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呼延大叔愛馬,一條珍藏了40多年的牛皮韁繩,可以作證。韁繩被他小心翼翼地保管著,隔段時間,他都會擦上油,細心擦拭,以此保證皮子柔滑細嫩。
但是,找不到馬,韁繩也就少了「用武之地」。上個月,呼延大叔作出決定,「給家中買一匹馬。」
6000多元買來雲南矮馬
西安南郊三兆村,68歲的呼延大叔是村裡有名的花燈藝人。這裡以花燈製作聞名,他的父親呼廣謀就是花籃燈的創始人,也是全村花燈行業的奠基者。
呼延大叔特意將一樓改建成一間馬廄
「小時候,成天就和馬打交道,愛馬養馬騎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馬曾是農耕文化的重要象徵,無論是在農業生產、狩獵、交通運輸、戰爭等方面,馬都立下過汗馬功勞。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機械的廣泛應用,馬逐漸退出城市人的生活,「20多年了,想見一匹馬,還挺不容易,心裡特別想念。」
最近幾年,呼延大叔有了買一匹馬的想法,多方留意、打聽哪裡可以買到馬。在他心中,馬不僅有他的童年記憶,也有一份精神寄託。「這些年,養寵物的人很多,但是養馬的人太少了。」他解釋說,城市生活太侷促,即便你買來一匹馬,單單是餵養的地方,都找不到。
呼延大叔住在城市郊區,家中有個小院子。今年10月,他在網上看到雲南有位客商賣馬,便主動聯繫了對方,花了6000多元,買了一匹雲南矮馬。
每天他都要騎著馬溜達一會兒
雲南矮馬雖然體型小,但體質結實、肌腱發達,特別善走山路,是當地很有名的運輸力量。「挑選好馬後,找來一位熟人,專門開車運回西安,路上花了將近3天。」
「馬蹄聲很響,絕對拉風」
馬買回來了,呼延大叔像迎接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一樣,舉行了專門的「接風儀式」,家中一樓的兩間房子也被騰出來,專門修了馬棚,並備好了馬鞍、馬鐙、馬鞭、馬轡頭。
「它很乖,特別聽我的話,但是陌生人還是駕馭不了。」三秦都市報記者今天採訪時,一見呼延大叔,小馬駒便很快地湊了過來,將頭靠在他的手掌心,不停地撒嬌。
有時候還會帶上自家的小狗一起遛
一個月來,呼延大叔幾乎每天都會騎馬外出遛彎,最遠的一趟,去了長安區引鎮,15公裡的路程,走了兩小時,「馬蹄聲很響,奔馳、寶馬都要靠邊,絕對拉風」。說起這個,他近乎眉飛色舞。
「每天吃兩頓草料,草料是專門割的,還要拌上麥麩、玉米、麵湯。」呼延大叔說,養馬他最擅長,一是要懂得馬的習性,和馬交朋友;二是要搞好環境衛生,「每次出門,都會給馬身上套一個專門收集糞便的袋子,糞便及時清理。」
就像養在家中的寵物一樣,談起這匹馬,呼延大叔滿臉自豪,「馬是忠誠,是高貴,是堅毅,是不可徵服,這種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們向它學習。」
文 三秦都市報記者 宋雨 圖 三秦都市報記者 李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