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貪夜蛾是一種源自美洲的蟲害,在美洲蔓延之後,其迅速傳至非洲、南亞、東南亞;今年1月,又在我國雲南省首度現身,隨後迅速擴散至南方數省。由於該蟲害有極強的危害性,甚至可能導致農作物毀種絕收。
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13個省(市、區)遭受蟲害。為此,農業部門高度重視,要求加密監測預警,全力做好防控應對工作,努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
草地貪夜蛾俗稱秋黏蟲,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雜食性害蟲。該害蟲食量大,主要為害玉米、水稻、甘蔗、菸草等禾本科植物,而且繁殖力強、遷飛能力強。由於屬暴食害蟲,群體作戰,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啃完後列隊遷移下一片地,因此也被稱為「秋行軍蟲」
玉米、水稻、花生等秋作物是該蟲最喜愛的作物,是玉米上的重大遷飛性害蟲,玉米苗期受害一般可減產10%~25%,嚴重田塊可造成毀種絕收。現在全國自北向南馬上進入春玉米出苗和夏玉米播種期,隨著氣溫回升,草地貪夜蛾成蟲會隨著玉米種植區自南向北遷飛,成為玉米上最危險的害蟲。
已經侵入的地區,加強防控,做好防治工作,在害蟲低齡幼蟲初發期進行用藥,可選用10%甲維●茚蟲威懸浮劑1000倍液,或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或34%乙多●甲氧蟲懸浮劑等藥劑噴霧防治。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進行統防統治,效果更好。
加強監測:對沒有侵入地區,注意做好蟲情預測預報,做好宣傳和普查工作。要加強省際間的監測協調,運用大數據和物聯網,以及衛星監測系統,對該蟲害的擴散情況進行及時準確的監測預報。
另外,還要注意遵循步驟,不是上來就使用農藥。藥是必需的,但前面的措施,比如在病蟲害區域和非病蟲害區域的邊境地帶,採用黑光燈誘捕、激素誘捕等綜合防治措施,防止該蟲害擴散——誘殺是最環保有效的措施,化學方式防控是最後一道防線。
有條件的地區可與非禾本科作物間作套種,保護農田自然環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發揮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控制優勢,形成生態阻截帶。
成蟲發生期,集中連片使用殺蟲燈誘殺,可搭配性誘劑和食誘劑提升防治效果。
抓住低齡幼蟲的防控最佳時期,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噴灑在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1)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選擇噴施白僵菌、綠僵菌、蘇雲金桿菌製劑以及多殺菌素、苦參鹼、印楝素等生物農藥。(2)應急防治:玉米田蟲口密度達到10頭/百株時(參考玉米田二代黏蟲防控的蟲口密度指標),可選用防控夜蛾科害蟲的高效低毒的殺蟲劑噴霧防治。(聯合國糧農組織防控草地貪夜蛾指導手冊及國外登記防控該害蟲的化學農藥有氯蟲苯甲醯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蟲醯胺等)。
標註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張潤志研究員(拍攝於雲南曲靖,2019.05.17)
-END-
關注二維碼進群
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