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雲南一名茶農向筆者反映,他的茶園中有「茶毛蟲」發生過,採茶碰到後身上會癢,詢問該蟲是否可以用茶毛蟲病毒進行防治。筆者在其田間並沒有發現茶毛蟲,但發現了一些茶黑毒蛾幼蟲,經茶農確認,就是他所說的「茶毛蟲」。生產上茶農和部分農技工作人員常把有毒毛的昆蟲都叫做「毛蟲」,茶樹上的就叫「茶毛蟲」。事實上,這種蟲與茶毛蟲幼蟲在毛的分布和色澤上均有差異,茶黑毒蛾幼蟲的毛在背部像刷子一樣比較密集,且毛色有黑色和白色2種。本文對茶黑毒蛾的形態特徵、發生特點和防治方法作一介紹,為生產上對其進行正確識別和防治提供參考。
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Matsumura)又稱茶茸毒蛾,是鱗翅目、毒蛾科昆蟲,廣泛分布於我國各大茶區。以幼蟲取食茶樹成葉及嫩葉為害,暴發時可將成片茶園食盡,嚴重影響茶樹的樹勢和茶葉的產量。茶黑毒蛾幼蟲長有毒毛,雖然沒有茶毛蟲(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Strand)毒性大,但敏感型人體皮膚接觸後,也會產生奇癢,影響茶葉採摘及田間管理工作。
一、形態特徵
1.成蟲
茶黑毒蛾雄蛾翅展28~30 mm,雌蛾翅展36~38 mm;觸角短羽狀;後胸和第二、第三腹節背面各有一明顯的黑色短毛簇。翅暗褐色至慄黑色。前翅基部顏色較深,有數條黑色波狀橫線紋,內線黑色,鋸齒形;外線黑褐色,鋸齒形,在中室處外突,然後內凹;翅中部3/4區域近前緣處有1個較大近圓形的灰黃色斑。後翅灰褐色,線紋不明顯(圖1、圖2)。
圖1茶黑毒蛾成蟲
圖2茶黑毒蛾成蟲標本
2.卵
茶黑毒蛾的卵扁球形,頂部微凹;初產時灰白色,後轉黑色;直徑約0.8 mm(圖3)。
圖3茶黑毒蛾卵
3.幼蟲
茶黑毒蛾幼蟲共5~6齡,體長可達24.0~32.0 mm。頭棕褐色,體黑色,腹部1~4節背面各具褐色毛叢1對,第五節有1對較小的黃色毛叢,第八節具向腹末上方翹起的黑褐色毛叢1對。中胸及第八腹節各具白色長毛2對,第一腹節具白色長毛1對(圖4)。
圖4茶黑毒蛾幼蟲背面(左)和側面(右)
4.蛹和繭
茶黑毒蛾蛹黃褐色、有光澤,體表多黃色短毛,腹末臀刺較尖。繭絲質、橢圓、棕黃至棕褐色,質地較鬆軟(圖5)。
圖5 茶黑毒蛾繭
二、發生特點
茶黑毒蛾年發生4~5代,一般以卵越冬。成蟲具有趨光性。卵成塊或散產於茶樹中下部葉背、枯枝及雜草莖葉上,數粒至幾十粒產在一起,每雌產卵幾十至幾百粒不等。初孵幼蟲食盡卵殼後再取食茶葉;1~2齡幼蟲在成葉背面取食下表皮及葉肉成黃褐色網斑;3齡前幼蟲群集性強,3齡後開始逐漸分散,取食葉片後留下葉脈,直至食盡全葉(圖6)。
圖6高齡幼蟲為害狀
幼蟲老熟後在茶叢枯枝落葉等處結繭化蛹。茶黑毒蛾在管理粗放的茶園和失管茶園暴發的可能性較大,受害嚴重的地塊茶樹葉片會被吃盡,留下光杆(圖7)。
圖7受害茶園面貌
三、防治方法
1.加強茶園管理
結合秋冬季茶園鋤草和施肥等田間管理,可進行冬季清園滅卵,以減少越冬卵的數量。
2.燈光誘殺
在成蟲發生期,開誘蟲燈進行誘殺,減少下代蟲口的基數。
3.藥劑防治
在部分發生嚴重的地塊,根據茶園類型選擇登記的農藥品種進行防治。可在3齡幼蟲前,選用0.6%苦參鹼水劑1000倍液等進行噴施。
4.保護和利用天敵
茶黑毒蛾天敵較多,主要有寄生蜂、寄生蠅和寄生菌等(圖8~10)。在進行害蟲防治的時候應選擇對天敵昆蟲殺傷力小的農藥進行防治,在使用粘蟲板進行其他害蟲防治的時候,應儘量避開絨繭蜂和寄生蠅成蟲發生期。
圖8茶黑毒蛾絨繭蜂(羽化後的繭,白色)
圖9茶黑毒蛾寄生蠅(右為寄生蠅蛹)
圖10茶黑毒蛾幼蟲寄生菌(擬青黴)
具體內容詳見《中國茶葉》2020年第4期P13-15, 《茶樹食葉害蟲——茶黑毒蛾》,作者:周孝貴,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