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稻病蟲暴發頻繁,危害嚴重,防控壓力大,及時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對確保水稻生產和糧食生產安全意義重大。根據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專家會商預測,2011年水稻病蟲害繼續呈嚴重發生態勢,程度重於2010年,預計發生面積13.9億畝次。為做好2011年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病蟲危害損失,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重大病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達到30%以上,專業化防治面積達到15%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稻田農藥使用量減少10%以上,杜絕使用高毒農藥和含擬除蟲菊酯類成分的農藥品種。
二、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態系統為中心,以重大病蟲為主攻對象,抓住重點區域和關鍵時期,做好害蟲主害代和病害流行關鍵期的防控,主推綠色防控技術,注重合理用藥,推進專業化防治,將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減少使用化學農藥,保護稻田生態環境,努力實現水稻病蟲害的可持續治理。
三、防控技術措施
(一)防治重點區域和對象
華南稻區:包括廣東、福建、廣西、海南雙季稻種植區,以稻飛蝨、稻縱卷葉螟、三化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為主攻對象。
長江中下遊和江淮稻區: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上海、河南中南部單雙季稻混栽區和單季稻種植區,以稻飛蝨、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江淮和黃淮稻區主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為主攻對象。
西南稻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北部單季稻種植區,以稻飛蝨、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為主攻對象。
北方稻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部單季稻種植區,以稻瘟病、二化螟和條紋葉枯病為主攻對象。
(二)主要技術措施
稻飛蝨:重點做好水稻生長中後期白背飛蝨和褐飛蝨的防治,西南稻區要注重防治水稻前期的遷入代。水稻孕穗前要發揮天敵自然控害和植株補償作用,減少用藥。孕穗抽穗期百叢蟲量1000頭以上,雜交稻穗期防治指標可放寬到百叢蟲量1500頭以上,於低齡若蟲高峰期施藥防治,優先選擇昆蟲生長調節劑等對天敵相對安全的藥劑品種,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江南、江淮、環渤海灣稻區做好秧田期、移栽分櫱期的灰飛蝨防治,控制灰飛蝨傳播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區,抓好中晚稻藥劑浸種或拌種和秧苗期稻飛蝨防治,打好秧田送嫁藥,分櫱初期及早防治,預防白背飛蝨傳播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
稻縱卷葉螟:重點做好水稻中後期稻縱卷葉螟主害代的防治,卵期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壓低種群數量,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優先選用Bt.等生物農藥防治,防治指標百叢50個束尖。
螟蟲:水稻分櫱期防枯心,破口抽穗期防白穗。春季越冬代螟蟲化蛹期翻耕漚田,壓低蟲源基數。各代蛾期應用昆蟲性信息素誘殺成蟲,卵期釋放稻螟赤眼蜂,幼蟲期應用Bt防治。堅持按防治指標開展化學防治,二化螟分櫱期枯鞘株率達到3%、孕穗後期至抽穗期每畝卵塊數達到50塊的稻田,於卵孵化高峰期施藥防治。三化螟每畝卵塊數達到40塊的稻田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藥防治。
稻瘟病:重點在水稻分櫱期至破口抽穗期做好葉瘟和穗瘟的預防。種植抗病品種,實行品種多樣化種植,避免過量和過遲施用氮肥。早稻和單季稻秧田打好送嫁藥,分櫱期田間出現急性病斑或發病中心時實施藥劑防治,破口抽穗期施藥預防穗瘟。提倡使用高含量單劑農藥,避免使用低含量復配劑。
紋枯病:重點在水稻分櫱末期至孕穗抽穗期防治。加強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櫱末期曬好田,當田間病叢率達到20%時進行藥劑防治。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採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後期」的「治蟲防病」策略,做好單季稻和雙季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稻飛蝨的防治。重點抓好藥劑拌種或浸種及帶藥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帶毒白背飛蝨遷入時,選用速效和持效藥劑並配合抗病毒劑防治。華南和長江中遊單季稻區,可適當調整栽插期,使水稻感病敏感期避開白背飛蝨遷入期。秧田應遠離感病早稻田和玉米田,採用防蟲網或無紡布覆蓋保護或集中保護育秧,棄用感病秧苗。常發區增加移栽密度,預留備用秧苗。田間發現感病植株及時拔除或踩入泥中,減少本地毒源,並從健叢(株)上掰櫱補苗,重病田應及時翻耕改種。
稻曲病:選用抗性品種,避免過量和遲施氮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點在水稻孕穗末期開展預防,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前7-10天施藥,如遇適宜發病天氣,7天後需要第2次施藥。
四、專業化防治主推技術
(一)深耕灌水滅蛹控螟技術
利用螟蟲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在春季越冬代螟蟲化蛹期統一翻耕冬閒田、綠肥田,灌深水浸漚,浸沒稻樁7-10天,可殺死70%-80%的螟蛹,有效降低蟲源基數。冬種田在收穫後及時耕漚,也有一定滅螟效果。雙季稻連作田早稻收割後及時翻耕灌水淹沒稻樁,可殺死90%以上的螟蟲。
(二)選用抗病品種防病技術
選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條紋葉枯病的水稻品種,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種,及時輪換種植年限長的品種,是預防病害的根本措施。
(三)昆蟲性信息素誘殺二化螟技術
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開始,田間設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畝放一個誘捕器,內置誘芯1個,每代更換一次誘芯,誘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頂端30釐米。集中連片使用,可誘殺二化螟成蟲,降低田間落卵量和種群數量。
(四)種子消毒和帶藥移栽預防病蟲技術
早稻用咪醯胺浸種,預防惡苗病和稻瘟病。單季稻和雙季晚稻用吡蟲啉拌種或浸種,預防秧苗期稻飛蝨及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等病毒病和稻薊馬。秧苗移栽前3-5天噴施送嫁藥,預防或減輕大田病蟲的發生為害。雙季早稻施用送嫁藥,預防螟蟲和稻瘟病。單季稻和雙季晚稻施用送嫁藥,預防稻薊馬、螟蟲、稻飛蝨及傳播的病毒病。
(五)生物農藥防治病蟲技術
1.蘇雲金桿菌(Bt)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技術。於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卵孵化盛期採用Bt防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長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護稻田天敵,維持稻田生態平衡。注意Bt對蠶高毒,臨近桑園的稻田慎用。
2.井·蠟質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防治稻瘟病技術。在葉(苗)瘟出現急性病斑或發病中心、破口抽穗期遇陰雨天氣時,採用井·蠟質芽孢桿菌或枯草芽孢桿菌均勻噴霧,齊穗後再噴1次,對稻瘟病有良好的預防和防治效果,不汙染環境,對水稻安全。
3.井·蠟質芽孢桿菌防治稻曲病技術。於水稻孕穗期破口抽穗前7-10天,施用井·蠟質芽孢桿菌,可有效預防稻曲病,併兼治紋枯病。
(六)保護利用天敵治蟲技術
常用措施有:田埂種植芝麻、大豆等顯花植物,保護利用蜘蛛、寄生蜂、瓢蟲、草蛉、青蛙等天敵;釋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
(七)燈光誘殺害蟲技術
每30-50畝稻田安裝一盞頻振式殺蟲燈,殺蟲燈底部距地面1.5米,於害蟲成蟲發生期天黑後開燈,天亮後關燈,可誘殺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蝨、稻黑蝽等多種害蟲。
(八)稻鴨共育治蟲控草技術
水稻移栽後7~10天紮根返青、開始分櫱時,將15天左右的雛鴨放入稻田飼養,每畝稻田放鴨10-20隻,破口抽穗前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活動,可減輕紋枯病、稻飛蝨和雜草等病蟲草的發生為害。
(九)高效低毒化學農藥防治病蟲技術
吡蚜酮、噻嗪酮、異丙威、醚菊酯防治褐飛蝨,噻蟲嗪、烯啶蟲胺防治白背飛蝨和灰飛蝨,丙溴磷、氯蟲苯甲醯胺、甲氨基阿維菌素防治稻縱卷葉螟,三環唑、咪鮮胺、稻瘟靈防治稻瘟病,寧南黴素等抗病毒劑與殺蟲劑協調使用預防條紋葉枯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等病毒病,苯醚甲環唑·丙環唑、戊唑醇防治稻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