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羅漢堂
羅漢堂基於全球公開可得的大數據,開發了「全球疫情經濟追蹤體系」(Global Pandemic Economy Tracker,簡稱PET),並由新浪財經中文獨家首發!
羅漢堂全球疫情經濟追蹤(PET)每周熱點(2020/08/26)
疫情進一步暴露了全球數字鴻溝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仍然如火如荼,儘管眾多國家迎來第二輪甚至第三輪爆發,但由於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其中大多數並沒有像第一輪疫情來臨一樣採取大規模封城一類的休克療法,其中數位技術的應用對降低潛在的經濟影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也成為這一全球危機中少有的贏家。
疫情加速了數位化,創造了一波數字紅利。然而,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並未能享受到這一數字紅利。
疫情前的全球數字鴻溝
在疫情之前,數字鴻溝就已經普遍存在並被認為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的數字基礎設施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雖然過去十年來全球使用移動網際網路的人口已經達到一半,但截至2019年,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在移動網際網路滲透率、網際網路人口比例和網速等多個方面均大幅落後,而且在這些收入低的國家中移動數據的價格顯著更高(見下圖)。
在這兩類國家內部,更深層次的數字鴻溝也普遍存在於城鄉和性別之間。尤其在中低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內,農村移動網際網路普及率比城市低40%,女性人口中移動網際網路普及率比男性低23%,這一差異在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最為顯著。
在數字經濟領域,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報告2019》預期數據和電商聚集的亞太和北美地區在2017-2022年間的總數據傳輸將達到全球的70%,而拉美、中東和非洲在一起僅佔10%,後者在全球最大的70個數字平臺的總市值中僅佔不到2%。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甚至有40%的企業還沒有電子郵箱。
因此,新冠病毒侵入的是數位化水平和數字應對能力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數字鴻溝放大了疫情經濟的影響
數字能力在現代疫情防控和醫療體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從確診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的數字追蹤、到地區和國家層面人群流動的監測,從遠程醫療,到關鍵防疫信息和知識的廣泛傳播,數位技術幫助這些措施有效觸達人群。儘管許多發展中和最不發達國家實施了長時間的封鎖,疫情在其中大多數國家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數字基礎設施的落後是重要原因之一。
各國為應對新冠病毒的傳播,都不同程度地實施了社交隔離和封鎖,對個人、家庭和企業正常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開展是巨大的挑戰。世界經濟論壇7月公布的報告顯示,因為外出活動減少與居家辦公增多,截至今年4月底全球網絡使用與上年相比增加7成。高收入國家近9成家庭安裝寬帶通信設備,而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分別為7成和不到1成。上網需求的上升可能導致寬帶質量下降,通過對英國一家機構開展的超過100個國家網速監測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在疫情封鎖期間發達國家的平均網速降幅為3%,而在發展中和最不發達國家降幅達到12%。
與數字基礎設施的水平的差異相對應的是各國經濟應對衝擊的能力。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早先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人均GDP達到5萬-6萬美元的經濟發達國家,其勞動力的遠程工作可能性比土耳其、秘魯、墨西哥這些新興經濟國家高接近15個百分點。這裡有經濟結構和數位化水平兩方面差異的因素,疫情以來歐洲許多國家遠程工作的從業人員比例上升超過過去十年的增幅,其中超過一半人過去沒有遠程工作的經驗。
影響最嚴重的是非正規部門工作人口比例巨大的發展中和最不發達國家。中低收入人群的工作條件顯著變差、大部分勞動力被迫接受報酬更低的工作,而眾多沒有基本的數字應對能力的小企業和家庭破產。國際金融公司(IFC)認為,在疫情引發的持續經濟衝擊下,很多小企業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倒閉,可能導致網絡服務供給市場更加集中化,影響經濟與行業整體的中長期創新能力。
數字連接對應對疫情和走出疫情經濟極為重要,數字鴻溝可能放大了原本的經濟鴻溝。全球需要準備一個後疫情時代的數字普惠加轉型的戰略,否則,疫情帶來的「數字紅利」將為少數國家和少數公司獲得。
南亞即將承代拉美成為新震中,經濟恢復難以擺脫疫情反彈
截至8月26日,全球總確診人數接近2400萬,死亡人數約82萬;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均進入一個平臺期,且略微有下降的趨勢。儘管基數仍很大,7-8月份疫情增長最快的美洲增速明顯放緩。南亞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已經接近拉丁美洲,半個月來全球增速最快的印度的總確診人數已經超過300萬,按照目前的趨勢,其總確診人數將在9月中旬超過巴西位列全球第二。
大多數美洲國家仍處於第一輪疫情中,但在歐洲,西班牙、以色列等國,第二輪疫情的最高當日新增確診人數均已超過了第一輪最嚴重的時期,西歐的法國、荷蘭以及眾多的東歐國家疫情反彈也非常顯著。儘管絕對數量仍然較低,但早期控疫表現較好的越南、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都在經歷人數數倍於第一輪的疫情衝擊。中東、北非以及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疫情活躍程度依然很高。
羅漢堂的全球疫情經濟追蹤體系(PET)顯示,截至8月21日,在132個被追蹤的經濟體中,進入恢復期的為81個,比上周增加1個,另外51個國家仍處於應對或低谷期。恢復期國家疫情的增長幅度明顯低於上周,全部新增病例超過82%發生在低谷期國家。二者的整體經濟活躍度沒有明顯變化,仍保持兩個百分點左右的差距。
分地區來看,東亞和南亞地區的經濟活躍度在本周有相對較明顯的上升,但這也伴隨著日本和印度等國的疫情擴散。東亞的經濟恢復一直領先全球其他地區,自3月中以來始終在90%以上,6月以後基本保持在95%上線;南亞則是唯一一個經濟活躍度始終不曾恢復到90%的地區。全球疫情和經濟恢復的持久戰仍將繼續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