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開盤,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600518.SH,下稱「ST康美」)股價沒有猶疑,直奔漲停板。
其背後是一組利好消息:前一日(11月28日)公司宣布,銀團將在未來三年內向ST康美貸款100億元,用以償還ST康美在各銀團成員的存量流動資金貸款,年利率僅4.275%。
這也再次引發ST康美將引入國資的猜測。早在2019年年中,公司實控人便有意引入國資重組解困,廣藥、國藥均成為被猜測對象。不過臨近年末,這一事項進程僅停留在與廣藥集團籤署了協議,具體合作內容未定。
近期《投資者網》聯繫到ST康美方面,對於引入國資的可能性公司未予置評,僅表示「將以發展中藥飲片業務為核心,提升公司中藥飲片核心競爭力和市場份額,繼續加快非主業資產剝離。」
獲百億元貸款
「ST康美有預謀、有組織,長期、系統實施財務造假行為,惡意欺騙投資者,影響極為惡劣,後果特別嚴重。」2019年8月,證監會宣告對ST康美財務造假的處罰決定,措辭嚴厲性史無前例。
ST康美連續三年虛增營收291億元,虛增利潤41億元;為造假886億元貨幣資金,公司給自己發利息,虛增利息收入5億元。證監會擬對ST康美及馬興田等22名當事人予以行政處罰,並對6名當事人採取證券市場禁入措施。被處罰的22人,共計罰款595萬元。
經帳務調整,公司並未出現連續三年或四年虧損的情況,因此暫時免去了退市之憂,但ST康美最大的風險不在於退市,而是資金鍊。
截至2019年9月末,ST康美的短期借款金額為158.52億元,佔比其同期有息負債比例47.54%,同期貨幣資金卻只有4.83億元,資金缺口近153億元。此外,ST康美目前存續應付債券高達169億元,將在2021年至2022年陸續到期兌付。
一旦ST康美資金鍊斷裂,銀行與信託作為債權人將會蒙受重大損失,銀行承擔的風險更甚。資料顯示,ST康美目前剩餘169億元債券中,公司債與中票分別有64億元、105億元,後者由建設銀行牽頭,與民生銀行聯合承銷。
除此之外,各家銀行捲入康美實業的貸款也不少。據《財新網》報導,浙商銀行對康美實業的表內外授信分別有百億元,公司還入股了浙商產融基金。
11月28日晚間,ST康美公告稱,為有效獲得流動資金貸款支持,降低公司財務費用,延長貸款期限,公司擬與公司存量貸款的銀行成員(銀行成員組成銀團)籤訂《ST康美存量貸款銀團合同》。
也就是說,銀團將在未來三年內向ST康美貸款100億元,用以償還ST康美在各銀團成員行的存量流動資金貸款,用途為償還借款人在各銀團成員行的存量流動資金貸款,期限三年,年利率4.275%(浮動),每年固定付息兩次。控股股東康美實業,實控人馬興田、許冬瑾提供最高額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遭市場資金拋售
ST康美與銀行即將籤訂《銀團合同》,讓其債權人暫時吃了顆定心丸,但卻未能讓市場安心。上述公告宣布後,ST康美僅在11月29日迎來漲停後,便不再見太大起色。
而與此同時,ST板塊卻掀起了漲停潮。截至12月4日收盤,*ST中捷8連板、ST羅頓5連板,*ST猛獅錄得9個漲停;近一個月以來,*ST猛獅、*ST仁智、*ST九有股價累計漲幅超50%,另有*ST中捷、*ST中孚、*ST赫美等13隻個股漲逾20%。
ST個股紛紛超跌反彈之際,ST康美不僅股價始終徘徊在4元/股以下,還遭遇市場資金不斷拋售。數據顯示,11月28日至12月4日五個交易日中,ST康美資金淨流出4760.31萬元。
ST康美曾在9月上旬獲得市場資金加倉。彼時公司宣布在9月16日與廣藥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擬在中藥材供應管理服務、產品渠道服務等領域開展合作,具體合作事項由雙方另行籤署協議約定。
企查查數據顯示,廣藥集團為中藥飲片巨頭,隸屬於廣州市人民政府。這曾一度引發ST康美即將引入國資的遐想。事實上,早在2019年5月,馬興田便有意為ST康美引入國資重組解困,除廣藥集團外,國藥集團也曾成為被猜測對象。
但事實上,在牽手廣藥集團之初,ST康美便在公告中提示風險稱:「協議為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執行情況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在協議期限內可能存在和發生其他不可預見或無法預期的履行風險。」
9月發生股價異動後,公司再次表示:「與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籤訂的《戰略合作協議》無明確進展,對公司無重大影響。」
非主業資產剝離
2019年前三季度,ST康美納稅相比上年同期減少超11億元,下滑幅度達到74%;受此影響,揭陽及普寧的稅收收入均下滑超過兩成,全年增長目標或難以達成。
面對這種局面,ST康美短期內再獲得資金援助的可能性渺茫,即便加上百億貸款,該公司仍有53億元缺口,同時還要承擔不菲的財務費用。以4.275%的年利率計算,百億貸款產生的利息將達到4.275億元,是公司前三季度淨利潤的十倍。
那麼,餘下的資金缺口公司要如何解決?ST康美回答《投資者網》提出的問題時,用語比較官方:「公司正在按照既定『聚焦主業、瘦身健體』方向全力以赴,積極、全面整改存在的問題,完善公司治理,以發展中藥飲片業務為核心,提升公司中藥飲片核心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同時繼續加快非主業資產剝離。」
實際上,從公司目前業績情況來看,出售資產似乎是唯一的自救路徑。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淨利潤分別為103.47億元、0.33億元,同比下滑28.61%、95.19%,扣非淨利潤出現0.51億元的虧損,同比下滑107.84%。
(文章來源:投資者網)
(責任編輯:DF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