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開市客而言,在上海開出一家成功的店並不難,但在差異市場尤其消費習慣不同的二、三線城市如何布局,如何面對區域型連鎖零售企業的競爭,將會是個挑戰。
上海人的購買力太嚇人了!
開市客(Costco)上海閔行店27日正式開業,上午就造成周圍交通嚴重擁堵,到了下午「因賣場人潮擁塞」,不得不暫停營業。
這是一家怎樣的店?
美國倉儲量販店的鼻祖是1976年開設於加州聖地牙哥的Price Club,而開市客的創始人Sinegal早年就在Price Club工作。1983年9月,Sinegal和一名西雅圖當地零售家族出身的律師Brotman,在西雅圖市開設了一家倉儲量販店Costco。十年後,商業模式相似的Costco和 Price Club兩家大型零售商合併,合併後的公司名為PriceCostco;1997年,公司更名為Costco Wholesale Corporation,所有的Price Club更名為Costco,後逐漸成長為今天的開市客商業帝國。
截止2018年12月31日,開市客在全球有768家店鋪。在亞洲,日本與韓國開市客有26和15家店鋪,在中國臺灣也拓展到了13家之多。
開市客的銷售模式和沃爾瑪山姆會員店、麥德龍超市類似,實行會員制。公司在2018年的年報中提到,付費會員數為5160萬人,美國和加拿大的會員續籤率為90%,世界範圍內的續籤率上升到88%。不同地方的會員費不太一樣。
上海店的會員年費為299人民幣,與其他地區的年費相比處於中上遊的位置。美國本土的年費最高,達到近430元人民幣。墨西哥的年費最便宜,約合179元人民幣。
開市客的特色是什麼?
一,東西品類少;二,東西便宜。
開市客的產品種類(SKU)通常比零售超市少得多。一家典型的開市客僅提供不到4000種產品,上海的開市客也基本是這個水平。而塔吉特(Target)有8萬多種不同的產品,沃爾瑪有10萬多種不同的產品。這有別於傳統實體超市將所有貨品都陳列出來的做法,反而向便捷的電子商務靠攏——將篩選過的精品擺在用戶的首頁。減少產品種類可以增加庫存周轉率和降低成本,精心篩檢產品也為消費者省去了在商品架前猶豫的時間。
食品和日常用品佔到開市客銷售商品的41%,這一類商品使用頻次高,品牌屬性相對服裝更淡,同時在儲存和運輸成本上低於生鮮食品。
開市客的東西有多便宜呢?根據沃爾瑪及開市客美國官網的部分相同商品價格對比,可以看到開市客的價格較沃爾瑪便宜。
這麼便宜怎麼掙錢?開市客的2018財年的毛利潤率僅為11%,遠低於沃爾瑪的25%,但這並意味著開市客不掙錢。開市客2018財年的淨銷售額1384億美元,會員費收入為31.42億,而其淨收入為31.34億,利潤與會員費基本持平。簡單說,開市客不直接靠賣東西掙錢,掙的是穩定的會員費。
雖然Costco的毛利率只有沃爾瑪的一半不到,但淨利率在2017年開始好過沃爾瑪。相較於亞馬遜和京東這樣的電商來說,它的淨利率也十分穩定。
因此不僅顧客偏愛開市客,華爾街精英也看好它。開市客的股價在今年上漲了約37%,而沃爾瑪和電商巨頭亞馬遜分別上漲了約20%和18%。昨日開市客的市值達到1224.6億。
開市客在中國的敵人
2014年開市客便進駐天貓國際,試水中國市場。五年過後,在一些外資超市離場之際,開市客卻選擇落地上海。據悉,選擇上海主要是因為天貓的銷售數據顯示,開市客主要消費者集中在華東,其中上海的訂單最多。開市客保守的目標是在擁有200多萬人口的閔行吸納至少10萬會員。而從第一天的情況看,這個目標應該很輕鬆就能達到。
在美國,開市客被認為是少數成功避開電商亞馬遜威脅的零售超市。但在中國,消費者的購物渠道更為多元化。電商有巨頭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線下實體店既有開市客熟悉的對手山姆會員店,還有新零售的代表盒馬、永輝等。
另外,中國人均汽車擁有量和公路網絡也沒有美國發達。中國消費者的價格敏感程度則超過美國消費者。我們比較了一下開市客的部分商品類似款式在幾個中國電商平臺上的價格,發現其實Costco不總是最便宜的選擇,比如北極狐的雙肩包,它的要價是最高的,而且款式不齊全。不過線下門店可以讓消費者親自檢驗貨品質量,這一點是其他幾家電商不能提供的。
對開市客而言,在上海開出一家成功的店並不難,但在差異市場尤其消費習慣不同的二、三線城市如何布局,如何面對區域型連鎖零售企業的競爭,將會是個挑戰(山姆會員店已經開始下沉布局),標準化的選品採購雖然構成「外來者」的優勢,但同時也缺少靈活性。
開市客是否可以異軍突起,將會員制倉儲超市在中國本土化,仍然有待觀望。作為消費者的你,準備好去閔行逛個街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