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香菇不起眼,卻創造出了無限價值,作為阜平縣鼎力打造的特色產業,儼然已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致富菇」。
阜平縣委、縣政府經過研究和綜合分析論證,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強縣富民的主導產業來培育。經過幾年發展,食用菌產業形成了以發展阜平香菇為主、黑木耳為輔,以錯季香菇為重點周年產出鮮菇的生產格局。
2018年5月註冊「阜平香菇」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阜平香菇及系列產品榮獲「河北省十佳知名品牌」和金、銀、銅獎,產業發展受到了國家和省市各級領導的支持與肯定。
為充分發揮區域特色產業,打造優質產品品牌化,註冊了「老鄉菇」多類別公共品牌商標。產業從無到有再到發展壯大,已建成規模化園區54個、棚室4000餘棟,佔地1.8萬畝,產業覆蓋13個鄉鎮140個行政村,2019年輻射帶動農戶1.5萬餘戶,其中貧困戶7000餘戶。2016-2019年,全縣共栽培1.9億餘棒,產量11萬餘噸,產值近10億元,參與農戶戶年均增收萬元以上。
為加快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在借鑑其它地區成熟經驗的基礎上,阜平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激勵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企業、合作社入駐基地(園區),農戶參與率達到80%以上且流轉土地100畝以上,給予水、電、路基礎設施配套。對年設計生產能力在1500萬棒以上的菌棒加工廠,日生產5萬棒以上,給予全部資金投入的40%資金補貼。對於基地(園區)內新建標準化冷庫,給予每平米150元的資金補貼。對建設磚混、鋼筋結構,配備棉被、捲簾機或巖棉及提溫設備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施暖棚,給予每平米20元的補貼;鋼架結構的涼棚每平米補貼5元;林下小拱棚每平米補貼1元。對栽培的菌袋補貼0.5元/棒。對種菇農民實行三戶聯保、政府擔保、無需抵押貸5-15萬元貼息貸款。由政府、農戶共同出資,對大棚、菌棒實施了價格損失保障險,為食用菌產業發展兜住經營風險,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
阜平縣委、縣政府與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藥用菌學會理事長李玉院士達成合作協議,在阜平天生橋核心園區成立食用菌產業「李玉院士工作站」。在嘉鑫種植公司對接河北農大建設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成立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聘用全國各地優秀專家擔任崗位研究員,從菌種選育、設施設備、栽培基料、栽培技術、精深加工、文化餐飲六方面,開發、創新、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培養當地技術人員,引領全縣食用菌產業創新發展。
目前,全縣共建設食用菌保鮮庫52座,保鮮儲存能力達5000餘噸,在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設立直銷窗口,與京東商城、北國超市等55家銷售商建立了購銷售關係,鮮品暢銷各地。
食用菌產業發展吸引了眾多縣外市民到阜平開展採摘、觀光、休閒旅遊、餐飲等活動,提升了產品附加值。近期,通過網絡直播帶貨,阜平香菇著實火了一把,阜平香菇醬成為了供不應求的產品。
到2020年底,阜平縣預計總投資30億元,發展食用菌3.2萬畝,建設高標準四季出菇棚1萬棟,栽培總量達到5億棒,其中香菇3億棒、黑木耳2億棒,年產菇耳40萬噸,總產值25億元以上,實現產業縣域全覆蓋、貧困戶全覆蓋,參與農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