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夢?估計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時都會有些疑惑。夢就是夢,需要下什麼定義嗎?那為什麼會做夢?我們通常則認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如果有人說做夢是有科學依據的,夢境中的事物反應人們的心理狀態,我們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弗洛依德卻把夢與心理學聯繫在了一起,把夢的現象用心理學的觀點給解釋了出來。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從心理學角度對夢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這些研究使夢與疾病的關係漸漸清晰與明確起來。在弗洛伊德看來,夢不外乎是一大堆心理元素的堆砌物。
01某種程度上,夢就是「願望的滿足」
弗洛依德在《夢的解析》中詳細解釋了夢的本質。他認為夢都是「願望的滿足」,他嘗試用潛意識來解決各部分的衝突。不過,由於潛意識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讓人難堪,潛意識中的「稽察者」不允許它未經改變就進入意識。在夢中,潛意識比清醒時放鬆了此項職責,但是仍然在關注,於是潛意識被扭曲其意義,以通過審查。
夢中的形象通常並非它們顯現的樣子,按照作者所說,需要用潛意識的結構進行更為深刻的解釋。簡單來說:夢就是對人們現實願望的一種抽象、間接地滿足。它是現實中的欲望、願望通過大腦一系列的特殊處理所幻化成的。
比如,拿我自己來說,我是我是一個比較愛懷舊,同時也比較感性,在初中剛畢業的那段時間裡不知是太過於懷念過去初中與死黨在一起的時光,還是對高中生活的一種乏味,每晚夢到的總是過去與同學在一起上課的場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夢滿足了我那些日子的思念。
可能這就是佛洛伊德所說的「夢的內容是在於願望的達成,其動機在於某種願望」。
02夢具有多樣的材料來源
知道了夢的本質是為了滿足現實願望而產生的,那麼到底是哪些現實刺激夢的產生呢?這就涉及到了夢的材料來源問題。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材料來源有三個:
一、最近的印象。是指我們最近所見、所聞、所思等一切跟自己有關可能發現的事情會出現在夢中。這些事情可能沒有完整的結構,甚至是亂七八糟的,但是能夠在夢者的最近活動的某一場景找到夢的來源。
比如:有天晚上我夢見在一間課室裡我的一個同學在給我上課,下面就我一個人在聽的津津有味,還不時會問幾個問題。後來我想想覺得那是因為前幾天的同學聚會的時候,那個同學在講他最近學到的新知識,大家都特別的感興趣,包括我,但是我還是有些問題不明白的,所以就夢到他繼續在給我講課吧。
二、兒童時的經驗,這樣的夢一般是孩時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直在腦海裡揮之不去,並且對於本人有深刻的影響。如:小時候的玩伴或者小時候經歷過的故事都可能出現在夢中,這個需要對孩時記憶的喚醒才能找到夢的根源。
三、軀體的感覺刺激。軀體刺激很有可能出現在夢中。比如:要上班的人早上聽到鬧鐘響了卻不願意起床,就可能夢見自己已經在辦公室坐著已經在工作了。
弗洛伊德的關於夢的材料來源的理論讓我驚訝不已。因為在我的印象裡或者是大多數人的觀點裡,也只能夠想到第一個來源。而第二個和第三個,我們也肯定受其刺激有過相關的夢境,但是我們無法將其與現實對照。
總而言之,弗洛伊德的這本《夢的解析》是非常值得一讀的。這本書教會我如何從夢境去推測現實,去了解現實中的自己。它帶給我們的這些思維上的認知足夠我們受益終身。
文/二十英裡