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習慣印度菜,但卻是十足的咖喱控。去了有咖喱的餐廳,一般都會點綠咖喱羊肉、黃咖喱雞肉、紅咖喱牛肉,如果同去的人比較多,我還會加上一個咖喱炒飯。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馬來西亞的咖喱,做出的娘惹菜甜味比較大,而且添加了椰漿,味覺層次更豐富,也是讓我愛到停不下來。
咖喱之所以神奇,因為它是一個龐大的味覺層次組合,類似於中藥的組方,產生了1+1+1+1······>100的神奇效果。其實咖喱是音譯,源於泰米爾文,意思就是調料。而在印度,咖喱這個詞事實上很少用。
在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叫做咖喱(kulry or khadi)的菜餚一般都含有酸奶酪(yoghurt)、酥油(ghee)或印度酥油,而在印度南部,一切為了醬的複合香料的菜餚都可以叫做咖喱。中國人和英國人對咖喱的闡釋是一致的,即包含著姜、大蒜、洋蔥、薑黃、辣椒、小茴香等香料的複合品。
綠咖喱裡加了更多呈現綠色的蔬菜,例如香菜、斑蘭、香茅、青檸檬皮、薄荷等,呈現出黃綠色,富含更清新的香氣;紅咖喱裡面有更多的印度紅辣椒,其實沒有那麼辣,但顏色很討巧,非常增加食慾;黃咖喱主要的是薑黃粉,辣中帶一點點的酸,最適合亞洲人的普遍口感,這是從常見顏色上來區分的。
從不同國家和地區來看,泰國的咖喱最為適合中國人的口感;印度的咖喱香料過多,略有苦味;馬來西亞的咖喱尤其是娘惹菜與眾不同,自成一派,甜味比較大,也更喜歡添加椰漿,味覺層次十分豐富;而日本咖喱則顯得稍微細膩了一些,因為他們有時候會在咖喱裡面添加各種水果泥。
咖喱實在是個好東西,好吃好做也沒有太大難度,天冷的時候吃一口能暖上半天,天熱的時候吃一口又能開胃,和食材也是百搭。
說到馬來西亞的咖喱,不得不提娘惹菜,我以前在北京就接觸過,具體是哪家餐廳真的有點想不起來了,為什麼取名叫「娘惹菜」,其實有這麼一個故事:「娘惹」是指馬來西亞人和中國人的女兒,如果是兒子就被稱為「峇峇(bā 這個字是多音字,也可讀作 kè,但這裡我們讀bā)」,反映了華僑不斷融入當地社會的決心和努力。可惜,中國人都長了一副思鄉的胃口,飲食上不能完全改變,在福建菜和馬來西亞飲食習慣融合的基礎上,娘惹菜橫空出世,而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早有華人移民的地方,所以娘惹菜也就相對來說最正宗。
其實娘惹菜的做法基本還是中國化的,但是應用了不少當地特產配料入饌。例如菠蘿、椰漿、香茅、南姜、黃姜、亞參、椰糖等,檸檬、斑蘭等更成為不可少的佐料。咖喱本身很香,加上椰漿來調味,除了增加了另一種香氣之外,口感上更能突出和配合多種蔬菜的甜美,我配著可是吃了兩碗米飯才覺得過癮。
下面就把這道娘惹咖喱雜拌蔬菜的做法推薦給大家,這道菜既有椰漿的香氣,又不會掩蓋咖喱的獨特口味,對於我這個吃貨來說,這兩種食材的搭配簡直是天作之合,美味程度絲毫不遜於肉類食物。
——》娘惹咖喱雜拌蔬菜
主料:土豆、胡蘿蔔、西藍花
輔料:洋蔥
調料:植物油、咖喱塊、椰漿200ml(沒有椰漿可以用椰汁飲料+牛奶+澱粉來代替,比例是2:1:1)、鹽適量
製作步驟:
(1)買回來的西藍花先用清水衝洗一下,然後掰成一塊,盆裡加入適量清水、少許鹽和麵粉,把西藍花放在裡面浸泡5分鐘,然後清洗乾淨。把土豆去皮切成滾刀塊,胡蘿蔔也切成滾刀塊(最好是土豆塊和胡蘿蔔塊能切得大小均勻),洋蔥切小片(如果覺得切洋蔥辣眼睛,可以把洋蔥放在清水裡浸泡一下)。
(2)鍋裡倒入適量植物油,油熱後加入咖喱塊,全程用小火,使咖喱塊融化並炒出香味,將土豆塊、胡蘿蔔塊下鍋翻炒均勻,全部裹上咖喱汁為止,加入跟土豆保持齊平的溫水,略煮10分鐘(根據切土豆的大小來決定時間),土豆大約8分熟就可以了。
(3)把西藍花倒進鍋裡翻炒幾下,如果這時候覺得鍋裡的水分不是很多了,可以適量加入一些開水,翻炒均勻後蓋上蓋子燉煮2分鐘。直到土豆塊、胡蘿蔔塊表麵糊化、西藍花變軟後放入洋蔥片。慢慢用鏟子翻動鍋裡的食材,因為土豆和胡蘿蔔已經燉煮熟了,小心會翻爛哦!
(4)最後把準備好的椰漿倒進鍋裡,加入少許鹽(咖喱塊本身是有鹹味的,所以鹽不需要太多),煮開後拌勻,即可出鍋。
這樣一道營養豐富、味道濃鬱的「娘惹咖喱雜拌蔬菜」就製作完成了,看著是不是很有食慾呢?愛吃咖喱的人一定要試一試哦!
本文由約翰飯特稀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如果您有不懂得地方,期待您在下方留言區提出。如果您也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點讚」+「關注」+「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