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主要食葉害蟲種類生活習性及防治技術
陳麗麗
樟樹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別名:香樟,樟科常綠喬木。一般樟樹高 10m 左右,樹齡成百上千年,為優秀的園林綠化樹種。樟樹是江西省常綠闊葉林的主要組成樹種之一,也是吉安市重要的用材和經濟開發樹種。近年來,隨著我國森林(園林)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持續推進,江西省城鄉公園和道路栽植了大量的樟樹。隨著綠化面積擴大,也為綠化植物病蟲發生和繁殖提供了生存環境,加之許多地方對綠化植物病蟲害防治管理不到位,特別是許多城鄉道路樟樹害蟲得不到及時的防治。為掌握道路綠化區的樟樹主要食葉類害蟲種類及其生活習性,對其進行了觀察,並進行了一些生物和化學防治技術試驗。
1 調查內容和方法
在城區公園內、道路兩旁和國、省道兩旁隨機設立標準株與對照區,觀察樟樹食葉害蟲的種類與活動情況。依據害蟲危害的種類,在公園內樟樹上設定點觀察飼養地,同時結合籠內飼養觀察害蟲的活動情況,年發生世代,各世代蟲期變化的歷期。結合園林防治作業,開展樟樹主要食葉害蟲的防治試驗,通過試驗篩選出有效的防治技術措施。
2 樟樹食葉害蟲種類
根據青原區、峽江縣等地調查,為害樟樹的食葉害蟲種類有樟葉蜂、樟尺蠖、樟巢螟、象鼻蟲、銅綠金龜子、樟鳳蝶、樟蠶、袋蛾、吹綿蚧、潛葉蛾、樟刺蛾等 10多種。其中以樟葉蜂、樟巢螟、樟尺蠖、象鼻蟲發生最為普遍,為害較嚴重,蟲株率 24%~92%,蟲口密度最多達102 只 / 株。
3 主要害蟲生活習性
3.1 樟葉蜂 每年從 4 月下旬開始,香樟嫩葉都可能遭受到食葉害蟲樟葉蜂的嚴重危害,尤以新種或經過截幹的樹木受害更為嚴重。嚴重時,能在 3~4 天內將所有嫩葉嫩梢吃光,大大影響香樟的生長和美觀。
樟葉蜂每年發生 2 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內結繭越冬。3 月下旬見成蟲交尾產卵,產卵在幼樟葉的下表皮內,卵 3~5 天孵化,幼蟲食嫩葉、新抽枝梢,3 月下旬 ~4月上旬為第 1 代幼蟲期,中旬為大發生期,形成危害高蜂,幼蟲經 20~30 天老熟。5 月上中旬幼蟲老熟,可見成蟲或第 2 代卵塊。5 月上旬 ~7 月上旬見第 2 代幼蟲,7 月上旬幼蟲老熟入土結繭越冬,發生期不整齊,第 1 代和第 2 代幼蟲均有延遲現象。該蟲成蟲卵產於葉脈附近,孵化初期在嫩葉葉脈附近上啃成一個個小洞,稍大後轉移到另一葉片邊緣,啃食整個葉片,並有極強的附著葉片能力,任憑風吹雨打也不掉落。
3.2 樟巢螟 樟葉瘤叢螟又名樟瘤叢螟、樟巢螟,是香樟另一種重要的食葉害蟲。和樟葉蜂不同,樟瘤叢螟新老葉片都為害。為害之前先吐絲將葉片纏繞在一起,構成鳥巢狀蟲窩,聚集幾隻到二三十隻害蟲在裡面啃食樹葉和嫩梢。隨著蟲齡的增大巢窩也不斷增大,並隨著葉片被啃光而不斷轉移,嚴重時,能將新老樹葉啃食乾淨,樹下一片狼藉。
1 年發生 2 代,以幼蟲在地下土繭中越冬。4 月上旬第 1 代初孵幼蟲群集取食樟樹嫩葉梢枝,並吐絲粘連附近葉片,使粘連的枝葉形成蟲巢,每巢有蟲 1~18條。幼蟲在巢內,取食時將頭伸出,並把剩下的嫩葉枝粘在巢的外圍,擴大蟲巢,或分離重新做巢,5 月上旬在巢內化蛹,蛹期 12 天左右,並羽化成蟲,成蟲期10~14 天。7 月上旬為第 1 代幼蟲,8 月初為蛹期,8 月中旬為成蟲期,同時出現第 2 代幼蟲。10 月上旬幼蟲為害顯著加大,11 月上旬幼蟲老熟。8~9 月份是該害蟲最猖獗時期。
3.3 樟尺蠖 1 年發生 2 代,以蛹在樹蔸下土中越冬。4 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第 1 代幼蟲發生於 5 月上旬 ~6 月上旬。6 月中旬 ~7 月初化蛹和成蟲羽化,7 月上旬第 2 代幼蟲孵化。
3.4 象鼻蟲 1 年發生 2 代,以成蟲在土壤裡越冬。翌年 4 月下旬,越冬成蟲開始取食活動,5~6 月為為害盛期,並開始在卷葉筒內產卵,6 月上旬羽化出第 1 代成蟲。新羽化的成蟲經過 3~5 天的補充營養後開始交尾產卵。7 月上旬為羽化盛期,7 月中旬 ~8 月上旬成蟲交尾產卵、化蛹、羽化第 2 代成蟲。
4 防治試驗效果
4.1 生物防治 由於樟葉蜂危害期較長、世代多,用生物農藥防治較理想,能控制較長時間內的蟲口數量。通過對樟葉蜂 3 齡幼蟲噴施 400 億孢子 /g 白僵菌 500倍液,噴施 14 天后檢查結果,感菌率僅為 25%,防治效果不理想。樟葉蜂需要在其幼蟲剛出現時防治,蟲體過大時防治效果差。
4.2 化學防治 用氧化樂果 1000 倍液和敵殺死1500 倍液防治樟葉蜂效果分別為 93%和 97%,用氧化樂果 1000 倍液和敵殺死 1000 倍液防治樟尺蠖效果分別為 92%和 81%,用氧化樂果 1000 倍液和敵殺死1000 倍液防治象鼻蟲效果只有 52%和 71%,因象鼻蟲外殼影響殺蟲效果。防治樟巢螟用 500、1000 倍液的氧化樂果,施藥 24 小時後防效分別為 56%和 71%,效果較差,因蟲齡大抗藥性較強,但 48 小時後防效為 87%。
5 綜合防治對策
從綜合防治入手,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對策。①加強經營管理及時撫育施肥,改善林地衛生環境,增強抗蟲害的能力,同時深挖除草,破壞害蟲的棲息地和越冬場所,削弱其繁殖能力。②準確及時掌握蟲情,了解害蟲越冬前後的變化情況,在害蟲幼蟲初孵盛期及時施藥防治,以「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對為害猖獗的害蟲使用化學防治。在勞力許可的情況下,可採用人工捕捉方法,採集蟲巢、蟲繭、成蟲等集中燒死。同時要招引、保護益鳥,採取生物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保護生態環境。③由於樟巢螟具有巢窩,單用普通胃毒藥劑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因此建議用燻蒸、滲透性藥劑配合胃毒藥劑使用,如用 77.5%敵敵畏 600 倍液 +4.5%高效氯氰菊酯 600 倍液等藥劑復配使用,方能達到理想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