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了解更多民俗傳統↗
春分一般在每年的公曆3月20日或21日。春分的含義有兩個:一是指一天的時間白天和黑夜平分,各為12個小時;二是在古時以立春到立夏之間這段時間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的中間,平分了春季,所以這個節氣叫做春分。這裡多說一句:春分過後,白天逐漸變長,黑夜逐漸減少,到了夏至這天白天達到最長,黑夜最短;從夏至到秋分,還是白天比黑夜時間長,但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秋分這天白天黑夜又一樣長了;秋分到冬至之間黑夜比白天長,冬至這天黑夜最長,白天最短;然後又到了春分,周而復始,年年如此。春分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均穩定達到了0℃以上,寒冷天氣已經逝去,氣溫回升,各地也都進入了明媚的春季。
我國古代時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鳥(又作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說春分日過後,燕子開始從南方陸續飛回來,下雨的時候天空也開始打雷並發出閃電。春分這天古人會舉行春祭,就是掃墓祭祖,這裡要說一下古代人並不是只有清明才掃墓,他們逢年過節都會祭祖,祈求祖先庇護風調雨順、子孫延綿。古人首先要在祠堂祭祖,然後去掃墓。掃墓要先掃始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全村人都要出動。始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開始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每年春天春分這天,有些地方會進行「豎雞蛋」的遊戲。玩法簡單且富有趣味:拿一個勻稱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把它在桌子上豎起來,所以就有了「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這一活動主要由小孩子或者年輕人來進行,成功了說明孩子心靈手巧、機敏聰慧,將來能有個好前程。春分這天還有一個傳統習俗——粘雀子嘴,就是把十多個不用包心的湯圓煮好,用細竹叉叉著放置於室外田間地頭,引麻雀來吃,粘住麻雀的嘴,避免麻雀以後禍害莊稼,表達了農耕時代人民對於豐收的期盼和渴望。


春分這個節氣要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此時正是陽氣舒展、升發的時候,此時養陽對於養生來說至關重要。飲食上首先要養陽,特別對於男性。生活中最普遍也是最合季節的食材就是韭菜了,韭菜具有養陽壯陽的功效,可以祛陰散寒,多吃還可增強人體的脾胃之氣,對肝功能也有益處。而且韭菜一年四季都可生長,但以春天的韭菜最為好吃,所以在春分時節一定要多吃春韭菜。美食家有云:韭菜春香、夏辣、秋苦、冬甜。所以有需要食療的朋友們抓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