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7日,10萬隻鴨鴨忙碌的一天。
27日一早,寧波晚報發布的一篇文章《鴨子是滅蝗界「天才」嗎?寧波「鴨兵」能出國滅蝗嗎?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專家一一解答》讓「浙江10萬隻鴨子出徵巴基斯坦滅蝗」衝上微博熱搜第一,鴨鴨們從睡夢中驚醒:鴨們這是混出頭要出國了?
這一消息令各大媒體紛紛轉載,網友拍手稱讚,一時間10萬鴨鴨獲得大量粉絲點讚:中國鴨子好厲害,不僅好吃,還可以為國出徵!
圖片來源於寧波晚報
趕鴨子上架
然而,這種光環時刻並沒有持續太久,27日中午,中國經濟網官微發布消息稱:經多方求證,前方不同渠道回復是「胡說八道」「子虛烏有」。
網友們大呼失望,但心中還存有一絲希冀:原文寫的是計劃出徵,看來鴨鴨們還是會去巴基斯坦的。
圖片來源於微博截圖
隨後,27日下午媒體的幾篇跟蹤報導更加令鴨鴨們一頭霧水了。
27日下午3點半前後,央視新聞發布微博稱,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已經在巴基斯坦喀拉蚩的新聞發布會上闢謠了,在巴基斯坦不適合採用大量鴨子治理蝗災,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的噴灑更有利於緊急治理巴境內的大面積蝗災。微博還用「官宣」一詞蓋棺定論:10萬隻鴨子不用出國了,鴨子幫不上忙。
幾乎在同時,有媒體就《寧波晚報》的信源進行進一步求證,證實確實有公司希望捐贈10萬隻鴨苗幫助巴基斯坦進行生物滅蝗,目前正在等待巴基斯坦方回復。寧波晚報報導中所採訪的專家: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室主任、二級研究員、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盧立志也表示,「10萬隻鴨子出徵巴基斯坦滅蝗」的計劃並不是子虛烏有。
圖片來源於微博截圖
事實上,根據一天下來的反反覆覆,鴨子們是否出國基本已經明晰:確實有人計劃把10萬隻鴨送去巴基斯坦滅蝗,但不是「立即出徵」,官方還未有此計劃,另外,眼下10萬隻鴨子出國滅蝗靠不靠譜、能不能成行都還有待討論。
中國蝗災防治工作組表示,在目前巴基斯坦蝗災大面積爆發的情況下,建議用一些緊急措施,比如採用化學農藥治理和微生物農藥等生物防治措施,目前比較成熟的微生物農藥包括微孢子蟲類和綠僵菌,這是可以大規模用飛機噴灑的快速有效控制蝗災的方法。用鴨子來治理蝗蟲是一些中國專家做的探索性課題,暫時沒有進入政府援助方案。
正在巴基斯坦進行蝗災防治實地調查的中國專家組,針對巴方特殊情況和需求,提出「短期應急防治與長期可持續治理相結合、化學防治和綠色防控相結合、 空中飛機施藥和地面大型器械撒播相結合,控制本地孵化蟲災與阻擊境外遷徙蟲害相結合,精準監測、分區治理、有效防控和科技支撐」的綜合治理方案。仔細閱讀之後就可以發現,裡面沒有一個「鴨」字。
另外,《寧波晚報》文章的源頭——「紹興發布」微信公眾號26日下午發布的一篇題為《省農科院專家推薦!紹興「鴨兵」將出國滅蝗》主要內容是說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與巴基斯坦兩所學校將就牧鴨治蝗研究進行合作,文章雖然提到「紹興鴨子,今年將出國滅蝗」「將儘快到巴基斯坦治蝗,計劃將要出動10萬『鴨兵』」,但並未說「就將出徵」。
盧立志在27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再次表示,鴨子滅蝗的技術參數、實施方案尚需進一步通過實驗完善,因此「10萬隻鴨子出徵巴基斯坦滅蝗」的計劃並不是立刻就能實施的,目前計劃今年下半年能夠成行,「巴基斯坦目前遭遇的這波蝗災,我們中國的鴨子趕不上了。」
原來,一切都只是計劃。
中國鴨鴨到底行不行
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牧雞治蝗、牧鴨治蝗的方法,並一直沿用至現代。比如,2000年就有3萬隻鴨子乘飛機從浙江長興趕往新疆幫助滅蝗,2001年時有媒體報導,新疆養殖了近70萬隻滅蝗雞鴨,直到今天,中國西北地區的草原地區,還廣泛應用這種方式進行生物滅蝗。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牧雞治蝗、牧鴨治蝗是治蝗的一種輔助手段,這種方式一方面能夠治理蝗災,一方面能夠通過養殖雞鴨增加農民收入,尤其適合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做一些小規模飼養,是一種有助於保持生態平衡的長期滅蝗方式,但當蝗災已經鋪天蓋地的時候,牧鴨治蝗就有點來不及了。「牧鴨治蝗是一件好事情,但適用於在小範圍內控制一下蝗蟲,對於當前巴基斯坦蝗災治理效果有限,有點「趕鴨子上架」。」
除了不合時宜,專家指出,鴨子想要出國也並非那麼容易。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各國對於動植物跨國運輸都是很嚴格的,涉及到檢驗檢疫相關規定,需要經過辦理相關手續等複雜流程,10萬隻鴨子出國運輸也是很大的問題,未必能夠來得及趕去滅蝗。「通過藥物和無人機噴灑,蝗蟲一下就撲滅了,牧鴨治蝗的效率太低。」
計劃捐贈10萬隻鴨苗的國偉禽業負責人李柳萌表示,目前企業已與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取得聯繫,並且由巴方代表接受了鴨苗的捐贈。不過,時間倉促,具體的捐贈細節和協議尚未確定,也尚未進入中國政府的官方捐贈清單,企業將在未來根據巴方的要求來細化方案,並且通過正式函件的形式確定雙方的合作。
「蝗蟲防治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像當前巴基斯坦的滅蝗方案是萬般無奈的應急之舉,長期來看還是需要加強科學研究,做好蝗蟲防控,並保護好生態系統,保護好蝗蟲的天敵,通過可持續防控,最終形成『有蟲無害』的生態平衡。」張澤華說。
(來源:國是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