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吃蝦,這似乎是最常見不過的自然界情況了。可魚缸裡面,魚和蝦真的不能共存嗎?有沒有一種設計,或者一種飼養方法,可以讓魚和蝦兩者能比較和諧地生活在同一個魚缸裡呢?這樣就又能看漂亮的觀賞魚,且又能看可愛的觀賞蝦了。
這個問題的解決核心,在於蝦,對蝦是否足夠了解,決定了能否實現這個想法。接下來文章會從常見觀賞蝦的大分類入手,給大家解析下如何實現魚缸裡魚蝦混養。
米蝦
米蝦最典型的代表是黑殼蝦,以此改良延伸出常見的有,櫻花蝦,黃金蝦等等各種米蝦。米蝦最典型的的形態特點是,它們沒有鰲足,都是用小爪子去攝取食物,因此也不具備攻擊性。它們最多就會把死魚的屍體給蠶食掉而已。所以在魚缸或者整個自然界食物鏈裡面,扮演得是分解者的身份。不過,當它們吃藻類的時候,這時它們就是消費者了。所以,米蝦更多是用來作為魚缸的清潔工具蝦,輔助我們清潔魚缸。
鰲蝦
鰲蝦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熟悉的小龍蝦了,最大的特點也非常顯眼,兩對大大的鰲足,非常具有攻擊性。別說是小型魚,就是人被夾到了都生疼。當小型魚被它們的鰲足捕捉到,那基本是逃脫不了的,最終只能被送到嘴邊任其宰割。
同時,鰲蝦也是具備非常強的攻擊性和領地意識,不單單對小型觀賞魚有威脅,對同類也是有威脅的,尤其是剛脫殼完的同類,身體還是很酥軟的,這時沒有抵禦能力,很容易被另外的鰲蝦擊殺。
雖然外形差別很大,不過蝦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它們需要有窩來躲避。無論是小小沒有攻擊力的米蝦,還是有大鉗子殺傷力十足的鰲蝦,它們都是蝦,都是屬於甲殼類動物,都是需要脫殼的。而在脫殼了之後,身體有一段時間是酥軟的,這是需要魚缸裡有比較充足的鈣,才能利於它們更快讓新殼堅硬起來,才能保護自己。否則在剛脫殼的1-2天內,它們是非常脆弱的。
這就使它們有蝸居的生活習性,所以會養蝦的朋友,如果把觀賞蝦和觀賞魚混養在一起,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就是一定要在魚缸裡放幾個給蝦躲避的物品。最常見的是圓筒狀的紅陶蝦窩,如果沒有,也可以用水管剪成一段段來代替,不過那樣不那麼美觀而已。總之,就是一定要有一些東西,可以讓它們躲起來不被魚容易發現,最好魚還不能進入那個地方的。
觀賞魚和觀賞蝦混養,目前僅限於米蝦,鰲蝦是絕對不行的。還有上面沒有提到的,我們中國原生水域的那種長臂蝦(最常見是大眼賊)也是不行,總之有鰲足的蝦,是不能和魚混養的,理由很簡單,一旦魚不小心被鰲足逮到了,基本無法逃脫。雖然這樣的概率不高,但是一直養在一起,哪怕再低的概率,也是會有發生的可能。
最後我們總結下,以目前的飼養技術來說,能實現魚蝦混養的只有米蝦,而想把米蝦和觀賞魚混養在一起,前提一定要準備蝦窩給米蝦們躲避,否則蝦就越養越少。鰲蝦或者有長臂鰲足的蝦是不能和觀賞魚混養的,理由是它們會捕獵同缸的觀賞魚。而且補充一下,鰲蝦是會吃水草的,所以也不適合單獨飼養在水草缸裡面,米蝦則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沒有鰲足,切不斷水草。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的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