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生在農村,卻罵農村人懶的「忘本」教授

2021-01-08 青琯評史人

相信在當今這個社會上,說到農村很多人都會覺得十分的親切。多數人,即使如今已經在城市當中買房買車了,但是其根也還是在農村。每逢過年過節,都會帶上好禮回到農村老家中與家人團聚。很多人生於農村且長於農村,他們對農村有著很深刻的印象。說到對農村的印象,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農田。

是的,世界上多數的農作物,都是來自農村。農民們每天都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頂著嚴寒酷暑,辛辛苦苦的種植農作物。這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同時也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然而,卻有這麼一個人認為農民們的辛勤勞作是最懶惰的行為,而此人竟然也是從農村當中走出來的。

一、著名經濟學家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王福重,他是我們國家十分著名的經濟學家。王福重在經濟界來說,還是擁有一番成就的。他是北京大學的博士後,曾經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擔任國貿系主任,現在在中央財經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的職位。不僅如此,王福重還曾經在各大財經雜誌當中發表過大大小小一百多篇學術論文。

可以說,他在財經界頗有一番影響力。很多人都十分願意聽他解讀財經的熱點問題,除了他在學術界的一番成就之外,他還是某熱門財經類節目的常駐嘉賓。除此之外,他還前前後後被各大電視臺節目邀請過很多次。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極具威望以及頗有成就的人,發表了這樣一種不尊重農民,不尊重農業勞作的言論。

二、粒粒皆不為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常說,吃飯的時候我們要節約糧食,不浪費糧食,才能對得起農民伯伯們的辛勤勞作。在小學的作文當中,孩子們也時常引用這句話來歌頌農民伯伯們的辛苦貢獻。但是,王福重卻認為"農民的辛苦,實際上是真正的懶惰。"

這句話是他在參加一檔節目當中說出來的,此話一出引起了觀眾們的軒然大波。依照王福重的言論不難看出,在他看來,農民們正是因為不想學習,不想努力,才會在天地之間付出這些所謂的辛苦,所以他們是懶惰的。

陶淵明是一個田園詩人,他喜於通過對鄉村的描寫來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所謂的"心遠地自偏",這本該是很愜意舒適的一件事,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到了王福重的口中,這種"採集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勞作,卻成為了愚蠢的行為。他在節目當中提出,當時的社會並不穩定,而這一種行為實屬逃避享樂。

實際上,在田間勞作實屬算不上享樂。要知道,莊稼從種植,到成長,再到收割,這其中無不蘊含了農民們的心血。根據季節氣候播種,而後又在田間地頭耕作。

天氣炎熱的夏天,大部分人在午後,都會在家中或寫字樓中吹著空調,而農民們卻頂著烈日在施肥澆水;到了冬天,我們在室內吹著暖氣,烤著火爐,而農民們依舊在嚴寒中的田間地頭澆水施肥。

莊稼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除了需要防止病蟲害之外,還需要得到肥沃的滋養,而農民們不嫌棄髒累的一扁擔一扁擔的用自己的肩膀挑起農家肥為植物增加養分。

到了冬天,農民們還需要擔心由於氣溫過低、下雪降霜給植物帶來的危害。這些種種,無論從哪一點上看,農民們也並不輕鬆,何來"偷懶享樂"之說?

此外,王福重還說:農村走出來的學生,均是打算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改變現狀,接受高等教育後的他們收入將遠遠高於農村耕作的年輕人。

事實上,每年想要憑藉學習走出大山的人數不勝數,人各有志,這也無可厚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渴望離開農村,有的人在獲得了更高層次的知識之後,依舊選擇回到了自己的村子當中,幫助村子建設。

另外,並不是所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收入都高於農村收入。農民也算一份職業,但在王福重看來,農民這一份職業就是收入最低的底層職業。

從其實王福重的言論當中不難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職業歧視"。可實際上在這個社會中,有很多大學畢業的學生坐在辦公室當中每個月拿著三四千元的工資,而那些他所謂的"底層",每個月或許有上萬元收入。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辛苦與否並不能判斷是否愚昧,更不能判斷收入高低。王福重也是生於農村,長於農村,他竟不能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

農民是一個重要的事業,即使是到了科技發達的今天,社會依舊依舊離不開這一職業,不少大學甚至將農業類專業列為了學校的重點專業。

三、農業專業的重要性

農業類專業對於現在社會的重要性,在這裡就不說得太過於宏觀。舉個例子來說,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正是畢業於農學院,農學系的。

他們也會在田地間耕作,不斷實驗研究。在一次偶然當中,袁隆平在試驗田發現了一顆特殊的水稻,而後他開始了嘗試雜交水稻的嘗試。

整個雜交水稻的試驗過程當中,袁隆平都是在稻田間不斷地種植、耕作,而後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發現與突破。由此可見,王福重的觀點並不是正確的。而袁隆平在耕作中所發現的,對於國家對於人民而言,都是意義重大的。

袁隆平一生都在致力研究雜交水稻,使得水稻產量更高,種植更易。他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所有的人都不再挨餓。

他雖是一介"農夫",但誰又能說袁隆平的貢獻不偉大,誰又敢說袁隆平此舉愚蠢?袁隆平既是一個農民,也是工程院院士,更是我們國家的驕傲。

做人不分高低,工作不分貴賤。在這個社會上,每一份合法的工作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任何人都不應該自以為是的"優越"且看不起其他的職業。

存在即合理,法律既然允許這些工作存在,那它便是有用處的。而農民更是一份偉大的職業,沒有農民我們都無法吃上新鮮果蔬以及任何主食,因此我們應該尊重他,敬佩他。

相關焦點

  • 專家王福重再出荒謬言論:呼籲農民不要用收割機割麥,會汙染環境
    相傳,「虎生三子,必有一彪」,但是由於彪的長相醜陋,性格狡詐,老虎作為王者很討厭它,所以生下彪之後就會將彪丟棄。而彪不僅僅樣貌醜陋,而且性格惡劣,面對虎的遺棄,它會以吃掉自己的兩個兄弟姐妹來報復老虎。不過,這樣的傳言卻沒有被證實過,彪雖然作為禽獸,又豈會傷害自己的手足兄弟呢?
  • 生活在農村的狸花貓會抓老鼠,還要教小貓抓老鼠:做貓不能忘本
    貓咪,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在人們的生活中,貓咪就是一種很常見的動物,現在很多人都是喜歡養貓的。當下養寵物成了一種生活潮流,家有寵物歡樂多,越來越多的人都養了寵物來陪伴自己。在養寵物的時候,人們也會挑選自己喜歡的寵物來養,而貓咪呢,就憑藉自己出色的條件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 王福重:窮人沒有道德和信譽可言
    在多數人認為窮人依然會有遠大志向的同時,不乏有歧視窮人的人。王福重就認為窮人是沒有道德和信譽可言的,這樣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算是一種歧視了。這使得他們成為積極向上的人。有一小部分人,他們一樣從小生活在貧苦的環境中,與前者不同的是,他們將這種貧困歸結為上帝的不公,從未想過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種狀態。漸漸地,他們成為王福重口中的「毫無道德和信譽可言的人」,即使如此,他們也不會反思自己,反而產生更大的怨念。
  • 阿黃會打獵小白會看家,農村土狗好,為何現在農村養狗招人罵?
    犬科分支鬣狗所以說,家犬是所有動物裡面最智慧的存在了,他們伴隨著人類生活智慧也是受人類的影響最大的,有些聰明的狗都能有7歲小孩子的智商,可見就物種而言,除了人類擁有著智慧,犬科的家犬分支也是一支具有智慧完美生存下來的物種,他們懂得依附於人,
  • 農村的老鼠為何比以前少了?聽老教授說,找到了答案
    一天和我校一位教生態環境的老教授聊天,他說前幾年學校裡和家裡也能見到老鼠,現在確實見不到了。他的解釋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原因是:~~第一,老鼠生存的環境變了。老教授說環境的變化包括氣候的變化、農業環境的變化、環境汙染和農藥的泛濫等等,造成農村老鼠的大量減少。現在地球變暖,冬天南方不寒冷了,很多地方出現無霜期和無冰期。
  • 農村俗語:「清早莫撿路邊兔,夜晚別披『生』白布」,是啥意思?
    前兩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時聽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清早莫撿路邊兔,夜晚別披『生』白布」。說句實在話,由於這句俗語有些晦澀難懂,因此,雖然我對這句俗語琢磨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琢磨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野兔很懶,不喜歡自己挖洞,因此,它們的巢穴一般會設在草叢中。不過,野兔的隱蔽性很強,在它們的身體靜臥不動的時候,其毛色與周圍雜草混在一起,即使人走近一米以內的距離也不易察覺它們的存在,因此,我們平時是很難看到野兔的。一般情況下,野兔每兩天進食一次,在不需要進食的時候,它們會靜臥在草叢中。當它們需要進食的時候,它們會沿著山上的小路下到灌木稀疏的山腳,果園,路邊進食。
  • 農村土狗的真實生活:農村狗狗行為準則!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懂
    但是在我看來,那是一個比較好的人狗相處的狀態,是經過幾千年的農業文明磨合出來的類似生態的系統。那時候的狗,明白自己的職責,明白自己的生態位,不用屎尿都得等著人拉著去解決,發情了要靠自己打出交配權,偶然還可以抓點小動物打打牙祭。估計現在被養在公寓裡的寵物狗,會更喜歡那樣的生活。首先開宗明義,農村的狗咬人的情況極少,狗主要起的還是示警的作用。而且無論是狗和人都比較懂得自己的行為邊界。
  • 農村老話「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知道嗎?
    農村老話「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知道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5000多年的文化傳奇。流傳下來很多富有哲理的名言,俗話,老話。這些俗話,老話都是先輩們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而總結出來的。所以我們對於一些老人說的話千萬不能不當一回事,因為這些老人說的話大多都是老輩人經過大半輩子生活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對現在的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作用,所以對於一些「老話說」要學會汲取經驗。在農村有一句老話「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是什麼意思?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 農村俗話「要煙蹭飯,其人必賤」
    人們常說良藥苦口實話好說難聽點,一些人不受別人待見就是說話過於直接。在農村流傳著很多關於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俗話,一些老人經常引用這些俗話來教育後代。其中不乏很多非常直接、讓人聽了難以下臺的俗語,今天老王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些比較犀利、甚至能夠噎死人的老俗話吧。
  • 北大教授陶澍:農村燒柴致每年數十萬人死?為何沒一刀切全禁止?
    作為農村居民做飯、取暖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基礎取暖設施並不健全的背景下,燒柴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儘管國家大力提倡使用新型清潔能源替代燃煤與燒柴,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燒柴與燃煤取暖依然是多數農村地區的「主流」。不過,並不能否認的是,燒柴取暖這種方式的確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空氣汙染,且存在一定的安全威脅。
  • 鄉村記憶:農村娃上山捉蠍子……
    觀農村,思民情,聊農事,聊聊三農那些事。山溝兒農村小王原創作品,禁止平臺抄襲,謝謝合作!也許長大了就喜歡懷舊,閒暇之餘獨坐窗前、仰望星空,總是能想起兒時在農村老家星星點點的往事,那些都是刻在骨子裡的記憶,將永難抹去……對於80/90後的人來說,兒時的童年都是充滿樂趣且豐富多彩的。
  • 主人把泰迪養在農村,一不小心生了一窩小狗,其中一隻讓人很心疼
    城市中喜歡寵物狗的人是越來越多,之前的文章中也說過多次,泰迪是人們尤其是女孩子比較喜歡養的寵物狗之一,主要是因為嬌小的體格,自然卷的狗毛讓人看了很是愉悅。以前農村人養狗主要是為了防小偷,主要是以土狗為主,不過現在的農村人為了養眼也開始在村裡養品種狗了。
  • 農村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之所以流傳千年,肯定有他存在的意義,這些俗語凝聚著先人們的智慧,由於是農村俗語,所以書本上很少能看見,生活在農村,就會發現這些俗語無時不刻的被傳誦著,比如這句『俗語人怕臘月生,又怕臘月死』,啥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家中的母豬生了十隻小豬,其中有一隻小象
    鉛:農村家裡的母豬生了十頭小豬,其中一頭是小象。這個世界充滿了奇蹟。最近,一個男人的家人有一件奇怪的事情。據他介紹,他的家豬首先生了一隻猴子然後生了一頭小象。這是真的?這有點難以置信。那人養了一頭老母豬,放了10頭仔豬。還有一個小紅豬頭,鼻子很長,垂下來。那個男人擔心它被凍結了,他特意在家裡拿了一塊布來包裹仔豬。
  • 農村俗語「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如今的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有能力的會順帶帶走孩子,除了春節期間,在農村最多見的是年過花甲的老人,現代人對農村的疏離,也讓很多農村特有的文化漸漸消失,特別是一些以前家裡面老人常常念叨的俗語,隨著老人的離去,這些俗語也漸漸被人淡忘。
  • 窮生蝨子,富生瘡,頭上的蝨子是怎麼來的?只有真正的農村人知道
    請您閱讀文章前點擊右上方【關注】,這樣每天都能免費收到《賣柚子的小夥子》分享的關於農村大小事。生活在農村,從小聽到過許許多多的老話,其中這句窮生蝨子,富生瘡是最有體會的。這句老話說的是非常有道理,是對以前農村的生活狀況,一種最為現實的寫照。窮生蝨子富生瘡這句老話,可能很多人都聽到過,對它的意思也比較了解,說的就是窮人因為生活條件差而容易長蝨子,富人因為生活條件好,缺乏運動經常久坐而容易身上長瘡。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那個蝨子從哪裡來的?
  • 人大教授溫鐵軍:聽說有農村不讓農民養雞鴨鵝,這明顯是過了
    他還表示:「農村人自己在家利用優勢條件,在家門口的小池塘養個鴨子,在自家田地裡養點雞,弄點雞蛋鴨蛋改善生活或者增加收入,這不是很好嗎?如果這樣也不行,那勢必會極大影響民生。」事實上,很多地方這些年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提出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方案和辦法,比如不讓燒柴,說是汙染環境;不讓放炮,說是更加汙染環境;還有這不讓養雞鴨鵝,明顯也是。農村人自己在家養個豬、養幾隻雞鴨鵝,煮飯做菜燒個柴火,這能汙染到哪裡去?
  • 過去的農村人身上會生蝨子,現在怎麼沒有了?蝨子是怎麼來的?
    但在過去可不是這樣,過去其實不管是農村人還是城裡人,身上都是有蝨子的,所以人們不得不在家裡備一個「蓖子」,樣式跟過去的木梳差不多,但差別是這個齒比較密,可以刮下頭髮上的蝨子以及它們的卵。那很多人就會疑惑,為啥以前幾乎男女老少身上都有蝨子,現在卻沒有了?它們是哪裡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