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場要求頂部採光合理,給排水系統要完善,衛生防疫要求足夠的空間和隔離,保溫與孵化環境要互相緊湊。
以年產500千克成龜的生產規模可劃分自然常規養殖和加溫控溫養殖兩種模式,各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常溫養龜:
(1)親龜池1畝,放養親龜500隻(其中雌龜400隻)。
(2)稚龜池30平方米(3平方米×10個)可養稚龜3000-4000隻。
(3)幼龜池200平方米(50平方米×4個)可養幼龜4000隻。
(4)成龜池5畝(1畝×5個)可養成龜5000隻。
(5)龜卵孵化及飼料加工等50平方米。
在常溫下成龜生長速度為每年增重約100克。理論上講養殖成龜5000隻年產龜可達500千克,但是由於在自然溫度條件下生長季節短,須經過一個冬天的冬眠,從孵化出到長成商品規格律,(300-400克),得5-6年,養殖周期長,要達到持續生產,需佔用較多面積的成龜池周轉。餌料耗用多,病害發生率高,成活率低。投資回收時間長,而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規模,是常溫養龜的弊病。
二、加溫養龜:
(1)、親龜池面積1畝,放養親龜500隻。
(2)、溫室內稚龜池15平方米(3平方米×5個)。
(3)、溫室內幼龜池40平方米20平方米×2個)。
(4)、溫室內成龜池100-200平方米(50平方米×4個)。
(5)、露天成龜池1個,1-2畝(屯養商品龜)。
(6)、0.2噸蒸氣鍋爐一臺。
(7)、充氣增氧設備一套。
(8)、孵化餌料用房40平方米。
(9)、儘量採用地下水來補充養殖水.有地熱資源的地方可不用鍋爐等加熱設備。
加溫快速養龜雖然投資大,生產成本高,但是能提高龜的生長速度,從稚龜長成到商品龜規格,僅僅12-14個月時間,生產周期大大縮縮短,投資回收快,效益高,在人工控制下進行集約化養殖,生產場地佔用少,相同產量的規模僅需自然養殖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面積就可達到。在人工控制下對於病害能作到及時防治處理。成活率高於自然養殖。由於龜加溫養殖的生產成本遠低於市場價格,因此發展加溫快速養龜還是具有吸引力的。
龜池的修建一般分別建成配套的親龜池、稚龜池、幼龜池和成龜池。
(1)、親龜池:
親龜池面積1~2畝大,長方形,長寬比1.5~2之間,以東西長為好,池塘隨地形而建。池深1.5~1.8米,注水深1~1.5米。池四周要有1:2.5的斜坡岸上留2-3米寬的空地,供龜上岸活動。在池北坡岸上建一定面積的產卵場鋪以30釐米厚鬆軟的沙壤土為好。產卵場面積以平均每隻雌龜佔地0.1平方米計算上可搭攔雨棚或在附近種植闊葉樹作為蔽蔭保持土壤溼潤。龜池岸上周圍必需砌一圈40釐米高的防逃牆。牆基深入土下30釐米,牆內側用水泥抹光。
(2)、稚龜池
稚龜池每個池1.5-3平方米就可,用磚砌水泥抹面池要光滑。池深30-50釐米,蓄水深20-30釐米,底鋪5釐米厚細沙,池內置木板作餌料臺兼休息臺。設置的溢流管保持水面低於池壁頂10釐米以下,防止稚龜從池內逃出。稚龜池最好建在室內。
(3)、幼龜池
室外幼龜池可建成50-100平方米的土池或磚石砌築。池深1.5米,水深0.8-1.2米,池底成2%的傾斜向排水口處,硬底鋪10-15釐米厚的細沙。在龜池北岸要做成30度的坡邊及留出佔水面三分之一的陸地供龜上岸活動,並於水陸交界處沿岸邊用水泥抹50釐米寬的食臺。岸上陸地搭建一部分陽棚,夏季遮擋太陽,起防暑降溫作用。
(4)、成龜池
常溫養殖成龜池建在室外。以土池為主,面積1-1.5畝,或以3-4畝大小的魚池改建。土池四面修成2:1的斜坡,岸上留2米寬的活動場地。北岸沿水線用水泥抹面50釐米作餌料臺。龜池以東西走向的長方形為好,如果岸邊沒有寬餘的陸地,可在池中架設一定面積的人工"龜島"供龜上岸休息曬太陽。成龜池深1.5-1.8米、水深1.2釐米左右,池周建30-40釐米高防逃牆,池底為20-30釐米厚軟泥或20釐米厚細沙。
溫室內的幼龜池面積為20平方米左右的水泥池。池深1-1.2米,水位由溢流水管控制在0.8米以內,池底向排水口處傾斜,排水口用鋼網攔蓋。調溫熱水由設在池中的排水管小孔注入,池中設餌料臺一處,以斜板伸入水面供龜上臺攝食、休息。
溫室內的成龜池結構基本和室內幼龜相同,只是面積大些為50平方米左右,水池深1.5米,蓄水1-1.2米。為取得有效的水面積,可在池的三面安排可拆斜坡板,供龜出水休息,另在排水口的一邊設置投餌臺,餌料臺上作2-3釐米的擋板防止飼料落入水中。
版權聲明
本文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留言「轉載」
—龜業資訊門戶 龜寵玩家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