。被風景耽誤的美食天堂甘肅,這5種美食讓人吃過就忘不掉!
  • 白狐打卡的甘肅敦煌鳴沙山和月牙泉原來這麼美,流傳的故事更精彩
    文/史間一壺酒近日,一則關於甘肅敦煌的消息登上熱搜,那就是在以「沙泉共生」而聞名於世的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每當天氣晴朗的午後,一隻小白狐會定時定點來「打卡」,其玲瓏可愛的樣子引得遊人爭相和它拍照、逗趣。其實,敦煌最出名的兩個景點,一個是莫高窟,一個就是鳴沙山。敦煌鳴沙山處於庫姆塔格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裡坤鎮同為中國四大鳴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