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翅不曾沁香粉,卻把新衣鑿洞窗。
一組組「透明蝴蝶」的圖片在網上火了一遍又一遍,圖裡的那幾種蝴蝶的前後翅大部分清澈透明,只能看見翅脈,點綴些許花紋和眼斑,妖豔與空靈並存。它們美得那麼不真實,以至於很多人以為這幾隻蝴蝶是用圖片處理軟體製作的(俗稱PS的),事實果真如此嗎?
圖片:shutterstock.com
很多人對蝴蝶們會有個先入為主的印象,認為它們的翅膀上應該是有鱗粉的。就算不是五彩的,至少也該是白的灰的——畢竟它們是鱗翅目的昆蟲嘛。
的確,蝴蝶和飛蛾都是鱗翅目(Lepidoptera)的成員。鱗翅目是昆蟲綱第二大目,已知的種類數量僅次於鞘翅目,名稱來源於古希臘語λεπ?ς(lepis,意為鱗片)和πτερ?ν(pteron,意為翅膀)。傳統上的鱗翅目包括錘角亞目(Rhopalocera)和異角亞目(Heterocera),分別對應於蝴蝶和飛蛾。現在的主流分類把鱗翅目拆成了四個亞目,其下又包括好多個次亞目和更多亂七八糟的總科。簡單粗暴的傳統分類法顯然更容易接受一些,而且傳統意義上的蝴蝶飛蛾大概就包括了鱗翅目中98%的物種。
圖片:Michael Camilleri
鱗翅目翅膀上的鱗片的顏色來源,分為由色素產生的化學色和微觀結構使光波發生幹涉、衍射和散射產生的物理色。如果它們因某些原因導致鱗片脫落,比如被拿在手裡搓掉了粉,就會看見翅膀呈半透明的薄膜質。環境不好,飽經風霜和天敵蹂躪也會導致翅膀掉粉或殘缺,讓鑑定的人很頭疼。
不過在鱗翅目中,有許多種類,翅膀天生就無鱗片,完全半透明或透明。或大部分面積無鱗片,或局部無鱗片,形成一扇窗戶的造型。下面就來介紹一些不喜歡搽粉的種類。
透明的蝴蝶有哪些?蛺蝶科晶眼蝶族(Haeterini)的Pseudohaetera hypaesia,生活在南美,這個族屬於眼蝶亞科,在被合併到蛺蝶科之前,眼蝶們也是有自己單獨的科的。
圖片:Andrés Escobar/Makú Corporación Ambiental
黃晶眼蝶(Haetera piera)同樣來自晶眼蝶族,這種透明的蝴蝶分布於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
圖片:Paolo Costa Baldi/wiki commons
網圖中出現最多的,是Cithaerias pireta,國內標本界稱為「玫瑰水晶眼蝶」,另一種是Cithaerias andromeda(直譯過來就是「仙女晶眼蝶」)。這兩種都生活在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秘魯等地區,一紅一藍,妖氣十足。而C. pireta可能是我見過的最妖的蝴蝶了。
C. pireta。圖片:C. T. Johansson/wiki commons
C. andromeda的標本。圖片:Didier Descouens/wiki commons
另一個出產透明蝴蝶的家族是綃蝶族(Ithomiini),屬於斑蝶亞科(Danainae,也是一個被蛺蝶科吃掉的科)。跟晶眼蝶族一樣,綃蝶族分布於新熱帶界。這個族目前包括43屬,尤物很多,沒辦法一一列舉。比較有名的是Greta oto,也是網圖裡的代表物種之一,形象比晶眼蝶更加現代簡約,好像是金屬做成的藝術品。
圖片:Scott Wylie/wiki commons
比較有名的還有:Oleria padilla、Dircenna adina、Episcada mira、Godyris hewitsoni……不用記名字,反正也記不住,只要知道它們屬於蛺蝶科的晶眼蝶族和綃蝶族,不屬於Adobe科的Photoshop族就行。
各式各樣的透明綃蝶。圖片:William C. Hewitson. (1856) Illustrations of new species of exotic butterflies : selected chiefly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W. Wilson Saunders and William C. Hewitson.
透明翅膀在演化上的意義不明,可能還是跟保護色或警戒色有關,想像一下哪天你身體大部分都變成透明了,只剩一副成精的牙床在空中飄蕩,也是挺不錯的。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瞎扯,綃蝶族的防禦能力主要來自它本身就很難吃——因為它們的成蟲喜歡取食菊科或紫草科植物的汁液,體內富集吡咯裡西啶類生物鹼。
國內蝴蝶裡,頗有一些非常豔麗的種類,但透明翅者寥寥無幾。冰清絹蝶(Parnassius glacialis)可算是唯一稱得上略透明的(有時候就根本不透明),也是國內分布最廣的一種絹蝶。冰清二字還比較名符其實,但渾身黃黑相間的長毛略顯粗獷。
圖片:Alpsdake/wiki commons
非常「仙兒」的綠帶燕鳳蝶(Lamproptera meges)翅上也有部分透明,雖然比起前述物種有不足,勉強也可以算在本篇內。
圖片:Mike Darlow/wiki commons
弄蝶科裡有一些種類,翅上局部透明,但是太小了,不甚美觀,只能算是破洞,唯一的長處是還比較對稱,比如最常見的直紋稻弄蝶(Parnara guttata)。
圖片:Hf9631/wiki commons
斑星弄蝶(Celaenorrhinus maculosus)的破洞稍微大一些,但是差別也不顯著……
圖片:Peellden/wiki commons
透明的么蛾子又有哪些?最有名也最常見的一種透明翅的蛾子非咖啡透翅天蛾(Cephonodes hylas)莫屬,也是經常被當作蜂鳥的蛾子之一。
圖片:Hiyashi Haka
天蛾科裡另一屬的後黃黑邊天蛾(Hemaris radians)與咖啡透翅天蛾有點像,但不太常見,不像蜂鳥,倒像蜂類。
圖片:Harum Koh/wiki commons
斑蛾科裡有許多色彩斑斕的種類,其中也不乏晶瑩剔透的翅,最常見的一種是取食冬青衛矛的大葉黃楊長毛斑蛾(Pryeria sinica)。幼蟲被稱為星毛蟲的翅葉斑蛾屬(Illiberis)種類非常漂亮。
大葉黃楊長毛斑蛾。圖片:LC Shih/wiki commons
而透翅蛾科(Sesiidae)則以擅長擬態蜂類而出名,第一眼見,誰都會嚇一跳。
透翅蛾科的Sesia apiformis。圖片:J. Brandstetter/wiki commons
雄性榕透翅毒蛾(Perina nuda)跟小狗一樣乖巧,也像個小知了,不過幼蟲期和蛹期的毒毛不好惹。
圖中左邊是榕透翅毒蛾的蛹,中間是雌體,右邊是雄蟲。圖片:Shipher Wu
鉤蛾科的紗鉤蛾(Deroca hidda)像它名字裡提到的那樣,如紗一般半透明。燈誘時,它們在白布上幾乎隱形,其實在任何淺色背景上也幾乎如此。
圖片:Shipher Wu
轟炸機一樣的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注意:不是爆肚蛾)也可以身披蟬翼紗。
圖片:Shipher Wu
鹿蛾科(Ctenuchidae)也算比較常見的透明翅膀蛾子了,這個科大部分種類都是在翅上「開洞」。不過總有例外,透翅鹿蛾(Amata wilemani)就比較透徹。
圖片:Shipher Wu
剩下還有一些種類,不是全部透翅,跟鹿蛾一樣,是在翅上鑿出破洞,多數比較難看,少數洞開得比較工整。譬如烏桕大蠶蛾(Attacus atlas),翅膀上的三角洞十分標誌。
圖片:Nevit Dilmen/wiki commons
大窗鉤蛾屬的Macrauzata fenestraria,翅上的洞則開得又粗獷又隨意。
圖片:Shipher Wu
玻璃尺蛾(Krananda semihyalina)則完全把翅膀弄成了丐幫的風格,破出了自己的態度,體現出了古代的玻璃燒制工藝尚未成熟的階段。
圖片:Yakovlev Alexey/wiki commons
最後說一下翼蛾科(Alucitoidea)這個奇葩,在英語裡稱為多羽蛾(many-plumed moth),該科飛蛾的翅膀非常之任性,前翅分為6片,後翅分為6-7片,看上去好像許多羽毛從一個點生長出來,毛下面是否還有膜質連接,已經看不出來了。
圖片:Donald Hobern/wiki commons
個人感覺這個科很有前途,要不努力一把,進化成扇子好了(並不能)。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