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牧羊犬的起源,要從牧羊犬之父——馬克思·馮·施特芬尼茨(Max Von Stephanitz)說起,他是德國貴族,更是享譽世界的德牧奠基人。
馬克思·馮·施特芬尼茨(Max Von Stephanitz)
1890年,德國育犬家施特芬尼茨產生了培養優秀工作犬的想法,為此他跑遍了全德國,去搜尋能夠實現他願望的牧羊犬。
為了找到一隻理想中的種公,他參加了一場於1889年舉辦的工作犬展會,相信能在展會中找到儘可能滿足標準的狗。幸運的是,他找到了。這隻名為霍蘭德·馮·格拉夫特(Horand von Grafrath)的牧羊犬,正是現代德牧的始祖。
霍蘭德·馮·格拉夫特(Horand von Grafrath)
找到霍蘭德後,馮·施特芬尼茨如獲至寶,開始著手創立一套犬種標準。他甚至專為此寫下一本書,並把霍蘭德註冊為歷史上第一隻德國牧羊犬。
後經過多次血統改革,德牧體型逐漸變得靈動剛健、飄逸矯捷,成為現代德牧的雛形。
當時德牧被廣泛用作「工作犬」,它真正的走向世界,可是經歷了兩次戰爭的洗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牧羊犬被派往前線作戰,從警戒、偵查、救護到通信,一戰期間的軍犬可以說戰功赫赫。
一戰過後,德牧在戰場上的價值得到了世界認可,大量的德國牧羊犬被引進英國,然後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命令他的軍隊招募20萬隻牧羊犬,德牧成為護送炸藥的犧牲品,做過納粹集中營的看門犬。二戰結束,德國分裂,德牧也被劃分為東德牧(DDR)和西德牧,在柏林圍牆築起之後,還東德牧充當了東西德邊境的守衛者角色。
冷戰期間,東德政府嚴格篩選種犬與服役軍犬,建立了德牧繁殖辦公室;規定了東德德牧的測評標準與控制規定,嚴格的控制德牧的繁殖;禁止一切外來犬只影響東德牧(DDR)的血統(包括西德德牧)大多數的優良血統德牧都用於軍事。
絕大多數DDR服役於邊境,在那個年代東德牧經受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軍事訓練。當時服役於邊境的東德10天只被餵1次,以保證其兇猛程度。
東德牧羊犬的培育計劃書是德國的最高機密,也是美英蘇三國爭搶的對象。最終蘇聯獲得的所有東德的培育資料,並在二戰後在民主德國(東德)進行推廣繁育,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東德牧羊犬。
目前東德是世界上最頂尖的工作犬種之一,其綜合工作性能要在德牧之上,是當之無愧的工作犬之王。無論是在新聞報導中,還是在電影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而西德牧相比東德牧,更著重表現其外觀。從1899年的sv德牧冠軍到2009的sv冠軍不難看出來,德牧的發展是在走選美路線,一代比一代漂亮;當然這樣的比賽還是尊重了德牧最基本的職能——工作,警衛。所以護衛級別比賽也是sv的一個評判標準。
隨著柏林圍牆被推倒,人們期盼的安逸祥和的生活也到來了,那時候的德意志共和國(Deutsches Demokratische Republik)消失了,曾經為祖國效勞過的德國牧羊犬留了下來,人們也沒有忘了這些曾經為德國人民流血犧牲的犬馬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