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備受國人關注的國產武器裝備豈止是航母、殲-20和未出世的轟-20?運輸機的熱度也相當高,作為「20家族」中首個亮相的大型運輸機運-20,在今年抗疫任務中發揮出巨大作用,將數量龐大的物資運送至武漢地區,前段時間更是受到俄羅斯高度稱讚,表示按照其當前的生產速度,極有可能在不久後超過100架次。但是,在國內具備重要意義的運輸機可不止運-20,還有一款國產小型運輸機也承擔了不少重擔,它就是運-12。
01.集多個第一的運輸機,性能如何?
對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我國來說,運-5雖然在飛行訓練、空中救護、地質勘探、噴藥播種等領域發揮出巨大作用,但還是受到起飛重量影響,靈活性較差,出於經濟性考慮,我國決定研製一款多用途小型運輸機,也就是運-11,但是,這一飛機在執行任務中逐漸顯露出大量性能缺陷,導致哈爾濱飛機製造廠不得不籌備資金繼續研製新型小型運輸機,於是,一款從結構到總體性能皆優於前者的運-12成功面世,能夠在沼澤、沙漠等一系列條件惡劣地區執行任務,意義非凡。
02.運-12F首飛成功,意義重大
據中國航空新聞網知曉,近日,航空工業哈飛自主研發設計的運-12F時間域飛機成功首飛,標誌著我國從此在「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領域向前邁了一大步。要知道,時間域航空電磁勘察系統可利用飛機上安裝的發射線圈向地下發射「電磁場」,從而獲取到更多地下地質體信息,解決地質問題,曾在2017年,我國還利用該系統成功發現不少金、銅等金屬礦床。目前我國研製的運-12F便是屬於「深地資源開採」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高效、高精度的航空地球物理探測能力。
03.頭上長「犄角」,渾身插滿天線
按照環球網公布的數據來看,運-12F屬於一款通用渦槳飛機,最多可承載19名人員,既能夠執行上述地質勘察任務,還可以用來監測海洋、空投等通航任務,設計者利用流體力學等手段,將其起飛重量提升至8.4噸,短距起降能力優異,可以在中小城市間進行商載,具備較高市場潛力。然而,與性能成反比的是,其外觀相當怪異,頭頂兩個長長的「犄角」,渾身都插滿了電子天線,使得不少網友紛紛留言:難不成是小龍人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